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极拳有实战记录吗(浅述北派吴式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发展)

吴氏太极拳有实战记录吗(浅述北派吴式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发展)(1)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称为“四大国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202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吴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

一、北派吴式太极拳的源流吴式太极拳和其他拳种一样,有自己的派系源流。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北派王茂斋宗师,南派吴鉴泉宗师。吴、王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史称“南吴北王”。

北京是吴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和重要传播地之一。北派吴式太极拳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王茂斋—杨禹廷—王培生—张耀忠等。--始祖王茂斋,名有林(1862-1940)。山东掖县人。他是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先生的高徒,同为吴式太极拳定型人之一。王茂斋先生在北京广收门徒,并把太极拳推广到山东、黑龙江等地。从三十年代起他就是北方吴式太极拳掌门人。他的弟子有杨禹廷、彭仁轩、刘光斗、曹幼甫等一百余人。

--师祖杨禹廷,名瑞霖(1886-1982),王茂斋始祖的高足,传承和发展了吴式太极拳。他首创把现代数学概念纳入太极拳,用八方线确定太极拳各式的方位,编出太极拳讲义。他七十年如一日,终生不二地在太极拳园地中耕耘、播撒吴式太极拳的种子,从学者数以万计,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许多人成为当代名人、武术家,如:北京的王培生、李秉慈、翁福麟,北戴河的李经梧,黑龙江的王辉璞,等等。自五十年代起就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直至1982年逝世,享年96岁,是太极拳界老拳师中长寿第一人。

--宗师王培生先生,名力泉,号印诚(1919-2004),原籍河北武清县小韩庄,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武术家。先后师从八卦、弹腿、形意、八极、通背等拳家学拳。十二岁时拜太极拳一代宗师杨禹廷先生为师。他的拳龄七十余载,成为酷爱、深研、传授吴式太极拳的一生。他学识广博,创编并推出了三十七式太极拳,编著有《吴氏太极剑》《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太极功与推手精要》《吴式太极拳诠真》等书籍,给太极拳爱好者留下了宝贵遗产。1981年5月王培生先生因战胜日本第一流武术家而享誉海内外,被尊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人民日报》、《武林》等十多种报刊争先报道了他的事迹。1984年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任副会长,1989年担任会长,1994年-2004年担任研究会名誉会长,1998年评为中国武术八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90年代末,王培生作为北京吴式太极拳掌门人他与上海鉴泉拳社吴英华社长,一南一北相互呼应,形成吴式太极拳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吴北王",对吴式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著名武术太极名家张耀忠,号丹诚(1925--2013)。王培生先生八大弟子之一。1925年出生于山西阳泉的一个武术世家,自幼学习家传武功,练过抛石锁、舞铁棍、八段锦,学过八极拳等。青年投身行伍,学习军中格斗术,包括徒手搏斗、劈刺技术和空手夺白刃等技法。解放后,在北京军政部门工作,专攻太极拳法,曾习练简化太极拳剑、杨氏太极拳等。上世纪80年代初拜在太极拳大家王培生先生门下,几十年专修太极拳、八卦掌、乾坤戊己功等内家拳功,勤习精研,在理论和功夫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多次外出讲学,广收弟子。同时笔耕不辍,著有《太极拳古典经论集注》《太极玄门剑》《周天太极拳》《精功十三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简化练法》《太极十三刀》《吴氏太极剑》《气功穴位指南》《中华武医穴位治病图解》《王培生教范八卦散手掌》(合编)等十多部专著。张耀忠先生为中国武术八段,曾任北京军事体育总校副校长、东方武学馆和培生武学馆教练、湖北鄂州元极武德馆总教练、武当武术联合会顾问、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他数十年来为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二、北派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与健身原理

《中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第17条中规定的“吴式太极拳风格特点”为“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四句话。这四句话简单、全面、贴切。王培生先生的入室弟子、北派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中国武术八段张全亮先生,根据王培生先生的拳术理论和动作规范,结合自己多年在练拳和教学实践中的体悟、研究,对北派吴式太极拳的主要运动特征细化为如下口诀: 端庄平稳,气度开阔;单腿负重,轨道步型;虚实分清,六球相佐;立圆为主,按窍运身;轻静柔化,伺机而动;紧凑舒伸,如水洇沙;行云流水,纯以意行;诗情画意,三才相通。

吴式太极拳,完全练的是头脑功夫,是充满哲理,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拳术。不但有健身、防身的作用,还有很好的开智效果。按照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依照上述要求持久练习,除了可有效提高人体健康水平、防身抗暴能力、技巧外,还会对自身的思想、性格、意识、方法、作风、精神、气魄等诸多方面的内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张全亮先生把“吴式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和实践”精辟地概括为:松静减压,缓慢增力;想穴除疾,细腻化瘀;柔化防衰,观妙开智;中正安舒,单重轻灵;体脑并练,益寿延年。松静减压,缓慢增力。吴式太极拳有独特的松静减压方法,使人的思想放松,使人的关节韧带上自颈椎头颅、下至手指足趾节节放松。松,重在于肢体的放松;静,重在于意念的入静。

松与静,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使人体达到心静体松,气敛神凝,沉着从容,纵横开合,鼓荡飞腾的虚灵境界。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而求缓慢,式势都要圆缓运身,徐徐用力,要内实精神外示安仪,牵动往来气贴背,引领精血入骨髓。从而使心灵进一步得到净化,大脑得到休整,四肢百骸血脉畅通,五脏六腑功能协调,修复各种因抑郁、焦虑、失衡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功能性障碍,使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紊乱失调能得到缓解、康复。

想穴除疾,细腻化瘀。拳论讲“以心行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 王培生先生通过数十年的实践研究,认为练拳时把意念放在穴位上,意动气随,按窍运身,对健身和技击有独特的效果。从而提出了“按窍运身”的理论。“想穴除疾”,是张全亮先生对王培生先生的“按窍运身”理论的升华。按窍运身,就是在运动时要想穴位,用穴位领着身体走。是北派具有王培生老师风格特点的吴式太极拳独有的特点。练拳时观想穴位,不但细腻柔和而且具有明显的防病治病效果。技击时着意想穴位,可以做到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 “按窍运身”的提法把这一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简单化了,并提高了太极拳运动对治病健身作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柔化防衰,观妙开智。拳论讲“腰折百回若无骨,撒遍全身都是手”。柔韧性是人体健康指数的重要标尺。人体关节、韧带、肌肉、皮肤等结缔组织具有柔而韧的弹性和伸展能力,不但是生命力旺盛的重要标志还是技击决胜的重要条件。吴式太极拳以柔化为主,意在倾力提高防老抗衰,防身抗暴的能力。所以拳式运动强调缱鯦轻柔,圆活无滞。“观妙开智”具有两重意思,一是行拳时悉心内观体内循环之妙,二是运动中松静体悟宇宙运行之息。柔化与观妙,健体与开智,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中正安舒,单重轻灵。中正安舒,单腿负重,轨道步型,是吴式太极拳最显著的一大特征。心守中而神内敛,颈椎、脊椎、腰椎、尾椎四椎垂直,心平气和,身架端正,行拳规行矩步,不偏不倚,身法中正,安适舒坦。吴式太极拳的单腿负重的轨道步型,进退转换灵活,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上下起落,屈伸开合,都能做到不努气、不迟滞、不勉强,自然活脱,圆润轻松,灵活多变,重心左右转移快速敏捷,而且始终保持身体不偏不倚,中正安舒。体脑并练,益寿延年。吴式太极拳有人称之为“长寿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吴式太极拳特别强调体、脑并练。练拳时一方面强调单腿负重,放松入静,缓慢轻柔,去意如水,“以腰使手走螺旋”以加大腰腿的运动强度,提高其稳健轻灵的能力。常言说“人老先从腰腿见”。拳论讲“每练数年不能运化者,必于腰腿求之。”“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另一方面是强调“用意不用力”,强调博闻强记,要求背拳论、背歌诀、背动作名称,强调博览群书,勤思善悟,即可提高拳术水平,亦可有效的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吴式太极拳内外兼修,脑体并练,具有健脑益智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活血壮肾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养气润肺提升呼吸系统功能,通经活络增强经络系统功能,身心合修达到生理心理都健康之功效。这对于预防老年性疾病尤其具有深不可测且奥妙无穷的影响力。

吴式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和技击作用已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越来越受到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

三、北派吴式太极拳在东丰的传承发展

吴式太极拳是传入东丰县历史最早,参加习练人数最多的主体拳种。吴式太极拳能够在东丰县传承,源于东丰县吴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关景明先生。八十年代初,关景明先生在北京有幸接触到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张耀忠先生,拜张耀忠先生为师,成为吴式太极拳第六代弟子(印诚门第二代)。1989年,张耀忠先生应弟子关景明先生诚邀,千里迢迢到东丰授拳、讲学,直至1996年。数年间,义无反顾、乐此不疲的倾心传授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张耀忠先生在东丰系统地传授了王培生先生创编的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技击擒拿术、太极八法、八卦散手掌、吴氏太极推手、吴氏太极十三刀、吴氏六十四式太极剑、太极玄门剑、三才门乾坤戊已功及张耀忠先生自创的周天太极拳十八式等。七年间,经张耀忠先生先后辅导和受益的吴式太极拳爱好者达数千人。张耀忠先生东丰的入室弟子有:关景明、刘凤堂、严振范、盖和林、武文海、乌铁成、于德发、袁洪范、张仁芝、逄成军、刘立成、卞克俭、徐凯、张宏远等,共14位(第六代、印诚门第二代)传人。

经过几代传承,东丰县已经成为吴式太极拳(印诚门派)在东北地区两大基地之一(另一处为公主岭市),全县习练吴式太极拳多达数千人,堪称名符其实的“吴式太极拳之乡”。2014年,东丰县申遗项目“吴式太极拳”,被批准列入辽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今,在东丰县内的每一个武术习练站点都有吴式太极拳爱好者的身影,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太极十三刀、太极剑、以及张耀忠先生自创的“周天太极拳”十八式等功法被广为习练,吴式太极拳已成为东丰武术健身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们相信,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广大武术爱好者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吴式太极拳一定会在“全国武术之乡”--东丰县这片沃土上得以更好地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吴氏太极拳有实战记录吗(浅述北派吴式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发展)(2)

乌铁成,号隆钢。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武术六段,太极拳段位制考评员,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吴式太极拳第六代(印诚门第二代)传人,东丰县武术协会副主席兼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辽源市吴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东丰县吴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辽宁本溪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高级顾问,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