哲学笔记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论科学哲学道学及其关系)

知识是使自在物转化成为“我”物的构建这个构建过程,由心灵立其冀欲,由心智围绕冀欲对世界进行条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哲学笔记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哲学笔记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论科学哲学道学及其关系)

哲学笔记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知识是使自在物转化成为“我”物的构建。这个构建过程,由心灵立其冀欲,由心智围绕冀欲对世界进行条理。

人类最高的冀欲有二:一个是希望世界满足人物质生活欲求;一个是希望世界满足人道德精神欲求,其中社会公平正义是最普遍的道德精神欲求。在此基础上,产生第三个冀欲,希望世界既能满足人物质欲求,又能满足人精神欲求。

人的两个冀欲,一个反映人的生物性,一个反映人的群居性。物质资料满足人的生物性,道德精神满足人的群居性。生物性与群居性是人最本质的属性。心灵如何处理生物性与群居性关系,开出人的本质。群居性在生物性之上,群居之义(道德精神)在个体性之上。

人对世界的两个冀欲,统摄着人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及知识形式。而人对世界的认识有各种各样的进入方式。大体上,一个是从感官知觉进入,一个是从存在进入。

如果从感官知觉进入,那么可感知的存在实证为科学,不可感知的存在思辨为哲学。对于自然,感知有限,要解决意识与存在关系问题;无限不可感知,要解决意识如何到达无限的问题,或者意识与无限如何统一问题。同时要解决有限与无限如何统一问题。对于人,肉体可以感知,意识不可感知,要解决意识问题及意识与肉体关系问题。

如果从存在进入,那么有自然存在和人类存在。认识大自然属于自然知识,认识人自己属于人类知识。在此基础上,解决自然与人如何统一问题,道学谓“究天人之际”。从存在进入同样要面对从感官知觉进入所需解决的问题。但是,从感官知觉进入,容易使人陷入意识的迷宫而迷失人。最大的迷失就是违背常识,认为人灵肉分离、物我对立,像西方哲学那样。从存在进入,能使人超越物我对立而锚定生命,从而不违常识,认为灵肉一体、物我合一,像中国道学那样。

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一直处于出离人本位的状态。早期是自然本位,中期是神本位,文艺复兴后,对自然采取独断,现代科学兴起,索性独断也被排除,只相信实证的科学知识。哲学从神的婢女一变成为科学的婢女。

中国道学则始终是人本位。人是冀欲主体 、知识主体,是全部知识的发源,是全部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出发,归宿于“究天人之际”。如何认识大自然,认识人自己,如何认识意识与存在关系,除去有限的、可实证的科学那部分外,或许都可以归入哲学。但是,只有自觉于“究天人之际”的学问才谓道学。道学是立命安身的学问,总括一切哲学。

认识人自己是认识世界的锁钥,也是知识的锁钥。人是冀欲存在,冀欲是意识自觉。认识人自己首先要解决冀欲和意识的关系,其次才是解决知识与意识的关系。由冀欲出发认识意识,依据常识,我们就可以知道认识人自己属于理性意识,认识大自然属于理智意识。理性意识用以立命,理智意识用以安身。理性为主,理智为辅。

人树立什么冀欲,理智便按照什么冀欲去条理世界。冀欲于物质生活的满足,理智便按照满足人物质生活的目的去条理世界。为什么倡导科学?科学无疑是为满足人物质生活而能极大提高攫取自然的能力。冀欲于道德精神的满足,理智便以满足道德精神的目的去条理世界。为什么修养圣人?圣贤政治是社会道德正义的保证,圣贤人格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科学之所以拒绝从大全的高度条理自然,是因为科学只担当满足人物质冀欲的使命。它的领域只限定在可感知的客观存在,超感知的存在人类无法对它发生物质欲求。

道学坚持 从大全的高度条理自然,因为道学担当着满足人精神冀欲的使命。人的精神冀欲,除了世俗道德外,还要给世俗道德精神找到出处和归宿,给尘世的人找到通往精神家园的路。需要找遍宇宙的每个角落。然而,我们找遍了宇宙,发现人类的精神家园还是在尘世,在尘世之爱。爱天然在家庭(家族),由亲爱推及他人,修养仁爱。若人世间充满爱,人间即天堂。由亲爱而上及祖先、下及子孙,由仁爱而敬仰圣贤。祖先及圣贤崇拜才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冀欲于物质满足,科学拒斥道学。冀欲于精神满足,道学轻视科学。既满足物质欲求,又满足精神欲求,是常人的普遍愿望,也是寻常人对社会的普遍要求。科学与道学,是不同的学术路径,我们不应该、或者不要试图进行学术上的兼容,而是着眼于关系上的把握。科学健强人筋骨,道学健全人精神,科学给道学力量,道学给科学灵魂。

对寻常人来说,把物质冀欲放在第一位,把精神冀欲放在第二位。但总有少数不寻常的人,把精神冀欲放在第一位,看淡物质享受。这些不寻常的人,是具有成圣成贤慧根的人。圣贤政治是人间天堂的首要条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