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王苻欢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说到深海,人类的足迹恐怕没有去宇宙的多。目前,只有三人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他们分别是:美国海军中尉唐·沃尔什、瑞士工程师雅克·皮卡德、世界著名导演卡梅隆,这比登上月球的人少了四分之三。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1)

超声波成像下的马里亚纳海沟(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人迹罕至,但马里亚纳海沟对地球的环境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采证,在马利亚纳海沟中发现的碳量甚至高于6km深的海沟,这些碳目前推测是由细菌转化而来,可见马里亚纳海沟对地球碳循环方面的作用还是十分重要的。对马里亚纳海沟碳的转化量进行量化,进而科学家们可以计算出海沟对地球大环境具体的调节量。

怎么样?海沟听上去还是蛮有意思的吧,但是以后再也不用人亲力亲为地去探险了,未来的水下机器人能搭载多种传感器,可以完全胜任勘探工作。

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机入水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你觉得在马里亚纳海沟探索还是一件遥远的事,那我们说说近海岸海底的情况。在稍微近一点的海岸海底,我们发现了可燃冰的踪迹。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2)

全球可燃冰分布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难道深海里没有可燃冰,或者其他能源物质?并不是!只是现在我们连近海的能源还没有开发完全。任何科学的大发现,基本都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最终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比如可燃冰的发现过程:

1810年英国化学家Sir Humphry Davy在实验室制出笼形水合物,其实就是一种水气分子类冰,这可以说是可燃冰类气水混合物头一次公开问世,虽然当时还很不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可。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3)

英国化学家Sir Humphry Davy(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1960年,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了自然界天然气水合物自然存在的重大证据,就是后来的可燃冰。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4)

可燃冰(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1 年,我国启动国家可燃冰计划,周期为20年,并于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5)

2017可燃冰试采成功(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年9月,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2017年11月 3日,国务院批准将可燃冰列为新矿种。

可以说,从1810年实验室理论发现可燃冰,到2017年我国试采可燃冰成功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207年,这其中离不开以上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然而,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无论是开采可燃冰,探索马里亚纳海沟,还是以后我们有可能在海底栖息,这些其实都离不开深海技术的支持。

目前从类型上看,深海技术主要可以分为深海之探测技术、深海之资源开发技术、深海之空间利用技术以及深海之装备技术。

深海之探测技术是针对有关深海资源、构成物、现象与特征等资料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显示技术,是深海开发前期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6)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7)

海洋调查船和潜航器将会是是深海探测的重要技术装备(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海之资源开发技术是针对深海大洋中资源和能源的开发技术,包括以石油、天然气、煤为主的碳氢化合物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从海底开采或从海水中提炼的固体矿物的矿产资源开发技术。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8)

核动力水下供能及水下开采作业平台(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海之空间的利用,包括海上、海中和海底三部分。目前深海空间的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通信和电力输送、储藏和军事等各个方面。而且可以为科学家提供原位数据,使人们的生活范围拓展至水下,未来水下有望成为人类的栖息地。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9)

我国的“龙宫”号深海空间站(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海之装备技术是指为深海开发提供保障和装备的技术,即包括用于深海作战的各类远洋作战舰艇,也包括用于深海探测与资源开发的民用装备技术,如航空母舰技术、巡洋舰技术、驱逐舰技术、护卫舰技术、两栖战舰技术、潜艇技术、载人和无人潜航器技术、深海钻采平台技术、海洋调查船技术以及各类资源开发船舶技术等。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10)

深海技术的部分装备(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以上提到的这些技术不是作者拍脑门想到的,各国对深海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海流能、波浪能和温差能早有利用。

如:1799年法国人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波浪能技术专利;2016年美国能源部水能技术办公室提出到2030年波浪能技术均化发电成本下降至0.84美元每千瓦时,潮流能技术均化发电成本降至0.58 美元每千瓦时。

目前我国的863计划和十三五规划也在多个项目上重视发展海洋领域相关的项目,也取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成果。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11)

如:2014年我国的深海装备——“海马”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成功下潜到4500米水下。这次下潜成功,使我们自主研发的大深度无人ROV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12)

“海马号”无人潜水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在2015年,蛟龙号在印度洋海底发现了一处热液喷口,并发现了许多新的动物种类。海底温度最高可达379℃,竟然有可以抵抗70-80℃的水温以及高压的生存环境的生物大量富集,这些生物的发现,颠覆了人们之前对深海海洋的认识,对生物医药界都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但是,海洋下的“大烟筒”具体的生态环境,以及具体的环流方式还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13)

可以生活在80℃海水里面的庞贝虫(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年,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了在马里亚纳海沟6699米的下潜任务。主要任务是对海底进行了沉积物取样,摄像,微生物和生物采样。这是我国对深海又一次大迈步。蛟龙号深海探测的屡屡成功,预示着我国在深海潜艇的外壳研制、水下监听系统升级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14)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15)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我国有漫长的陆岸线和岛岸线,有美丽而且富饶的南海。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强大的海上实力,无论是科学考察实力还是海上的军事实力,因为我们的宝藏不仅在陆地上,也在海洋里,更在深海里。

参考资料:

Makogon Y F, Holditch S A, Makogon T Y. Natural gas-hydrates — A potential energy source for the 21st Century[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 2007, 56(1–3):14-31.

刘淮.国外深海技术发展研究[J].船艇,2007(02):30-41.

“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深海勘探的技术,来自深海的启示录(16)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