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文案作文(征文大赛一等奖)

关于月亮的文案作文(征文大赛一等奖)(1)

(摄影/杨翠彬)

中秋节到了,日喀则的月亮升起来了。

日喀则的月亮离我很近,比内地近了三千八百米,大大的、圆圆的、亮亮的。

我离自己的家乡很远,从日喀则到我的家乡隔着八千里的朦胧月光。

我是一名投身雪域高原的援藏人。

我是一名来自齐鲁大地的异乡客。

我是第一次在异域他乡过不能与亲人团圆的中秋节。

自打七月一日进藏,已经七十余天过去了。七十余天的时间里,经过与高原反应的艰难抗争,我像一粒异乡飘来的种子,终于适应了这里低压缺氧的气候,适应了这里的环境,适应了这里的人群,适应了这里的一切,落住了脚。

离开家乡的七十多个日日夜夜里,除了工作时间无暇考虑其他,闲下来的时候,尤其是夜幕降临后,独自一人待在公寓里,内心对家人的思念便如野草一般疯长起来,牵挂家中年迈的爹娘,牵挂正上高中的儿子,想念独自挑起家庭重担的妻子,想念年幼的女儿,想念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想念一切熟悉的人。

这种渴念一旦升腾起来,便势不可挡,任你怎么摁也摁不住。特殊的气候本就使人入睡困难,对亲人的思念更是雪上加霜,独自一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常常要熬到凌晨两三点甚至四五点才能昏昏睡去。

每天跟家人视频,仅能起到一丝慰藉,对于思念如涨潮之水的我根本解不了多少渴,有时非但不解渴,反倒会起反作用。

思念成为夜晚不变的主题,失眠成为夜晚无奈的常态。

每逢佳节倍思亲。早在中秋节到来之前,我的心就开始随着月起月落起起伏伏、空空落落,月亮越鼓心里越鼓荡越惶惶,恨不得立刻插上一双翅膀飞回家乡,飞到亲人身旁。

然而,我知道,这终究是一场空想、一个奢望,因为这里的岗位离不开我。

中秋节真的到了,月亮终于圆起来了,分驻各县区的四十多名援藏战友们陆陆续续赶回日喀则来了。

一群撇家舍业、有家难回的人,一群有着共同志向、共同使命的人,一群没有任何血缘、亲缘关系的人,聚到了我们援藏公寓,相互慰藉,抱团取暖。

大厅里张灯结彩,餐台上饭菜飘香。

要说气氛,公寓远比家里人多热闹;若论饭菜,公寓不比家里逊色分毫。

我带着微笑和战友们打着招呼拉着呱,可是心却飘飘摇摇,随着那无边无际绵延八千里的月光飘到了从前、飘到了家乡、飘到了亲人身边。

往年的今天,我正携妻将雏,与弟弟一家一起依偎在爹娘身旁。我们做儿女的下厨做饭,煎炸烹调,忙得不亦乐乎;小孩子们相互追逐,闹得不可开交;爹娘坐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

待到月上柳梢,饭菜齐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把酒赏月,其乐融融,食之有味,灯火可亲。

今年的中秋,这温馨的一幕对我却成了一种奢望。

失去的时候,更懂得珍贵;别离的时候,更向往团聚。

从未走过这么远的路,一走就是八千里;从未出过这么长的差,一出就是三年整。

一年只有一次假期,一年只有俩月团聚。

这是我们每个援藏人不得不面对的“生别离”。

此时此刻,妻子带着一双小儿女,弟弟一家三口,正围坐在爹娘身旁,团聚的场景我已通过刚刚的视频看到。

主题仍是团圆,场面依旧热闹。

可我知道,除了少不更事、不懂别离的孩子,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在念叨着我的缺席。

但是视频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提起我的缺席,露出伤感的情绪。

爹娘饱经沧桑的脸上堆满了微笑,只是问“现在还吸氧么”;妻子指着满桌的菜肴,调侃我“你落不着吃了”;弟弟和弟妹在一边盯着屏幕配合着,露出满脸的微笑。

快乐的日子,都故意掩饰内心的失落,伪造出轻松的氛围。

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刚刚视频的时候,面对家人团聚唯独我缺席的场面,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昔时昔日,读这句诗,犹感云淡风轻;

今时今日,嚼这句诗,才知别离滋味。

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一刻,差一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我不想让快乐的日子笼上忧伤的色彩,击垮亲人心中那已十分脆弱的情感,我强装镇定、故作轻松,微笑着跟亲人们打招呼。

挂断视频,我的眼帘再也承受不住泪水的重量,任泪水在朦胧的月光下恣意流淌。

我最亲最爱的人,我多么想回到你们身旁,跟你们一起团聚!

可是我不能,我需要继续坚守在这片神圣的雪域。

不去想,不再想,我跑到洗手间里洗把脸、擦干泪,使劲做了几个深呼吸,假装无事人一样再次回到战友们聚会的行列里。

多才多艺的战友们精心表演着一个个节目,时不时引得人捧腹大笑。

欢笑的顶峰有泪泉。

这是一种离愁的取代,这是一种变相的宣泄。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

曲终人散,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再次忍受离愁的噬咬。

回到房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依旧睡不着,眼前不断浮现着亲人们的笑容,想着从接受援藏任务到启程进藏这段时间的种种过往。

平平静静的日子被六月中旬一个夜晚的一通电话打破,单位人事处告诉我有援藏任务,征求我的意见。

我当时犹豫了一下。

爹娘已是古稀之年,我还能陪他们多少年?

儿子眼看就上高中,正值人生的紧要关头!

女儿才一岁多一点,自幼就要失去我的陪伴?

妻子一介弱女子,如何撑起养老抚幼一片天?

但只是犹豫了一霎,我便语气坚定地答应下来:“我去!”因为,心底有个声音告诉我:“你是一名共产党员!”

从接受任务到启程进藏,中间只有短短半月的时间。

七月一日,跪别年迈的爹娘、告别娇弱的妻子、吻别可爱的孩子,擦掉眼角的泪水,我义无反顾地随着全省援藏干部人才队伍一道踏上了援藏的征程。

进藏后,随着对西藏、对日喀则的了解不断加深,我更加坚信:援藏是正确的选择,我无怨无悔。

西藏,是世界屋脊,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是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

日喀则,是千山之宗、万水之源,是世界著名的青稞之乡, 是我国面向南亚的重要通道。

这里山川壮美,连绵起伏的群山、滚滚东流的雅江、林草丰茂的河谷,是个让人看上一千遍一万遍都不会厌倦的地方。

这里天碧云低,每天置身于蓝天白云之下、沐浴在炽热阳光之中,整个身心都为之放空。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神奇美丽的西藏也有不完美的一面。

这里海拔很高,气压很低,氧气稀薄,水烧不到100度,内地人到这里要经受严重的高原反应、接受生理极限的挑战,不是病人却要常常吸氧,没病也要常吃丹参滴丸营养心脏,无事也要常备速效救心丸以防意外。纵使如此,还是有援藏战友将生命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上,所以有人说,这里是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

这里地广人稀,好多地方寸草不生,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落后,群众尤其是农牧区群众生活还比较艰苦。

这里缺医少药,鼠疫、包虫病、结核病等地方病高发,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内地早已施行的先进医疗技术在这里却是空白,群众看病难普遍存在。

这里师资匮乏,教育落后,很多初高中阶段的孩子不得不到内地上学。

……

这里和内地相比,有着太多的不尽人意。

可俗话说得好,儿不嫌母丑。无论这里气候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这里都是中华民族的神圣领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建设她、繁荣她、稳定她、守护她。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土地,有哪一寸是多余的呢?

同志说,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做好西藏工作,关系整个国家长治久安。西藏的战略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啊?!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党的召唤,有什么理由推三阻四,又有什么理由不奋然前来?

恶劣的环境吓不倒共产党员,艰苦的条件挡不住共产党员,我们就是要到这片他人不愿来、不敢来的地方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如果你要把援藏当作一件苦差,阳光下的你也会感到受罪;如果你要把援藏当作一项事业,寒风中的你也会感到快乐!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斗志更高;气压低,士气不低;风沙硬,作风更硬”,是支撑我们援藏人战天斗地的制胜法宝。

凭着强大的内心、顽强的意志,我和战友们经受住了高原反应的挑战,最终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我们进藏前,领导曾经给我们提过 “三个问题”:“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

我们进藏后,顾不得洗去一路征尘,顾不上一连串高原反应,便都便迫不及待地投入了新的工作。

52 岁的柴丽萍大夫是我们整个队伍中年龄最长的大姐,作为一家省级医疗机构产科主任的她,早已晋升正高级职称。

常人眼里,这个年龄、这个职称、这个职务,选择援藏无疑是有福不享自找罪受,可她还是义无返顾地来了。

她进藏后反应最大,但工作的劲头一点不比年轻人差,有时一天要连着做几台手术。

每次下班回来,说起当天做了什么手术、接诊了多少患者,柴大姐都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她脸上的倦容与眼中的疲惫。

很快,柴大姐就被累得出现心慌的症状,我们劝她适当休养,控制节奏。

孰料,她根本坐不住,稍事休息,略感好些,就又急火火地赶去上班了。

她说,病号都等着呢,心里急啊!

来自济南市济阳区的干部李光宗,家中添了二宝才刚刚五个月,家里正是用人的时候,他完全可以不来西藏,组织也能理解,可他还是将一双儿女塞给妻子,踏上了援藏的征途。

刚刚他还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脸上带着憨厚的微笑,也许此时此刻,他也正仰望着月亮,深深地思念自己的家人吧!

每个援藏人都有自己的困难、牵挂与不舍,但是没有一个人后悔自己的选择。

平日里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三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

著名学者崔卫平曾经说过一句振聋发聩、流传至今的话:“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此时此刻,我们的脚下即是可爱的中国。

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藏区的万家灯火,个人、家庭的一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然我们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犹如沧海一粟,力量微乎其微,但我相信,只要人人奋力,我们中华民族就一定能挺起不朽的脊梁!

此时此刻,奋斗在这片土地上、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援藏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遍布西藏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各个角落。

此时此刻,奋斗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不能和家人团聚的人还有很多很多,爬冰卧雪、卫国戍边的军人,驻村扶贫、呕心沥血的干部,夜以继日、埋头钻研的科技工作者,加班加点、忙于生产的工人,日夜守护、兢兢业业的医护人员……

他们,都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他们,都是如我一样追求崇高的抱薪者。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征程上,我并非独行者。

想到这里,不禁释怀。

举头望月,天上的月亮更圆更亮了。

月光中,仿佛看见亲人们正微笑着向我走来。

爹娘眼含热泪嘱咐我:“人,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既然去了,就好好干,别让人家说闲话!”;

妻子抻着我的衣角叮嘱我:“到那里别想家,多爱惜自个儿,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

兄弟姐妹们围着我劝慰我:“咱爹娘不用你挂着,有我们呢!”

儿子像个男子汉似地对我说“爸爸,你放心,家里有我!”

幼不更事的女儿围着我一圈圈地转着,不停地喊着:“爸爸,爸爸……”

……

一抹发自内心的微笑浮上我的面颊。

远远望去,月光下,满城祥和的灯火!

——该文发表于《青年文学》2019年第12期,获第三届东阿阿胶杯“明月心中秋情”征文大赛一等奖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