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桥简介(三楚第一桥龙津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族标志性的建筑,也是侗家三宝之一。因桥上建有凉亭,能遮风避雨,故而得名风雨桥。也叫风水桥、福桥、花桥,寓意侗族人民风雨同舟,祈求风调雨顺。当然叫花桥呢并不是因它建得漂亮,而是侗家儿女谈情说爱的地方。
龙津桥的所在地原名叫做西关渡,是古代通往云南、贵州的大渡口,最初的龙津桥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有一名叫宽云的僧人(四处募钱,化到了四千两银子,一千多担粮食)募集钱粮修建。建好的龙津桥有16座石墩,由于那时候没有水泥,都是靠糯米、鸡蛋、石灰、桐油这种东西凝固而成,虽然桥面曾多次被毁,但桥墩依然保存了下来,已经有了400多年的历史。
到了1632年,芷江周边的百姓集资对被洪水冲毁的龙津桥桥面进行了重建,桥上建有重檐瓦间70间,可以做些小生意,四处摆有长凳可供人民休息,老百姓对此赞不绝口。直到1869年,风雨桥的繁华进入了鼎盛时期,桥两边的商户数以百计,成了商家云集的交通要道,经历无数繁华。然而在70多年前,它也因此伤痕累累,磨难重重。抗日战争时期,风雨桥被改为公路桥,接通320国道,成为后方物质运往前线唯一的交通枢纽,曾遭到过日机38次的轰炸。所幸的是没有一颗子弹落在桥面上,但那时候为了运输方便,还是把桥上的凉亭都给拆掉了,1999年为了恢复侗乡原貌,重建了桥面的凉亭,2000年进入世界吉尼斯记录,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侗乡风雨桥。
桥全长246.7米,宽12.2米,两排有94间店铺,经营着一些商品。整座桥面为全木质结构建筑,没有一颗铁钉,全都榫卯结构,更为精湛的是没有图纸,不像现代的房子,包括任何建筑,都得先出图纸,然后再建,而他们的图纸都在工匠们的脑海里,可谓是建筑界的奇葩。
木料表面刷有桐油,以防腐防蛀的作用。桥面对称分布七座带檐口的楼亭,每个各具特色,最两头的是四角亭,高为14.99米,其次的是六角亭,高为15.99米,最中间的是八角亭,高为17.99米,象征侗家人民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样,一年胜似一年。所有的檐口微微上翘,我们称为笑檐。屋顶覆盖着藏青色的琉璃瓦,远看就像侗家手工织的青蓝布,显得古朴而有神韵。整座桥如游龙浮影,气贯长虹,而古代称渡口为津,故而得名龙津桥。寓意蛟龙永守渡口,世代吉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