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这几年发展很快(时隔一年重回新一线)
作为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的宁波,在同类型的城市中显得颇为“低调”。但这种低调背后,宁波的各项数据十分亮眼。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于近日发布了《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其中,成都、杭州、重庆、西安、苏州、武汉、南京、天津、郑州、长沙、东莞、佛山、宁波、青岛和沈阳成为了2021年的新一线城市。
在15个新一线城市中,宁波排在第13位,列全国所有城市第17位,追平了2018年的最好排名。重回新一线的宁波,有哪些硬核表现?
硬核的表现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连续六年按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为中国内地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商业魅力指数排名。
根据报告,宁波自去年短暂跌出新一线后,今年依靠大幅攀升的品牌青睐度和人口流入顺利重返榜单,且总排名直升3位。在五个维度表现上,除城市枢纽性外,宁波的一级维度均呈现上升态势。行之有效的人才落户政策使宁波常住人口增速迅猛,为这座城市的产业、商业发展带来大量机会。近期众多高端品牌的密集进驻,也体现了商业世界对宁波综合实力的认可。
其中,在商业资源集聚度方面,宁波排第16位。而在这项指标的二级指标中,尽管位于商业资源集中、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地区,宁波的大品牌青睐指数排名今年上升了6位、商业核心指数排名上升了3位,这还是在数据统计未将4月新开张的、集中引入上百个宁波首店的阪急百货纳入其中的前提下。
在城市枢纽性方面,相比直辖市和强省会,宁波在高铁、航空等交通枢纽方面,确实优势不大。不过,凭借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宁波的物流通达度指数仍旧排全国第15位。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5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浙江,首站来到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港。李克强在码头听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汇报,远眺港口布局。他说,宁波舟山港是我国最早建成的现代化大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世界各国开展自由、公平贸易。
李克强说,浙江小商品闻名世界,而小商品的生产离不开大宗商品原材料支撑。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希望你们进一步做好大宗商品进口、储运等,打造大宗商品战略中转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可塑性方面,宁波的排名较去年进阶了4位,今年新加入的“新兴战略产业优势指数”中,宁波的排名为全国第15位。
宁波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宁波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67家,同比增长104.5%。新兴产业中,健康制造、人工智能、高技术制造、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3%、14.9%、13%和9.7%;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稀土磁性材料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增速均超过两位数。
上述几个维度之外,宁波的主要经济数据可谓相当硬核。2020年宁波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12位,在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排在青岛之前。
2020年,宁波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52元,同比名义增长5.2%。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宁波人均收入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第八。
此外,2020年,宁波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835.6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10.8亿元,同比增长2.9%,首次突破1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全国各城市第11位。
为何知名度不够高
尽管各项经济数据相当硬核,但宁波给外界的感觉是比较低调的,知名度没有那么靠前。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告诉第一财经,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主潮流是数字经济等服务业,而宁波的经济发展亮点“并不在主潮流里”。
从产业结构来看,宁波制造业比较突出,优势产业以日用工业品为主,比如小家电和塑料件等,还有一些临港型产业;大的集群产业较少,而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居多;工业技术的层次相对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较多。不过,宁波的整体实力很强,后劲十足,内部产业配套也很发达。
同时,虽然宁波的港口优势明显,但港口与城市自身产业发展、与城市后方经济腹地并没有很好地联动起来。也就是说,港口对宁波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港口与当地经济联系不够紧密。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也提出,宁波北仑港是中国最重要的石化产品转运基地,因此宁波石化和能源产业发展较快,但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表现不是很突出,整体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偏化工业(重工业)和服装业(轻工业),而中间的电子制造产业较少”的特点。
数据显示,2020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102家,但与苏州、东莞等兄弟城市相比差距明显。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同期苏州年末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9772家,总数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位居全国第五;东莞全市高企预计超过6400家,成都突破6100家,武汉为6259家,南京为6507家,佛山为5718家,无锡也突破了4000家。
除了产业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也是一个因素。卓勇良分析,宁波下辖的慈溪、余姚、镇海等区县的经济很强,而主城区海曙区、江北区与杭州的主城区相比则相对弱一些。
中心城区不够突出,也影响了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影响了城市集聚资源、辐射带动周边的能力等多个层面。
此外,身处长三角这样一个最大的城市群,宁波周边不仅有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直辖市上海,还有杭州和南京这两个GDP位居全国前十的强省会城市,加上“最牛地级市”苏州和近年来快速崛起的网红城市合肥,在星光熠熠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宁波也就显得没那么亮眼。
不过,尽管存在诸多短板,但宁波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方面,凭借舟山港的优势,宁波的外向型经济很突出。根据《中国海关杂志》编制发布的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宁波市综合得分76.3分,位列全国第8位,继续居浙江之首。
围绕进出口,当地包括报关、物流在内的一系列产业也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宁波本地年轻人,5个里面就有1个是做外贸的。”卓勇良分析,“在县级市的出口排名里,宁波的鄞州区仅次于义乌排在第二,余姚则排在第三,慈溪的排名也较为靠前。这还只是宁波海关登记的数据,而宁波有大量外贸公司、很多内地商品的出口,不一定登记在宁波海关的名下。”
另一方面,从经济结构来看,当地民营经济十分发达,活力十足。卓勇良认为,虽然宁波的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但中低端产业相当强劲,因此并不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后劲。宁波的企业家群体多为民营企业家,不一定高大上,但拥有很强的活力,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发展。
卓勇良认为,市场上中低端的需求一直存在,而且港口优势也让当地的产业享受便宜且便利的物流,并在全球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宁波如今产业调整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当地企业家的下一代正在快速成长,他们的创业和父辈完全不一样,不仅紧盯国际市场,而且科技水平也更高。”
与上海、杭州错位发展
在诸多优势的基础上,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与上海和杭州错位发展十分关键。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认为,宁波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还应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宁波不可能跟上海、杭州拼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等,宁波应该跟上海、杭州错位发展。
在卓勇良看来,宁波和上海是有机的整体,一方面要支持宁波加强与上海的对接,加强杭州湾新区的建设;一方面也要改变“做上海后花园”的思路,把上海作为宁波的人才、文化和科技资源库,以及全球化的通道。
与省会杭州的优势互补也十分关键。近年来,杭州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但杭州的新兴产业总体上过度注重模式创新,在科技研发方面仍然不强,尤其是整个信息经济结构偏软。比如,数字经济包括了数字服务、数字制造等,杭州在数字服务业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其他领域如数字制造等方面不尽如人意。
相比之下,宁波最大的优势就是大港,同时宁波的制造业发达,但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与杭州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杭州的数字服务业优势可以和宁波的制造业优势形成很好的互补。
浙江“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要“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大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
卓勇良认为,杭州和宁波是可以高度互补的:一个是杭州湾上的节点城市,一个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一个是数字化的城市,一个是以制造业为优势的城市。那么,让数字化为制造业服务,对宁波来说是如虎添翼的。
卓勇良认为,利用上海和杭州的服务业高地,按照要素优化配置,主攻高端制造业和智慧型制造业,将是宁波未来发展的关注重点。
曾刚也认为,杭州在数字经济上的发展,以及上海在新兴战略产业上的优势,都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中,让宁波获得更大的受益。如何更好发挥宁波开放的传统以及港口经济的优势,有赖于更多科技助力。
在错位发展的同时,宁波也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平台,增强集聚资源要素和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能力。
宁波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波各区县中,人口占比提升主要集中在北仑、镇海、江北、鄞州几个市区以及杭州湾沿岸,南部的象山、宁海、奉化的人口占比则下降明显,呈现出宁波正在加快中心城市平台发展,向杭州湾沿岸集聚的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