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1)

沂水春风——理想的礼治社会

[内涵解读]

1.礼乐治国

“沂水春风”是孔子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他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之缩影。曾点所描绘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发展,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

2.子路之志及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使民“有勇”“知方”。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3.冉有之志及性格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过分谦虚。

4.公西华之志及性格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5.曾皙之志及性格

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

6.吾与点也(《〈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

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至脑后。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厌倦政治、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曾点之志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7.《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对学生的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是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来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相关成语]

1.春风沂水、沂水春风:原意是指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2.沂水舞雩、沂水弦歌:比喻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论语摘译]

1.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子路不管不顾地回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有敌军进犯,内又有饥荒发生;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义。”

2.“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孔子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衣食丰足。至于礼乐教化,那得有待君子推行了。”

3.“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孔子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不是说已经能够做到下面这类事,而是说愿意在这方面进行学习。宗庙祭祀的时候,或者外交会见的场合,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4.“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孔子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已近尾声,)瑟声渐渐稀疏下来,(听到老师叫他,)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跟前面三位讲的不同。”

孔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人物的语言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孔子的四位弟子针对治国理想的表述就显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温文尔雅而又放达洒脱;    坦诚直率,但也有些鲁莽。

(2)            都明白“为国以礼”的道理,但只有    对此理解更深刻。他用富于诗意的表述,描绘了一幅天下太平,社会安定,民众自由快乐的“礼治”图景。

参考答案:(1)冉求 公西赤 曾皙 子路 (2)冉求 公西赤 曾皙 曾皙    

[即时体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1)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                                  

(2)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1)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

(2)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了。

参考译文: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不要因为我年长的缘故就不敢说话。你们平常总是说:‘没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

子路不管不顾地回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有敌军进犯,内又有饥荒发生;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义。”

孔子微微一笑。

曾皙说:“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深深地感叹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