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墙三尺又何妨(千里家书只为墙)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清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1637年-1708年),他是张廷玉的父亲。
事情出自清代安徽桐城的文人姚永概写的《旧闻随笔》:
张文端公家安徽桐城的老宅子旁边有一片细长的的空地,和旁边的邻居吴氏挨着,吴家准备盖房子,就占用了张家旁边的空地。张家人一看,这么怎么能行呢?这不是欺负到我张家脸上了吗,这吴家人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不知道我家老爷是在京城做大官的吗?便写了一份书信,派人驰马送到京都,张文公当时在京的具体职位并不可考,后官至文化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张文端公,看了家里寄来信,摇了摇头,做了批示,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又有一说原诗是出自因为早在明代大学士郭东野(郭朴朴郭阁老有关。郭朴,安阳人,生于明正德年间。嘉靖十四年中进士,曾两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故又称郭阁老,又至太子太傅,后三次上疏乞归故里。郭朴为官清正,主管官员的升迁任免时,他不徇私,不畏恶,“唯以大公行之”,“以廉着”,官声颇佳。他才学过人,着述颇丰,计有《学约》、《四思箴》、《四畏箴》、《九字图说》、《彰德府续志》等,时称东野先生。),为翰林时,其封翁安阳老家与邻人争一墙界,双双对簿公堂,主审的官员知道两家在朝中都比较有势力,也不好做决断。郭家人情急之下,寄书于东野,东野漫上以诗云:“千里封书只为墙,让他几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安阳“仁义巷”
具体是谁作的这首诗我们已经没办法考证,但这两个故事都要阐明的道理,就是“礼让”。
礼让是一种传统美德,礼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消解很大一部分仇恨。但是有的人偏偏不懂得礼让,最后导致矛盾爆发。
也许昆山的龙哥嚣张惯了,那天夜里喝了不少酒,还开着车,在昆山市震川路西行至顺帆路路口时,向右强行闯入非机动车道,与正常骑自行车的于海明险些碰擦,双方遂发生争执。刘海龙从车中取出一把砍刀连续击打于海明,后被于海明反抢砍刀并捅刺、砍击数刀,刘海龙身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从监控上可以看出,于海明何止让了三尺,一步又一步的后腿,躲避。龙哥却是步步紧逼,最后却被人完成反杀,如若再世为人,应该也有几岁了。
再看莆田案,也因为建房子的事情爆发的矛盾。如果欧某的邻居知道礼让,再欧某房子拆除后,双方友好协商一个解决方法,欧某经过多次申诉,发声无果,最后却发生了这样的惨剧。欧某的邻居许是忘了何为礼,何为让,也许和龙哥一样,觉得昆山都是他家的,想怎么开车就怎么开车,可以为所欲为,我不让你盖就是不能盖。
没事多读书,多学习下古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增加一下自己内心真正的修养。
行善之人不在于大富大贵,在于平安。
行恶之人不在于报应,在于自己清楚,永世不得心安。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没事多读书,多学习下古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增加一下自己内心真正的修养。
行善之人不在于大富大贵,在于平安。
行恶之人不在于报应,在于自己清楚,永世不得心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