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杜甫(裘马颇轻狂青年时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与豪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祖籍湖北襄阳,其祖迁居河南巩义。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善五律,被认为是唐代五律的奠基人。杜甫也曾称赞祖父“吾祖诗冠古”。

杜甫的父亲没有什么诗名,只做过奉先县(今陕西蒲城)的小县令,但父亲却是杜甫的经济来源,因此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家就安在奉先县。可见,杜甫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知识分子小官僚家庭,因此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杜甫一生经历了盛唐末期和中唐早期,其主要成就是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现实。他一生只活了59岁,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已经44岁了。因此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唐朝时期的杜甫(裘马颇轻狂青年时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与豪情)(1)

杜甫也曾年轻过,也有过盛唐诗人的豪迈与浪漫,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忧愁苦闷的。30岁之前的杜甫,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

这段时期杜甫生活在盛唐,生活无忧,内心也充满自信。盛唐是一个出狂人的时代,而杜甫又与李白、高适、岑参这样的大狂人交往过,身上自然也沾染了一些狂气。他自己就曾在《壮游》一诗中提及到年轻时“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经历。这一阶段他曾漫游吴越(江浙)、齐赵(山东、河北)。因此这时的杜甫内心充满了盛唐的激情和浪漫,充满了蓬勃的朝气。看到骏马驰骋,意气风发,他也想纵马扬鞭,建立轰轰烈烈的功业。他在《房兵曹胡马诗》中写道: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在这首诗中,我们分明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那时的杜甫和李白一样,散发着豪侠意气。

唐朝时期的杜甫(裘马颇轻狂青年时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与豪情)(2)

在这一时期,杜甫最有名的诗当数《望岳》。

杜甫共有三首《望岳》,分别吟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一首,描绘泰山的。当时,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杜甫漫游齐、赵,因有此作。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那时杜甫生活在唐代最鼎盛的时期,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唐朝时期的杜甫(裘马颇轻狂青年时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与豪情)(3)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写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

这是诗人才进入齐鲁大地,远远地看到泰山。

泰山位于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山北为齐,山南为鲁。齐、鲁两地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是绵绵不尽之意。诗人说,想知道泰山到底怎么样吗?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夫”是个虚字,但必不可少,它增强了疑问的语气,传神地刻画出杜甫刚一踏进齐鲁大平原,远远地,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股揣摩劲儿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然不知道怎样形容才好,那就不形容。既然无法找到合适的诗句去直接描绘泰山,那就不描绘。所以诗人不说泰山,反而说齐鲁大地。“齐鲁青未了”,借齐鲁两地侧面烘托出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难怪后人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唐朝时期的杜甫(裘马颇轻狂青年时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与豪情)(4)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

这是在山脚下,杜甫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泰山近景。

“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钟”是聚集、汇聚的意思。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造化”就是天地,就是大自然。诗人说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汇聚在这里。这里没有任何具体的景物,所以是虚笔,但恰好可以让读者展开想象,只要你能想到的神奇秀丽,泰山都有,既突出了泰山的秀美,也洋溢着杜甫对泰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是说山南山北,一明一暗,仿佛被分割成黄昏和白昼。这也说明,杜甫是从泰山北坡上的山,是从“齐”地登的泰山。因为如果在山的南边鲁地,看到的都是“阳”。只有在山的北面,发现上面的天光是亮的,而山下的“阴”影是暗的,才会看到“阴阳割昏晓”的明暗交界的画面效果。而这个“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像被泰山这把硕大无朋的利剑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表现了泰山高大雄伟的特点。

唐朝时期的杜甫(裘马颇轻狂青年时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与豪情)(5)

诗的后四句,也写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云气层出不穷,令人心胸激荡;泰山极幽深,目光追踪黄昏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以至于把眼角都瞪裂了。诗人抓住“层云”“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描绘出泰山的高峻和幽深。以“荡胸”“决眦”表达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蕴含着对泰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这两句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含而不露地交待了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这种景色是在山中所见,说明诗人已经爬到了半山腰,才会看见这种细致的景象。

唐朝时期的杜甫(裘马颇轻狂青年时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与豪情)(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愿望。

杜甫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时,杜甫还没有登顶,但他已经悬想到将来的登岳。意思是说,我终将会登上泰山极顶,那时,俯视群山,一切都会变得渺小。这是何等豪壮的气魄,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他要勇攀人生的高峰,去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

唐朝时期的杜甫(裘马颇轻狂青年时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与豪情)(7)

但是,命运弄人。

杜甫的人生是悲惨的。

天宝六年,即747年,35岁的杜甫在长安参加科举。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意气风发的少年了,他浪漫和激情,终于被污浊的社会现实和动荡的时代吞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他对现实社会的冷峻认识和深刻思考。

取而代之的,是他对身世的悲歌和对战争的血泪控诉。

取而代之的,是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取而代之的,是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取而代之的,是他低沉的呐喊和无尽的叹息……

唐朝时期的杜甫(裘马颇轻狂青年时期的杜甫洋溢着盛唐的浪漫与豪情)(8)

#阅读的温度# #以书之名# #天天古诗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