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闲情抛弃久是谁写(谁道闲情抛掷久小词赏析)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是南唐著名大词人冯延巳的《鹊踏枝》。

这首词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懂,描写了每到春天来临,词人的内心都萌动着年年都有的愁绪,而且不可名状。

•是哪个说那个不可名状的情绪闲散久了,就能忘却了?

•每到春天来的时候,我还是一样满腹惆怅。

•每天对着花饮酒成病,不惜镜子里的容颜日日消瘦。

•河岸上青草丛生杨柳堆烟。

•为什么我更添了新的忧愁,年年都这样?

•我站在小桥上,风灌满了我的衣袖,夜色降临,路上的行人渐少,这时候新月上了林梢。

谁道闲情抛弃久是谁写(谁道闲情抛掷久小词赏析)(1)

词人围绕着“闲情”,层层落实,很巧妙地写出了闲情愁绪的连续性与自己的不断的挣扎。“谁道闲情抛掷久?”这里的闲情到底具体是指什么?又是怎样的“闲情”让词人能够这样辗转反侧呢?

冯延巳没有明说,很多人把它理解为这是冯延巳的一种写作方法:诗词里具有朦胧模糊意境。更多的人认为是指感情上的纠结,或许是事业上的不得意,也或许是对风花雪月的一些没来由的感伤,诗人嘛,哪一个不是多愁善感呢?

可我觉得理解这里的“闲情”要和冯延巳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这样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收获。冯延巳时为南唐宰相,当政期间南唐和后周的战事不断,先是湖南一战中南唐大败,后来淮南又失陷,接着冯延巳被罢相。冯延巳的仕途很不顺利,其间有十二年之中,被罢相四次。可以想象这样的经历,无论是政治还是生活冯延巳所承受的打击又岂是“闲情”可抛却的?

谁道闲情抛弃久是谁写(谁道闲情抛掷久小词赏析)(2)

因此,这里的闲情应该有这些家国之事,不断纠缠着着他,让他抑郁寡欢,无处释怀。所以他想“抛掷”,可又抛掷不了,想远离这些烦心的事,想有意地不去想这些烦心事,可是,你是宰相,你躲得了吗?你被罢免了,你能不失落吗?

“久”时间很长。看来冯延巳还是真做到很长时间不去想了。“谁道”反问句,结果呢?更增添了不去想,可是这些烦恼依旧,一直都在,原来一直的努力都是徒劳。这开篇的七个字,把“闲情”铺垫得很深,写出了词人为避“闲情”的千回百转。

谁道闲情抛弃久是谁写(谁道闲情抛掷久小词赏析)(3)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我以为我把闲情抛却了,我可以轻松了,我可以心无挂碍了,可是发现“惆怅”还在啊!而且比之前的闲情更失落,更寂寞,更恼人,更不可名状。“每、还、依旧”说明这样的情况不是一次了,一直都这样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每到春来”,这里我理解为表面是写“春来”,但是又何尝不是每次战事,每次党争,每次失败,每每遇到这些,“惆怅依旧”。这里冯延巳的惆怅不似李煜的一江春水的愁,来得彻底、汹涌。也没有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来得快而急。冯延巳的惆怅犹如一场淅淅沥沥的梅雨,缠绵不断,潮湿的空气氤氲着不可告人的烦躁和无奈。

谁道闲情抛弃久是谁写(谁道闲情抛掷久小词赏析)(4)

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朱颜瘦。

每一天我都对着灿烂的春花,一杯接一杯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身体也喝伤了,镜子里的我已经日渐消瘦了。我是不是不该再这样下去了,我是不是应该快乐起来,我应该是不能再借酒浇愁了,可是,我“不辞”——我不惜啊!我不惜日日消瘦,还是不能抛却这份闲愁。

拈花醉酒,本是快意人生。可这里却反映了词人的一种对这段感情既承受不起,又无法抗拒的坚持无悔的态度。其实,翻开冯延巳的诗词,他的词大多都是写男欢女爱,离别相思的情事,可以说是继承了《花间集》的风格,但是,他的词少了花间集里的对人物容貌体态的描写,而是多了一些意境,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画特别是对感情的执着,可以说这是他的词的一个特色。比如他的另一首《踏鹊枝》中写道:

柳岸花飞寒食近,陌上行人,杳不传芳信。楼上重檐山隐隐,东风尽日吹蝉鬓。

谁道闲情抛弃久是谁写(谁道闲情抛掷久小词赏析)(5)

这里冯延巳写的是思妇对远人的思念。词里:一个“杳”字,说明思妇路边等的时间很长,可以就是一直都是没有信息。“尽日”任东风整日吹拂头发,一个尽日写出了思妇在楼上一直凝视等待归人的形象。

这里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冯延巳对这份闲情,惆怅的抛却不去,都有着同样的执着。这不能不说是冯延巳的词表现情感的一个特点。这样的情感在他的很多词里都有所体现,这种深情与意境,在花间集词人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词里是读不到的。

所以说冯延巳的作品既继承了花间集的精新明丽,又在这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写法词风,在词中注入人物感情的细节,使词的画面感意境深远。因此,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言:“正中词为五代之冠,高处入飞卿之室,却不相沿袭,时或过之。”这肯定了冯延巳在词坛上的贡献,他的词对后期北宋晏殊,欧阳修,宋祁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谁道闲情抛弃久是谁写(谁道闲情抛掷久小词赏析)(6)

河畔青芜堤上柳,

这七个字写景,承上启下,呼应了前面的“每到春来”,河堤上芳草萋萋,千丝万缕的杨柳依依,仿佛淡淡的绿烟,如梦如幻。由此人的内心更容易产生一些悠远绵长的情思。

接下来,作者发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又承接上阕的“惆怅还依旧”,年年惆怅,年年滋生,年年依旧。什么时候能停止?绵长不绝。旧愁未抛却,新愁又新生,就像这春色,就像这春天的杨柳,每年都到来,每年都新生。

这里要说一下冯延巳词的另一个特色。那就是冯延巳喜欢在情景交融中,逆向思维,反衬方法,把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感情相反表达。用如烟如画的春景来表达悲哀的情绪,更增添愁情色彩。

比如他的“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花带雨红”雨后盛开的樱花该是多么的美,可就是这样的美,在这样满院的春风里,生出无言寂寞的惆怅。“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野花野草逐年新,事难论”他的诗词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谁道闲情抛弃久是谁写(谁道闲情抛掷久小词赏析)(7)

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我们仿佛看见作者独立小桥,一任晚风吹袖,那是怎样的落寞,怎样的清冷,怎样孤寂的一个画面?本应是月上柳梢,人约黄昏,而这里词人独立在小桥,任四面的寒风侵袭,行人都回家了,而作者还在这里。

这里的“独立”,除了词人实际意义上的独立站在桥上,我觉得还隐含着他的政治处境——孤立。因为当时朝廷党争激烈,冯延巳和宋齐岳,李征吉,陈觉是一党,系为宋党。当时的南唐可谓是内忧外患,和后周交战,屡次失败,不得不使皇帝李璟下决心要铲除党争。结果,宋党几乎全军覆没,宋齐岳饿死在家中,李征吉和陈觉都自杀了,只留下冯延巳没有被迫害。

谁道闲情抛弃久是谁写(谁道闲情抛掷久小词赏析)(8)

其实本来冯延巳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健儿,甚至有人评价他很平庸。他只是一个文化艺术课的科代表。冯延巳因为词深受李氏皇帝的喜爱。而且他做过李璟的侍读,李璟也是写词高手,他俩之间可以说是相互欣赏的。由于这份喜爱和欣赏,可能才使得宋党里只有冯延巳活了下来。

这里的“独立”不能说没有蕴含着他政治上的孤立。“风满袖”站在桥上,四面透风,何等凛冽?寒风灌满衣袖。我觉得这里也有可能是他在朝廷之上收到的周围政敌的攻击,从内心深处感受的一种悲凉与孤独。

总之,这两句结尾,像一首乐曲,戛然而止,却又绕梁三日;又像一幅画:词人独立,行人归去,新月林梢,词人在想什么?想到哪里去?他准备到哪里去?留白空间很大,第一使整首词疏密有致,第二可以任由读者去想象,言不尽而意悠远。历代词人对这两句结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陈廷焯说:“‘独立’二语,仙境?凡境?断非凡笔”(《云韶集》)

谁道闲情抛弃久是谁写(谁道闲情抛掷久小词赏析)(9)

冯延巳的这首《鹊踏枝》虽然围绕着挥之不去的“闲情”描写,但是实质上写出了自己对家国的忧患,这份情怀让不擅政治的他沉郁盘旋,而又始终执着追求。冯延巳的这份矢志不渝,不禁让人想起“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正是如此,也才使得他的这首《踏鹊枝》像一棵长春藤在历史的长河里至今不衰,千古流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