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怎么利用效果最好(晒晒书架上的四部分类法)
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恰逢新购三个老榆木书架,把原来堆在客厅里,茶几、沙发上的书整理一下,放上新的书架。
这次上架,动了点儿脑筋,采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一是因为喜欢读的书,以国学类居多,新书架干脆来个“国学版”,二是前段时间学习古籍版本目录学,感觉古文献目录学分类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有些书目不常见,分类方法易混淆,需要强化认知。但是手头真正的古籍又极少,怎么办?干脆来个“今为古用”,把购买收藏的国学类平装书,按照其内容,当“古籍”归类,按“四部分类法”上架,这样,既给图书分类上了架,便于查找,又强化了对四部分类法的认知,一举两得!
现在晒晒书架上按“四部分类”法归类的书籍,当与不当,还请方家指正。
首先给孔网新上的“管理藏书”软件点个赞。这个软件实际上就是个虚拟书架,便于书的分类存放,这个软件不但有“孔网分类”、“标签”,还有个“存放位置”,我把虚拟的“存放位置”功能和新书架的真实空间位置结合起来,这样,每购一本书,先在虚拟书架“管理藏书”上架,注明“存放位置”(图一),再放到新书架对应的位置上。这个软件对查找书也很便利,不易找到的书,在软件上一搜,各种信息一目了然,只要对应存放,找起来很方便。
经部类单独一个书架(图二):
最下一格是“十三经”,与网店专题相对应,主要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唐、宋、清三代学人的十三经注疏,以及今人解读十三经著作;第二格是四书类,这类书较少,还有空间,就把归入网店专题“宋明理学”类的书,也放在这一格,宋明理学是以四书为核心展开的,放在这里也算恰当。这类书主要有中华书局的“理学丛书”、王阳明心学相关著作,以及今人冯友兰、陈来、杨立华等关于宋明理学的研究著作,第三格应该是“五经总义”,干脆扩大一下范围,把关于国学总论的著作放在这里,太多,放不下了;最上一格,应是小学类,对应现代分类法“语言文字”类,把古今关于语言文字的书放在一起。
史部类单独成架(图三):
史部古籍分类复杂,我的书里也没有那么多种类,放起来就简单了。最下一格,放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载记类、方志类等。这样一摆就露陷了!平时以为自己历史类书籍不算少,往架上一摆才知道,四部史部分类中不少细分种类,我一本也没有,藏书大体还是正史、编年类,真让人汗颜了!第二格放今人的史学著作和传记类,第三格放史评类,第四格放史部目类(图四),最近购的版本目录类书不少,先集中把目录类放在这里,版本类只好另存。
平时喜欢读古建类书籍,对应四部分类,还真不太好放,只有《营造法式》列入了史部政书—考工类,史部地理类有“古迹”小类,也都是《洛阳伽蓝记》之类,跟古建筑关联度不高。难怪梁思成感叹,中国古建筑文化这么丰富多彩,却没有一部象样的《建筑史》,古人图书分类中,几乎没有古建筑的位置,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只重视形而上的“道”,不重视形而下的“器”。
子部类书架(图五)如下:最下一格,主要放儒家,先秦儒家诸子以及今人儒家研究著作,再看其它诸家的著作:兵家、法家、农家等,少得可怜,竖立放一摞都不满!
第二格,放杂家和小说家类,子部目录中,杂家和小说家份量很重,这类书我其实很少,但中华书局在三四十年代整理出版了唐宋明清史料笔记(图六),这些史料笔记如严格按四部分类,也很庞杂,但大体可归于杂家和小说家一类,姑且放在这一格,也好遮遮羞。杂家类书挺多,细分杂学、杂说、杂品、杂纂等,有些和小说家也不好区分,权且都放在这里,以后慢慢对照区分吧。这一格还空出一半来,把书话类放在这里,勉强可归入“杂说”吧。第三格放道家,老庄类书并不多,留点空白,以后再充实书架时,将子部天文类、艺术类、术数类、医学类放在这里,现在没有这些书,实在是无法遮羞了。最上格是佛家类,这类书是塞满了的。
集部类,归入之前买的一个红木书柜(图七)这类书不是我收藏的重点,对文学类书籍兴趣不高,干脆按“别集”的路子,放一些今人的文集:陈寅恪集,是一次买齐的,一套丛书,其它的集子,如钱穆、胡适、梁启超、冯友兰、李泽厚、陈来等,把各人名下各种版本著作收罗在一起,权作“别集”吧。
四部分类法毕竟是古籍分类法,远远不能解决现代书籍的分类存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原来书房书架上国学类图书全部清出,归入“四部”新书架,腾出来的空间,放现代平装书(图八),西方哲学文化、世界史、近现代思想文化著作、文学类书籍,也有了明确归处。
平时喜欢的茶文化类书籍,按四部应归入史部谱录—饮食类,干脆单独拿出来放在茶叶柜上(图九),正好与网店“茶生活”专题对应。放在茶叶柜上,增添点儿“烟火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