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乔森综合症是真的吗(当照顾变成虐待)

有一种冷,叫做“我妈觉得我冷”

有一种饿,叫做“我妈觉得我饿”

这些来自母亲的唠叨,已经刻在每个人心里,从小到大。

但如果,你妈说你有病呢?你是真的生病了吗?如果这些话出自病态的母亲,那又如何?

当照顾变成虐待,以爱之名的囚禁,则是世界上的另一种悲伤!

在改编自真实案例的美剧《恶行》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我妈觉得我有病”的故事。

孟乔森综合症是真的吗(当照顾变成虐待)(1)

美剧《恶行》海报

多年来,单亲母亲蒂蒂全职在家照顾患病的女儿。每当别人问起:你女儿怎么了?

蒂蒂就会说出一连串疾病的名字:染色体缺陷、肌肉萎缩、白血病、癫痫、哮喘、眼疾、糖过敏……

即便如此,蒂蒂对女儿依然不离不弃。

蒂蒂的举动感动了街坊邻居,在所有人心目中,她就是100分的母亲。

但事实上,看似苍白孱弱的轮椅女孩吉普赛,其实根本就没有她母亲所说的那些疾病,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健康的青春期女孩。而真正生病的不是被照顾者(女儿),而是照顾者(母亲),是发生了代理性孟乔森综合征(MSBP)。

孟乔森综合症是真的吗(当照顾变成虐待)(2)

令人震惊的是,这个病并非遥远。

2020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就收治了1例MSBP。

而后,医务人员对临床特点、诊疗经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于2022年2月在《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发表。

孟乔森综合症是真的吗(当照顾变成虐待)(3)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MSBP是指照顾者针对被照顾者,以伪造症状等方式引发本不必要的医疗诊治,借以满足自己“照顾患者”的病态心理需求,此时照顾者为 MSBP 患者,被照顾者为受害者,多为儿童。

本例儿童代理性孟乔森综合征,被照顾者为4岁女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因“多器官疼痛”入院,住院期间多次详细描述身体疼痛,如“牙齿、食管、腹部均有疼痛,手指弯曲受限,胸骨后反酸、疼痛,排尿困难、量少、有疼痛感”等。

随后,医生拟待CT-小肠结肠双期增强 体层成像结果出来后行胃肠镜检查。

住院期间,患儿母亲频繁通过手机浏览器查阅病情相关知识,搜索"钙卫蛋白"等医学名词,并借以质疑医生的诊断或要求继续检查。多次向医生展示手机中所存大量"证明患儿病情"的照片,如手指肿胀等。观察患儿未见明显身体不适,查体无阳性体征,而且发现患儿走路姿态异常多为表演性质,诉疼痛时面部表情轻松,遂考虑心理因素所致疼痛可能。

入院第6天,患儿再次详细描述身体疼痛,如"胸骨后痛、嘴到肠子一条线都痛、关节也痛"。然后,医生告知患儿母亲“4岁儿童正常情况下无法完成这些复杂、准确的描述, 家属注意不要往疼痛的方向引导”。同时因检查结果均未发现异常,在患儿入院第 7 天,医生开始考虑 MSBP的可能。

而后,经调查发现,截止到 2021 年 7 月,患儿曾于门诊就诊177次,6个月内就诊24次,甚至1天内就诊于2位门诊医师,并且存在较多重复检查。

在此基础上,医生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认为这位患儿母亲的症状较为符合 MSBP,建议母亲与患儿一同到心理门诊进行疏导治疗。

MSBP 的诊断要点

1.故意让被照顾者产生躯体或精神症状。

2.照顾者的动机是假装照顾一个生病的人。

3.并不存在外部激励(例如经济利益)的驱使。

4.用其他精神疾病无法解释。

诊断本例MSBP的原因

1.通过2019年热播美剧《恶行》及剧本真实原型MSBP受害者的弑母凶杀案,对该病有了初步认知。

2.患儿主诉与自身描述能力及检查结果不相符。

3.住院时间较长,有足够的观察时间。

4.患儿母亲对病情沟通中的医学术语非常感兴趣,频繁上网浏览学习。

5.手机中留存大量证明患儿病情的照片。

6.当医师认为病情严重时,可获得母亲的认可,并主动要求检查。而当医师告知无需医疗干预时,则反复质疑医师的判断,并要求转科治疗其他主诉症状,或毫无根据地要求增加检查项目。

7.非常重视保险报销问题,要求删掉无法报销或既往已报销过的诊断。

总之,MSBP虽始于照顾者,但医疗机构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因此,提高我国儿科医师对该病的临床认知水平和诊断能力十分重要。同时,医学教材、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诊断后的儿童保护措施同样值得重视。

孟乔森综合症是真的吗(当照顾变成虐待)(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