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的道理(解读欲穷千里目)

这句古诗,千年传唱,妇孺皆知。

对这句诗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可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里我也提出自己的理解,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的道理(解读欲穷千里目)(1)

欲穷千里目,诗人想穷目力看什么?看黄河是肯定的。

黄河万里,看不到尽头,所以要“更上一层楼”,诗人才能看得更远。

我常常自问“诗人更上一层楼,只看黄河吗?”“欲穷千里目”与“白日依山尽”的逻辑联系是什么?

1、逻辑的问题

如果将“白日”理解为落日,一方面意味着王之涣已经看到了西方最远的风景。

另一方面在落日依山尽之后,光线渐暗,不利于“穷千里目”,诗人真想“欲穷千里目”,完全可以在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时候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的道理(解读欲穷千里目)(2)

2、空间的单调,或开阔

白日,理解为落日,空间感略显单调。落日是西方远景,黄河入海是东方远景,没有高天的空间。

气壮山河的唐诗基本上都有“天”有“地”。

这里举几个例子: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这样的唐诗还很多,稍微留心就会注意到,诗人心中有“天地”,读起来豪气干云的诗词也是天地俱有。

并不是说所有唐诗都这样,只是这样空间开阔,给人感觉很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的道理(解读欲穷千里目)(3)

因此考虑到逻辑问题、空间的开阔感,我将“白日依山尽”理解为诗人以白日反衬山高。这样一来,山如此巍峨崇高,河如此源远流长,江山如画,诗人深感造化神奇,惊讶不已。

诗人想看山之美,更上一层楼,以穷目力极限,像杜甫看泰山一样。

决眦入归鸟,杜甫仰望泰山,飞鸟渐行渐远渐高,直到变成了一个点儿,杜甫还想看,于是睁大了眼睛,直到最后睁得不能再大了,鸟还在飞,泰山之高便不言而喻了。

联系《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高山本身是一种美,之外还有古木、奇峰、鸟、云等风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的道理(解读欲穷千里目)(4)

云与雾,是高山很美的风景。杜甫描写“荡胸生层云”,也写到了这份美。

还有很多古诗词写到高山之上云之美,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样一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白日依山尽”就有了逻辑联系。

诗人站在低一层的楼上,看不到高山所有的风景,因为太高了。也看不到黄河入海的壮观,因为太远了。

但是诗人还是要“尽人事”,付出自己可以付出的努力,更上一层楼,看到山更多的风景、河更多的风景。

这和杜甫《望岳》里的“决眦入归鸟”,是同样的心理。尽管眼眶睁得更大一点儿,也不见得可以多看到多少风景,但是还是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更上一层楼,诗人既是为了看山,向上看,也是为了看河,向远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看到山、河之美,为造化神秀所震撼、赞叹、吸引的自然反应,符合人之常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