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生产有毒的化学制品(随处可见的化学制品)

为什么要生产有毒的化学制品(随处可见的化学制品)(1)

*以下根据高山书院和荔枝播客联合制作播出的播客栏目《科学相对论》节选整理而成。

为什么要生产有毒的化学制品(随处可见的化学制品)(2)

随处可见,反而视而不见的化学

William:

尽管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但和物理学、天文学相比,化学可能不是这么流行。像星空、黑洞,或是那句经典语录“遇事不决,量子力学”里的量子力学等听起来都比较酷炫,而化学却让人感觉很遥远。您是怎么看待化学这个学科的?

孙亚飞:

关于这个话题,我经常会提到诺贝尔化学奖。这些年,诺贝尔化学奖经常是物理学家或生物学家获得,化学家反而不多。一定程度上,诺贝尔化学奖就成了诺贝尔理综奖。

另外,一本世界著名的书《化学—中心学科》也刻画了化学在自然科学的一个位置——所谓中心学科,不是说化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石,而是说化学作为桥梁,把各个学科连接在了一起。

比如化学常常扮演着物理和生物之间的连接,生物的新陈代谢是通过化学去转化的,神经的电流具体也涉及到钠、钾离子等层面。

从生活层面来说可能更直观。印象中,我们常常觉得化学离自己很远,只有到加油站、化工厂才用到。但其实细细一想,我们看的、穿的、吃的……几乎都涉及到不同分子,都和化学有关。

化学或者化学工业,实际上是渗透到了生活的底层,我们现在熟悉到视而不见的东西,实际上与化学紧密相关。

和诺贝尔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化学家叫索尔维,俩人都是工业化学家,诺贝尔做火药,而索尔维做纯碱,并靠着纯碱成为了欧洲首富级别的人物。这件事为什么那么厉害?

在生活中,我们几乎看不见纯碱这东西(除了一些人家里做饭可能偶尔用到碱面);但其实放眼望去,我们房间里的几乎每一样东西都跟纯碱工艺有关。墙的混凝土、玻璃、塑化材料等等,制作上统统都涉及到纯碱。换句话说,制碱是整个化工的基础。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19世纪后期,制碱真的就跟黄金一样,特别是索尔维制作的碱比较纯(所以称之为纯碱),而他也不公开自己的制碱法。

说到制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就是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侯德榜,他是被写进教科书的一个伟人。解放后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把侯德榜从国外请回来,就是因为纯碱。如果纯碱搞不定,甭说水泥、玻璃,化肥也会出问题,人民连饭也吃不饱。所以是他搭建起了整个新中国化工工业的框架,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是新中国化工的第一人。

走出象牙塔,再走向群众的科普

William:

你是“得到”、“知乎”、“果壳”等平台的科普大V,也翻译过好几部科普书籍,其中《诗意的原子》《迷人的液体》都拿过文津图书奖。除了青年科学家、科普作家,您还是一家锂电池的新能源公司的经营者。在这几个身份里,您最喜欢哪一个身份?为什么?

孙亚飞:

一般出去自我介绍,我都说自己是“初级”科普作家。

因为受了那么多年教育,我有一个感触,就是我们学到的知识、技能其实是要有一个带动性,不能光是自己知道和掌握,我更希望能分享给别人,然后共同去聊一聊,发展这些话题和领域。

抱着这样的一个心态,我觉得科普作家是一个特别光荣的任务,我特别珍惜这个身份。

William:

您最早是从哪一年开始做科普?

孙亚飞:

最早……应该是2010年。当时台湾有一起塑化剂/增塑剂事件,就是在饮料里加增塑剂。

那时候我留意到一个乱象:不管是网络媒体或平面媒体,10个报道里面有8个是错误的。这让我感到郁闷。让公众知道这件事的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不能够传达那么多错误的信息。

报道的本质目的不是为了让公众恐慌,更不是让公众仇恨工业制品,而是监督这些产品变得越来越好,让现代人和工业制品处于和谐共生的关系。

所以我就自发地写了一些科普,想把塑化剂讲清楚。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打破“XXX是化学的”的迷思。事实上我们身边所有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很大一部分也都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排斥、抗拒化学物质。

一些人利用了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不熟悉进行造假和欺骗,这才是真正核心的问题。更直白地说,坏的不是这个东西,而是用这些东西去危害他人的这些人。

William:

这让我想起这两年在大连/厦门掀起的对PX(即对二甲苯)的抗议声浪,纷纷提出迁厂。印象中当时比较少人站出来从科学的角度论述这件事。

孙亚飞:

如果把政治、经济等背景考虑进来,这件事可能不是那么单纯。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一方面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认识PX是什么、造成哪些危害、怎么预防;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保持冷静,避免作为旁观者简单地下结论。

William:

认同。科普的过程是不是很耗时?

孙亚飞:

是。我们做科普经常有一个感受:不能只熟悉自己的一套东西。首先,天天讲同一套东西,讲不了几次也就完了。

要想把更多东西讲给别人听,确保自己的科学输出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周边相关的内容,把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充到非常大的水平上。这确实很耗时,但另一方面对我来说也有好处,让我不停地去学习。另外,通过不断扩充,我能知道哪些东西比较有价值,可以分享出来影响更多的人。

特别是在当下,我准备把一些科普带到四五线城市的线下场景中,这些地方的很多人虽然会用手机,但可能没那么熟悉互联网,但通过手机接触的内容对他们帮助不大。

我的个人感受是,前面几年的科普可能偏向于往象牙塔里走,让大家熟悉一些好玩而冷门的科学,所以忽视了真正需要科普知识的一大群人。

过去我们老吐槽央视的《走近科学》,但想一想,他们的科普面向的是一群可能完全不识字的受众,目的是破除迷信。所以才经常选择一些玄幻、鬼灵的题材,用科学知识来破解它们。

如今《走进科学》已经停播,从侧面讲,可能这批人已经基本被扫盲了。我们下一批需要面对的科普对象可能是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没接受过系统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们,而不是那些念了大学甚至是硕博学历的人群。毕竟我们有约40%的人口是初中及以下的学历,本科以上实际上不到5%。

从这个层面上讲,他们对科普有一个接受门槛,我们可能需要用更通俗的方式去调动这批人,让他们真正享受到现代社会的知识之光。

整理丨邱施运

编辑丨朱珍

为什么要生产有毒的化学制品(随处可见的化学制品)(3)

热爱科学的人都在这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