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李明富 责任编辑:乔梦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传统地缘政治的超越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李明富

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纵观全球发展大势,站在人类发展角度,为解决国际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力量,为世界给出了中国答案,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地缘政治从理论到实践都经历了“繁荣期”。从世界“一战”到“二战”,从美苏冷战到现代战争,从“小国冲突”到“大国博弈”,从地区形势到全球秩序,地缘政治思想与理论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制空权”等地缘政治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与变化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参与全球治理的世界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以往的地缘政治理念与全球治理方案,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与世界互动过程中的博大胸襟、责任担当与人文关怀,是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与理论的超越,为解决全球与地区发展及国际关系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视角上的超越

地缘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是从空间或地理的视角出发的国际关系研究。在地缘政治学的几个发展阶段中,从早期的帝国霸权争夺到美苏冷战,其理论视角很少从全人类的角度进行考量。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创立者拉采尔、麦金德、契伦和马汉等人的思想和理论视角,都局限于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扩张主义。

拉采尔将国家看成置于土壤中的有机体,其生命来自人类与土地的联系,边疆则是国家的“皮肤”或边缘器官。这种“有机体”理论符合当时德国将自身视为资本主义“国家巨人”的观念,国家扩张就像“有机体”的增长,这一理论视角建立在封闭空间和极权主义统治概念的基础之上。

作为地缘政治鼻祖,麦金德预见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认为欧亚大陆的内部区域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域,并提出“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世界”。麦金德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从这一视角出发强调均势概念,影响了后来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甚至成为西方遏制战略及冷战时期美国遏制政策的基础。

马汉地缘政治思想的视角,实际上也是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他认为,冲突的关键地带处在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的地方,也就是俄国陆权与英国海权相遇的地带。马汉的观点促进了美国孤立主义的结束和“大洋战略”的形成。

还有其他一些地缘政治思想与理论,比如,卡尔·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乔治·雷纳提出观点认为北极地区作为世界枢纽性移动的战场,是心脏地带的关键因而也是控制世界的关键。亚历山大·德·谢伟尔斯基的“飞行员的全球观”,认为那些北美洲和苏联空中统治区域相重合的地方是“决定区域”,换句话说,控制空中,就等于控制了全球。美国的“冷战谋士们”更是奉地缘政治学为对抗苏联与国际共产主义的国家政策的基础,包括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威廉·布利特的“多米诺理论”、基辛格的“大局观”等战略概念都被引入地缘政治学。

从被扭曲成伪科学而遭到批判到各种地缘政治思想“百家争鸣”,各国的战略家都在积极谋划全球与区域地缘战略,制定地缘政策,被国家领导层所采纳与实施,但往往都没有突破传统地缘政治视角的束缚。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超越了传统视角,以全人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放眼全球,立足世界,大国担当与人类情怀并重,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1)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方式上的超越

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一条新路就是有别于传统地缘政治的对抗与战争之路,是一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路。

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于1899年创造了“地缘政治学”这个词语,在他的地缘政治学理解中,认为政治过程是由空间决定的。契伦提出,既然欧洲大国只能通过战争而诞生出来,那么地缘政治学应该看作主要是一门战争的科学。

在俄罗斯地缘政治学家杜金看来,地缘政治是权力的世界观,是关于权力的科学,目的是为了争夺权力;是政治精英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管理科学。在地缘政治概念出现之前,其与俄罗斯“军事地理”没有区别。

无论是契伦眼中的战争科学,还是杜金认为的“军事地理”,都将地缘政治与冲突和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冲突和对抗的地缘政治思路用于解决重大全球问题。这些思想与理论在冷战及其之后表现十分明显。

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成为当时美国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的理论基础,加上后来的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亚历山大·黑格等拥护者的支持和发展,西方外交政策不仅仅对沿心脏地带边界一线的欧亚大陆国家进行遏制,同时阻止共产主义向第三世界扩散。比如说,布热津斯基就认为,遏制苏联取得世界统治地位的关键,在于美国对“关键”国家的控制。

对于弗朗西斯·福山而言,苏联解体预示着“西方自由民主”与“普世价值”的胜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将在全球推广其“自由民主”与“普世价值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还把儒家文明看作是对自己所属的西方文明的潜在威胁之一。

有别于“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冲突与对抗不再是主要关键词。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他还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典范。中国主动与各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助推全球经济复苏,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与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从实现方式上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的结盟与对抗之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2)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目标上的超越

指出,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这些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未来世界描绘的宏伟蓝图,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的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从麦金德早期的东方-西方模式,到泰勒与沃勒斯坦使用的北方-南方这套话语模式来解读全球冲突,再到罗伯特·卡普兰将世界一分为二成“富裕的北方和贫困的南方”的视角,传统地缘政治为世界描绘的未来地图是“割裂的、冲突的以及永无休止的混乱”。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立足全人类,以世界胸襟与情怀为全球描绘的是一张繁荣稳定世界大同的美好地图。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推进,不仅是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人类也进入了新时代。正如俄罗斯政治观察家德米特里·科色列夫所认为的那样,中共十九大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性”的代表大会。如果说以前的大会决定了中国的未来,那么这次大会决定的就是世界的未来。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反观西方,美苏争霸,苏联解体,西方世界为其“自由民主”的胜利而欢呼,大力推广西方“普世价值观”,认为西方的制度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但结果并没有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描绘中的繁荣,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带来大量社会发展问题。

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感召力与塑造力,中国在国际和地区的各种倡议受到各国积极响应。

指出,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如果各国政治家都能从全人类利益角度出发,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实现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为人类共同的利益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地缘政治利益与战略考量,那么世界上的战争、冲突、紧张和危机将变得更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将逐步实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