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的姓氏(王源一曲说唱百家姓里)

2020央视中秋晚会上,王源演唱了一首《说唱百家姓》,在短短的几分钟之间,我们感受了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

王源的姓氏(王源一曲说唱百家姓里)(1)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禇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英雄您贵姓?” 这其中可有您的姓?

王源的姓氏(王源一曲说唱百家姓里)(2)

姓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咱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姓,而每个姓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文明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

王源的姓氏(王源一曲说唱百家姓里)(3)

姓氏在西汉时期初步建立,那时大约有132个。到唐代年间,唐太宗奏天下谱牍,定姓293个,其中的张、程、李、郑、郭、陈、鲍、刘、任、牛10个大姓为“国柱”。

北宋年间,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氏子民,收集了常见的438个姓,编成韵言《百家姓》一书。后来经过增补,最后版本里有508个姓氏,它和《三字经》、《千字文》被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流传下来。

清代的《增广百家姓》里,收录有单姓444个、复姓60个,然而林林总总这么多的姓氏何止500多个。

新中国成立后,1981年严扬帆编著的《新编百家姓》,收录有3107个姓氏。1984年阎福卿等编著的《中国姓氏汇编》,收录有5730个姓氏。另据姓氏研究专家张健忠考证,其所知的姓氏有5662个,还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时期移居中原的蒙、满人的姓,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姓。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曾对全国姓氏分布情况做过多次调查,198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汉族人口中,占人口1%以上的大姓有19个,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大姓的人口加起来约占汉族人口的55.6%,也就是说,全国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这些姓氏。最常见的100个姓氏,占汉族人口的87%。截止1997月2月的统计结论,包括55个少数民族在内,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为11969个。

王源的姓氏(王源一曲说唱百家姓里)(4)

中华民族为何有那么多姓氏,至今仍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遗憾的是年代久远无据可考,有的也仅仅是来自后世的种种推测。我们在日常中总会被发现一些非常生僻的姓氏引起极大兴趣,从而去探个究竟。

有关姓的起源流传着许多说法。在秦汉之前,姓和氏有着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应来源同一个母系血缘。最早的姓中都有“女”字旁,比如姬、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些不同姓名的子孙繁衍于不同的老祖母的氏族部落,而“氏”产生在“姓”之后的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既有关联又有严格区别的两个概念,据南宋《通志·氏族略序》中记载:“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可见姓决定着能否通婚,氏能鉴别贵贱。将姓和氏融合以文字记载形式的是司马迁,他在书中写秦始皇“姓刘氏”,此后的姓和氏也就一个意思。

这么多姓氏,为啥一开口就是“赵钱孙李”?南宋人王明清在他《玉照新志》中说:“如市井所印百家姓,明清尝祥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无可疑者。” 也就说,“赵”是宋朝的国姓,所以排在第一位;“钱”是吴越的国姓,排第二位;“孙”是当时吴越国王钱俶的正妃,排第三位;“李”是南唐国姓,排第四位。

王源的姓氏(王源一曲说唱百家姓里)(5)

还有的说姓氏是因为对图腾的崇拜,像姓氏中的龙、凤、牛、马、羊、熊、山、水、花,叶等,有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的,比如葛姓出于嬴姓、颛顼之后,封于葛(今河南宁陵一带),后人以封地为姓氏;吴姓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后代就以国名为姓。还有以官职和职业为姓氏的,比如司徒、司马。

据说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守陵的就以陵山之地名桥山的桥字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于是有了西门的姓氏。还有以部落为姓氏的,东晋时期,匈奴呼延部落进入中原,其汉化后的后裔便以原部落“呼延”为姓氏,还有帝王赐姓氏的、以数量词排行次序为姓氏的、以及五行天干地支为姓氏的...

王源的姓氏(王源一曲说唱百家姓里)(6)

在众多的姓氏中,有些姓氏很怪癖。比如分布在河南省的“难”姓,音读“去”,是由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姓发展而来,原本是一种鸟的名字。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叫“难楼”的轶事,“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曾改名为“难江”。后来这个姓氏的人大部分迁徙到朝鲜半岛,几乎没有人留在中国,当时研究者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但韩国文化署得知消息后,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中国寻根。

在辽宁省彰武县安徽省郭阳县,约有2000人姓“山”(音读“亚”),这两地的“山”姓人对自己的姓氏了如指掌,都称自己是抗金名将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被迫无奈之下隐名改姓,将“岳”改为“山”,形成一个姓系。

河南的土著姓中有数字为“1”姓的,据说它是“主”的异体字,涪陵当地有“抑”姓,原是三国时代司马懿的后裔,“抑”是“懿”的异体字。另有一个复姓“陈没”是太平天国大将石达开的后裔。

有些特别的姓氏读音有二种,表示两支不同的姓氏部落,不能随便出口,称呼之前先弄明白。例如“乐”姓分有两支,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的音读“yue”,另一支分布在南方一带的音读“le”。

2007年间,我国地理杂志联合金陵晚报等媒体,开展“柴、米、油、盐、酱、醋、茶”、“东、西、南、北、中”等姓氏的征集活动,当时全国上下求索、热闹非凡。“柴”姓的脱颖而出立居首位;“油”姓的在江苏省有三男二女共7人;“盐”姓的五男八女共13人;“酱”姓的六男八女共14人,分布在云、贵、川、鄂、豫地区,属于汉、苗、侗、白4个民族。比较有趣的是,在湖北随州市居然有两位同名同姓叫“酱豆腐”的,一个是1983年出生,另一个1985年出生。“醋”姓的有二人,一个是南京河海大学的“醋院科”,另一个是南京理工大的“醋波涛”;“茶”姓有不少,多数出自云贵地区。

以“东、西、南、北”作为姓氏的,同样令人好奇不已。据说“东”姓来源有多种,其中有相传是伏羲的后裔东蒙氏的后裔,此外高句丽姓氏中也有东姓的,后代迁到中原后仍然姓东;还有是由土族的“什东加”这个姓改变而来;满族、蒙古族、台湾土族中也有东姓的,东姓分布较广,有江苏海门、天津静海、黑龙江、河北、辽宁、甘肃等地,但人数不多。“西”姓来源有三,其一是国姓,西陵古国;其二是战国时代有个县令叫西门豹的,后人把复姓改为西姓;其三是由满族姓氏演变而成,比如清朝满族八旗锡克特哩氏后来改姓为西,西姓人数也不多,分布在山东、安徽等地。“南”姓的来源比较复杂,《史记》中记载夏禹的后裔有南姓的;另一种说法是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有儿子名叫南赤龙,其后代就以南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后代就把南当姓氏;最后一说是春秋时期晋国有个高士隐于南乡地域,后人便改姓为南。南姓在河南省较多。“北”姓来源也有三种,其一是来自远古地名叫北的地方;其二是来自高句丽;其三是由一些复姓如北门、北宫、北郭、北人、北野等更改而来,目前河北、山西、四川、内蒙古都有北姓。

百家姓中有很多复姓,占总姓氏比例约三分之一。复姓有几种来源:由封邑而来,比如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因居地而来,比如东郭、南郭;由官名、爵系、族系而来,比如司空、司马、司寇、司徒、太史、即墨、巫马、亓官、乐正、左丘等

王源的姓氏(王源一曲说唱百家姓里)(7)

“姓”字本身也是一个姓氏,而有些在常人看来不雅的字也难逃成为姓氏的使命,比如罪、癣、哑、冢、脏、孬、骚等,更有在姓氏大省河南出现妻、妾、骂、邪、嫖等姓氏。

最不吉利的是“死”姓,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演变而来,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鲜卑族姓氏,隋、唐时期已经汉化,族人基本上融入汉族,同时“死”姓也是数量第二少的姓氏,仅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开封市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等地区有零星分布。

最尴尬的姓莫过于“操”姓,但姓这个任却不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操姓人口约12万,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芜湖和安庆地区,而合肥常住人口中,操姓居民已超500人,相比其他一些稀有姓氏,人数还算较多的。操姓曾经是望族,据操氏族谱初卷记载,北宋年间的苏轼、明朝的刘基、宗正等历史名人、都为其族谱作过谱序。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操师乞,举兵反隋,自号元兴王,建元始兴,攻陷豫章郡。

历史上最短的姓氏是“邱”姓,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雍正皇帝为避孔丘之讳,下诏将丘姓加个反耳首部,变为邱姓,距今200多年。

全国公民身份证查询服务中心有一项统计显示,我国最常见姓氏占总人口千分之一以上的有133个,排位在前面的是王、李、张、刘,而低于总人口万分之一的稀有姓氏有2800个,其中接、伯、脱、须是最稀有的4个姓氏。该中心还曾发布有关中秋节姓氏调查结果,以张九龄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每一个字作为一个姓氏,其中明和时是属于罕见姓氏,人数在12万以上,其他的都属于稀有姓氏,人数在12万以下。

王源的姓氏(王源一曲说唱百家姓里)(8)

说不尽道不完的百家姓,这就是中华姓氏文化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在,寻根问祖同根同源也是我们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正如王源所唱 “一根常青的藤,开出满树的花。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不止一家。一笔写不出二画,百家姓本来一家。上敬天地下敬父母,无愧泱泱华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