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道家思想精髓(老子的道家思想精髓)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从一个字来聊聊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我们都知道道家思想博大精深,而道家思想的精髓和渊源就是老子的《老子》或者说《道德经》一书了。它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共37章、下篇《道经》共44章,合称为“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共50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说到《道德经》或者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很多人都已经很熟悉了,甚至都能随口说出几句。比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那如果要问你道家思想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精华呢?那可能就是“无”字了,因为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一共有60余次用到了“无”字,那这个字有什么特别之处,被老子反复多次提及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无”字。
第一:什么是“无”?
第二:为什么有“无”?
第三:“无”有什么用?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什么是“无”?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思是说,用我们的眼睛不能观察到的事物,我们称它们为“夷”;用我们的耳朵不能听到的声音,我们称它们为“希”;用我们的触觉不能知觉到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微”。那在这些可见可闻和可感觉之外的东西呢?因为它们超出了我们感觉范围以外,我们再也找不到什么手段可以获得关于它们的信息,所以说我们再也无法对它们进行追问和研究了。由于它们都是一样的无法为我们所认知,所以我们干脆就将它们视为混然为一的物质,并命名为“无”。
道即是无,老子说“道常无名”。
讲到这里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古人所讲的“无”,并非是指虚无和空无,而是指超出我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认知范围以外的自然事物。由于我们无从对其感知,所以才将它们视为混然为一的事物,并勉强用“无”这个词对其加以命名。所以有、无这对范畴,也并不是抽象的概念。“有”用来命名或指陈可以通过我们的视觉观察,可以通过我们的听觉闻听,可以通过我们的触觉知觉到的所有的自然事物。而“无”则是用来命名或指陈超出我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认知范围以外的所有的自然事物。
其次,“无”是万物的之源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以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都是对万物起源的“无”的阐述。
在《庄子》的《庚桑楚》篇中,说到一个故事,
有一天,冉求问孔子说:“我们可以知道天地的起源吗?”
孔子回答道:“可以。古代就和现在一样。”
冉求无言以对,便退了出去。第二天他又来问孔子说:“昨天我问老师:‘可以知道天地的起源吗?’老师说:‘古代就和现在一样。’当时我还很明白,现在却又迷糊了,请老师开导开导。”
孔子说:“昨天明白,是因为你用精神去领会;今天迷糊,是你从形象上去了解的缘故。它本来就是没有过去和现在,没有开始和结束的。试想,在没有子孙前就有了子孙,可能吗?所以还是放弃形象的了解吧。”
冉求没有回答,孔子紧接着说:“答不出来了?不要以为死是由生而来,也不要以为生是因死而生,这两者本就是相互依赖,形同一体的。你以为在天地以前就有物生出来了吗?事实上,所谓主宰物的,它本身并不是物,因为物的出生没有先后的区别,在这个物生出前,又岂会没有别的物存在?”
显然孔子也非常赞同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说法。那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说现象世界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相互关联的,并且价值判断也是相对的。比如没有美的说法,就不会有丑;没有善的说法,就不会有恶;同理,老子认为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我们都知道“有”但实际上却忽略了“有”的反面正是“无”。
其中这里的“有”和“无”是道家思想重要的命题,也身体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天下一起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不仅如此,老子的也认为事物的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相互转化,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也体现了事物在两个极端之间会相互转化的道理。
最后,“无”的用处。前面我们说到了,“无”是万物的起源,当然“无”还不仅仅是一个起源,它还有自己的用处,有什么用处呢?
老子的无的用处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无为而治”。
当然这里并不是不去治理的意思,而是不过渡干涉,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的意思。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认为一个圣人治理国家,要净化人民的心思,就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安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智,便没有刚愎自用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让人民保持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望。可见老子崇尚一种返璞归真的理想社会。
就像老子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大部分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治国理念下取得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作为君主,不应该对人民有任何多余的欲望和奢求,就像老子说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守柔处下,就好像掌握左契,意思是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只有这样上下才能相和,仇怨根本不会产生。有德的君主,就如同持着左契,只顺着人而不索取于人,人心无怨;无德的君主,就如同执掌赋税,只向人索取而不给人,人多生怨。给而不取,合于天道;天道虽毫无偏私,但没有私亲的天道,却常常在帮助那有德的人。就像在《庄子》的《庚桑楚》篇中说:人民紧随不舍的人,叫做天民;天所佑助的人,就叫做天子。
老子的“无”对于治国来说是“无为而治”,那对于每个人呢?“无”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呢?当然有:
“无”是一起事物的基础,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起因。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车有三十根辐条。只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如果没有中空的“无”,就不能成为车毂。再比如,糅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的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庄子》的《外物》《徐无鬼》中,说到一个故事:
有一天,惠子对庄子说:“你所说的话毫无用处可言。”
庄子回答说:“知道无用就可以和他谈有用的道理。广大无边的地,人所使用的,不过一块立足之地而已,其余没有用到的地方还多着呢!若将立足以外之地尽掘到黄泉,那么对于那块有用的地而言,还有用吗?”
惠子道:“没有用了。”
庄子说道:“那么,没有用处的用处不是就很明显了!”
庄子说,脚所踩的地方虽然只是像鞋那么大的一块地,但他还必须靠他没有踩着的地方继续远行。多么深刻的领悟啊。
在《庄子》的《外物》篇中,也讲到“无”的用处。他说,人肚里是空虚的,所以能容纳胎儿;心地必须空虚,方可安容天机。比如房屋没有空余的地方,婆媳难免有所争吵。人也是一样,心地若不空虚,六情自会互相争夺。至于看见深山丛林就觉得清爽可喜,则是由于平日心胸狭窄,心神不适所致。
好了,今天分享“无”在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里的深刻内涵。老子认为“道即是无”,“无”是万物之源,是天地之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生于无”。而且“无”的用处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它并不是不去治理,而是不过度干涉,与民不争,尊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的意思;第二层是“无”是万物生存变化的基础和起因,也就是说,没有了“无”,“ 有”也就失去了意义。
好了,以上是我对老子道家思想的一知半解,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分享和指正。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