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r11s拍人像可以全屏吗(人像模式PKOPPOR11对比iPhone)
如果说两年前以安卓当中的一款中高端定位的机型挑战iPhone来说、无论软硬件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憾,那么近一年这种不足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尽管iOS依然是无法逾越的壁垒,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有志于未来的安卓厂商都在不遗余力的尽力向iPhone看齐,不管是性能、拍照等方面素质的匹敌,还是自身独有科技的发展,不少地方都让iPhone显得有些发展迟缓。
尖Phone对决:OPPO R11对比iPhone 7 Plus
OPPO R11与7 Plus外观对比
作为一家选择了颜值设计和拍照作为主要差异化的厂商,今年的OPPO R11系列定位人像摄影,将以往对于妹子来说可能并不比自拍的前置镜头更常用后置镜头打造成专业的人像摄影工具,今天我们暂且来一场同为大屏代表的OPPO R11与苹果iPhone 7 Plus的较量。
窄边框与轻薄化一向是OPPO R系列外观上的一大卖点,这也直接造成了同为5.5英寸屏幕的机型实际握感要比iPhone 7 Plus小很多的体验,虽然后者的屏幕黑边同样并不明显、整机也是瘦长风格,不过过于臃肿的上下边框一直是近几代大屏时代iPhone的通病,不知未来的所谓全面屏时代苹果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OPPO R11的外观革新一上手便能体会得到,新加入的弧面让R系列背部终于拥抱弧面,所有边缘均有厚度上的弧面收窄,弯曲程度虽然并不夸张,但也像当年的Moto X那样几乎找不出一处平的地方。出现于OPPO R9s上的微缝天线演变成沿着上下边缘延展的曲线,成为近乎隐形的“微缝天线2.0”,让机身背部更加一体化;天线条只有0.5mm宽,比OPPO R9s更加细腻与精致完整。
相比较iPhone 7 Plus依然是我们熟悉的设计语言,虽然直板造型的机身并不如OPPO R11那样拥有弧面贴手的背部,但苹果极精致的工艺处理还是让两者在手感上并无太大差异;唯一有些不同的除了屏幕大小之外,可能就是OPPO R11的轻薄机身到了边缘厚度更进一步减小,给手心带来的压力可能并不如iPhone舒服。
天线处理上虽然iPhone 7 Plus开创了向上弯折的先河,但仍然是较宽的天线带处理,在除了黑色之外的其他颜色机身上仍然比较突兀,相对来说OPPO R11的微缝天线在任何颜色的机身上都不会有这种感觉。
OPPO R11与7 Plus拍照对比
主摄像头方面,OPPO R11首次采用了“前后2000万”的豪华配置,具体为前置2000万像素自拍摄像头,与后置1600万像素广角(6P镜头,F1.7) 2000万像素长焦(5P镜头,F2.6)的双摄方案。尤其是后置的双摄组合带来了两倍光学变焦,与专业人像模式。
iPhone 7 Plus为1200万像素双摄像头,包括一枚广角镜头(f/1.8大光圈)和一枚长焦镜头(f/2.8光圈),支持2倍光学变焦是亮点。注意光学变焦不会损失画质,苹果后面还提到了“5倍变焦、最大10倍变焦”都是数码变焦,这二者则不建议大家使用,因为其为数码变焦,会损失画质。大家使用时,利用2倍的光学变焦即可,对于这么薄的手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进步。
其中OPPO R11的专业人像模式可以一键实现“美颜 智能曝光 背景虚化 肤色调节”效果;前置也升级到了背景虚化2.0,加入了软件HDR,并对美颜算法进行了优化。而iPhone 7 Plus这种美国思路的产品是不会懂得“美颜”是有多重要的,它所提供的人像模式仅限于背景虚化。
单就“背景虚化”这件事来说,无论是OPPO R11还是iPhone 7 Plus都做到了“合格”的标准,边缘虽然没有单反大光圈镜头那样柔美的过渡,但也能通过有效的算法将人物主体的绝大部分与背景分离开来。
然而OPPO R11的大杀器在于所谓的“美颜 智能曝光 背景虚化 肤色调节”效果,这是iPhone 7 Plus天生完全不具备的功能,对于肤色的改善显而易见,特别是光照不足的情况下,OPPO R11的智能曝光损失了背景细节来让人物得到更好的曝光,也算是迎合主题;此外,甚至对于焦外的营造上也是OPPO R11更加夸张。
人像模式样张 OPPO R11
人像模式样张 iPhone 7 Plus
不过对于长发及发丝的部分两者看起来都有部分无能为力,第二张样张的左侧发尾在OPPO R11和iPhone 7 Plus上面都不约而同的被虚化掉了……
人像模式样张 OPPO R11
人像模式样张 iPhone 7 Plus
一揽子美颜算法总算被移植到了主摄像头上面,更好的画质更精准的对焦非前置摄像头可比,而且加入了智能曝光 背景虚化 肤色调节的助力,这个时候要是还放任姑娘们自拍而不主动给她们拍点好看的照片的话,就只能注定孤独一生了╮(╯▽╰)╭
当然后置双摄也不能总留给人像模式,正常用途下OPPO R11的表现就锐度来说与iPhone 7 Plus相似,曝光及白平衡策略在具体场景下稍有偏差,除此之外两者并无明显的差距。
OPPO R11
iPhone 7 Plus
OPPO R11
iPhone 7 Plus
OPPO R11
iPhone 7 Plus
OPPO R11与iPhone 7 Plus性能对比
性能上OPPO R11采用了高通最新发布的骁龙660移动平台,专注于以下特性:
拍摄:Qualcomm Spectra 160 顶级摄像头ISP可支持更佳的拍摄图像质量,实现更自然的肤色、出色的弱光拍摄,以及针对双摄像头智能手机的、更好的能效表现和更高的吞吐量。此外,得益于强大的Spectra 160 ISP,令其支持平滑的光学变焦、背景虚化、双相位对焦(2PD)与增强的摄像机视频稳像等特性。
音频/视觉处理:骁龙660移动平台首次在骁龙600系列中采用了支持向量扩展(HVX)的Qualcomm Hexagon 680 DSP,可支持高性能低功耗的成像、计算机视觉和机器智能负载处理,将大量的影音处理任务交给DSP而非CPU,令手机功耗更低,并且令CPU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处理其他任务。优化的软件库可支持TensorFlow和Halide。
连接:骁龙660集成骁龙X12 LTE调制解调器,搭配全新SDR660射频收发器,首次在骁龙600系列中支持了Cat.13标准——600Mbps的峰值下行数据速率。骁龙660支持2x2 MU-MIMO 802.11ac Wi-Fi,与骁龙652相比,数据吞吐量可实现翻倍,并且下载时的功耗降低可达60%。
同时得益于骁龙X12 LTE调制解调器,还可改善Wi-Fi信号覆盖,尤其是在家庭和办公室等难以穿透的砖与混凝土墙环境中,令家中处处无信号死角;此外,该modem还支持LTE/Wi-Fi天线共享和双频并发(DBS)操作等先进特性。两款平台都集成了先进的射频前端技术,包括支持载波聚合技术以及Qualcomm TruSignal动态天线调谐,旨在于各种用户条件下动态优化信号质量,支持广泛的网络覆盖与更加优秀的数据和语音体验。
提升的CPU和GPU:骁龙660移动平台是骁龙653的后续产品,通过Qualcomm Kryo 260实现了20%的CPU性能提升,通过Qualcomm Adreno 512实现了30%的GPU性能提升,确保为终端用户提供更佳的游戏与多媒体体验。
此外骁龙660移动平台的制程工艺使用了14纳米FinFET制程,提供4K视频拍摄与播放功能,并支持最大8GB内存和Vulkan API。此外,骁龙660移动平台最高支持QHD(2K)分辨率显示屏。
苹果iPhone 7 Plus采用了四核A10 Fusion处理器,首次为A 数字后面添加了“Fusion(融合物)”这么一个词汇,这意味着其也采用了其他芯片厂商早已使用很久的大小核架构,其中包括两枚高性能核心和两枚高效能核心。其中CPU性能比A9快40%、比A8快了两倍、比第一代快了120倍;GPU性能比A9块50%、比A8快3倍、比第一代快了240倍。
苹果iPhone7和iPhone7 Plus都采用了四核的A10 Fusion处理器
A10在同一时间仅能开启两个核心,也就是说功能上仍然可以将其看做双核CPU。其中大核心最高运行频率2.34GHz,(A9为1.84GHz,A9X为2.25GHz),小核心运行频率根据GeekBench4跑分猜测为1.05GHz。A10 Fusion采用16nm FinFET 工艺(之前的A9为16nm FinFET工艺)。
OPPO R11与7 Plus跑分对比
而续航部分OPPO R11除了在6.8mm的轻薄机身内塞入了3000mAh容量的电池之外,多年的VOOC闪充自然也是标配;测试成绩上5小时持续使用后剩余电量41%,闪充5V/4A的配置能在半小时内充满75%的电量。而iPhone 7 Plus依然是“正牌”的苹果表现,无论续航还是充电相对OPPO都没有太好的表现。
OPPO R11与7 Plus充电与续航水平对比
对比总结:
宏观来看安卓阵营对于苹果的追赶真的已经让其压力不小,一方面不仅来自于安卓手机厂商在硬件水平上的努力已经使得它们的性能实力越来越接近昔日那个看似全能的iPhone;另一方面安卓由于厂商众多,各家都追寻差异化的繁荣造就了整体创新超越苹果的现状,特别是OPPO这样近两年专注于发展闪充、拍照方面的黑科技的厂商来说,快速充电与大续航、优异的自拍效果、以及直出效果完胜iPhone的人像模式、不仅华丽而且实用的拍照玩法,都能够从不同的领域挖掘到以往无法被iPhone满足的用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