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会不会划给上海:南通为何能进上海大都市圈
在“上海大都市圈”里,南通可算特殊:大家扫一眼就会发现,这个都市圈的范围,与历史上“江南”默认的八府一州基本吻合,仅有的不同就是杭州、绍兴不在其中,却多了南通,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南通会不会划给上海:南通为何能进上海大都市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南通会不会划给上海:南通为何能进上海大都市圈
在“上海大都市圈”里,南通可算特殊:大家扫一眼就会发现,这个都市圈的范围,与历史上“江南”默认的八府一州基本吻合,仅有的不同就是杭州、绍兴不在其中,却多了南通。
这些年来,可能再没有哪个城市能比南通更积极地想要融入上海了。有一个海门的朋友和我说,当地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广为盛行的传闻:启东、海门要划到上海去了。我说,其实昆山、太仓也有这样的传说。她笑,可见我们多么想投入上海的怀抱了。
苏州历来就是和上海一体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但一江之隔的南通为什么也这样?甚至可以说,南通是“身在江北,心在江南”。
在历史上,吴语区不断受北方官话侵蚀而收缩,长江口北岸的这些沙洲是吴语唯一“北伐”成功的地区。从唐宋时代起,来自江南的移民以崇明的沙洲为根据地,不断垦拓,到清代更进一步开辟了北岸淤涨的沙地。比如海门,有崇明人陈朝玉带领乡民垦拓,至于启东,原本就是崇明外沙,直至1928年才析置。
时至今日,海门、启东大部分和通州一部分区域仍通行崇明话(或称“启海话”“沙地话”),为数不下200万人,加上同属吴语的通东话、金沙话,形成了一条隐形的文化心理边界。一位在南通建筑圈子混了二十多年、几乎走遍各地的包工头曾和我说,在南通,“北三县”(海安、如皋、如东)有点看不上“南三县”(启东、海门、通州),觉得他们“坏”——实际上,崇明人也有“刁”的风评,那大抵是指一种精明、会算计、重私利的倾向,与江南吴语区那种商业社会的性格不无相通之处。
这倒未必是说吴语的人群有什么神秘的特质代代相传,不如说是一种相似的历史经验使然。在历史上,这些江海之交的沙质土壤稻米产量未必高,但却很适合种棉花,南通毗邻崇明这一片沙地的织布技术,不论是什么样的说法,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它是由江南经崇明流传过来的。正如《江南土布史》里所说的,“从南边的扬州到北边的淮安,包括下河与大部分的滨海地区,整个大运河区对于将纺织作为一种企业是闻所未闻的。就这方面来说,扬州以东的沿江各县和江北其他地方不同”。
近代的太平天国战争又造成了几个延续至今的深远影响:苏州等地的富户带着资产逃往更安全的上海租界,加速促成了十里洋场的兴起;与此同时,扬州在盐政、漕运遭战争彻底破坏而崩溃之后,丧失了对盐城、南通这些滨海地区的影响力,南通自此越来越进入上海商圈。在那些年代里,虽然南通与上海隔着长江天堑,交通不便,但在文化上却有一种天然的亲缘性,因为在历史上,上海同样是一个依靠棉纺织兴起的城市,早就养成了相似的社会文化心理。产自南通一带的通州棉,因其纤维结实、质地均匀,在上海原棉市场向来拥有很高声誉。
在19世纪末,通州、海门等地的土布商人,每年用沙船载运数万布匹,从上海港出发,向北航行至东北营口等地贩卖,再载运当地的大豆渣南下,作为江南城乡的肥料和饲料。当时就已有许多南通人在上海卖苦力,后来刺激张謇把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动力之一,就在于此。张謇曾回忆:“我自创办大生纱厂之后,常到上海。我开始知道,上海拉洋车及推小车的人,90%是海门人或崇明人。我曾调查他们的生活,都很困苦,他们所以到上海谋生的原因即是无田可种迫而出此也。”不仅穷苦人如此,到抗战初期南通沦陷时,土布业大户也几乎全部逃居上海。
很长时间里,南通人对这座隔江相望的大都市一直抱有复杂矛盾的心情:既在文化上亲近、欣羡它的五光十色,但又不想被当作是乡下的穷亲戚。在1958年崇明划归上海之后,仿佛家里的孩子突然被有钱人家领养了,感受更难以言喻。如今,在崇明岛北缘属于海门、启东的那一长条,一些房地产的广告是“开窗眺望大上海”,仿佛看到崇明就是看到上海了。
这些年来,南通的年轻人们一旦考出去之后,最想去的目的地无疑就是上海了。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上海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中,南通(11.49%)仅次于盐城(13.73%)。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年来南通与上海之间的距离还是越拉越近——不仅是文化心理距离,还有地理空间距离,在桥隧、高铁通车之后,以往要靠轮渡、大巴折腾半天的路途,已缩短为一两个小时。“南通南通,向南不通”已成为往事,这座城市的名字似乎已经指明了它的未来:向南辟通,才是出路。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维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