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山庙的由来 垛庄那座古庙

庄山庙的由来 垛庄那座古庙(1)

垛庄那座古庙

作者 | 丸山小民

从临朐县城出发,沿着仲临路行驶50多里,公路左边一块太湖石上写着“垛庄”两个红色大字,提醒着我们目的地已到了。

我第一次到垛庄还是去年的秋天。为了整理搜集先在桥头村、后搬到垛庄居住的清代进士刘清源的资料,由桥头村的刘魁老师作向导来寻古。当时在村南的地里见到一段残存的山墙,青砖青石,孤独而突兀地立在长满佛手瓜藤蔓的田野里。

垛庄村的刘汝增告诉我们,这是座观音庙,我问:“有碑吗?”“没有,但庙里的几件祭祀物还保存着。”告别之后,回到家翻了翻《临朐村镇志略·五井卷》“垛庄村”介绍,里面提到了这座庙:村中原有一座三官庙,殿宇恢宏,占地10亩左右。据传,庙建于明朝年间,时一道士路经此地,见有灵光出现,便发愿在此修庙,但地为一孙姓人家所有,不愿献出,道士便在孙家门前静坐,七日七夜不吃不喝,死于孙家门前。此事惊动地方,知县出面干预,终于在四邻八舍帮助下,道士的弟子建起这座三官庙。1947年,华东野战军战地医院一部驻于庙内,因目标暴露,遭国民党军飞机轰炸,庙宇被毁,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牺牲人员葬于庙后,轰炸时的弹坑直到整大寨田时始填平。

那么,庙建在村中,为什么现在到了坡里?原来,垛庄老村落原在石河北岸平坦地带,地势较低,嵩山水库西干渠从村后穿过。为扩大耕地面积,新村规划时,有计划地向西干渠以北迁移,将村庄旧址改造成了良田。

对此庙,以后也没有再深究,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和刘清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年之后,刘魁与我编的《临朐进士刘清源》一书在众人的帮助下,得以顺利印行。承蒙嵩山管委会关心和支持,该书的座谈会就在该村举办。座谈中了解到村中还有两块古碑,在不同的地方放着。会后,进士后人刘相忠、刘相生,便领着我们一行去访碑。

庄山庙的由来 垛庄那座古庙(2)

垛庄村古庙残墙

一块稍窄的残碑就躺在古庙不远的地方。有字的一面朝下,翻过来,字迹还较清楚。碑额处有一个大大的“记”字,下面有一个稍小的“袖”字,应该是“领袖”,古庙碑文中常见的一个词,也就是领头、牵头的人,下面很多小字,都是人名,是众多参与捐建的百姓。其中有一个名字很熟悉:刘清华,他是刘清源的三弟。

刘清源兄弟三人,出生在桥头村。刘清源中进士后,二弟刘清岚留在了桥头村,他和刘清华迁居到了离桥头8里的垛庄村。据说这里风水更好,村南是石河,再向南就是嵩山,远远望去,嵩山的大崮、二崮、三崮、四崮、五崮,三座崮略高,两座崮略矮,形似笔架,可谓文脉萃集之处。刘清华想必是当时的热心人士,垛庄邻村西峪有块同治十三年的“重修三元庙记”碑,“领袖”中的第一人也是他。

碑上的字是楷体,端庄大气,古风犹存。虽是残碑,所幸有落款时间:“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己酉荷月中浣穀□”,“穀 □”自然是“穀旦”,意思是良辰吉日,看来下面至少残缺了一个字。“道光二十九年荷月中浣”也就是1849年农历六月中旬,至今已173年了。此碑的纹饰也不多见,上边是二龙戏珠与云气纹,两侧是云气与龙凤纹,雕刻精美。

庄山庙的由来 垛庄那座古庙(3)

庙残碑之一:左为石碑,中间为拓片,右边为碑侧龙凤云纹(局部放大)

沐浴着初冬的暖阳,我们沿着垛庄整洁的中心大街漫步北行,又去村中寻找另外一块碑。听刘相忠说,石碑在一户人家里当过门石,我想多亏如此,方能保存至今。到了之后,才知道这块石碑今年4月刚刚搬了出来。从碑的外形看,与刚才见到的那块差不多长,只是宽了接近一倍。主人夫妇很热情,碑上泥沙很多,用主人提来的水清洗了一遍,碑貌渐渐地映入了眼帘。

庄山庙的由来 垛庄那座古庙(4)

庙残碑之二:左为石碑,右为拓片

仔细观察,也是一块残碑,碑额三个大字:“重修庙”,“庙”字的长撇部分已经被凿断了,下面的一行小字缺失了。好在碑文完整,我们逐字读了起来:

朐城西南乡五十里许,有山村曰垛庄。北倚层嶂,南对嵩山。又有大河自西南来环抱其前,□壑争流,盖中州清淑之气,于是钟焉。

国朝康熙四年,里人于村前之东偏,建观音大士殿。越十五年又于其前建协天大帝殿,课□不应。诚吾一方之保障也。乾隆十有一年,曾经修补,及道光九年岁次已丑孟冬地震,庙貌□宇渐就剥落。里人曰:自再造以来又百有余年矣!既剥蚀于前,复震动于后,使再延岁月,恐□废举坠,是吾乡人之责也夫,是吾乡人之责也夫!

爰议鸠工庀材,增修山门一座,南北行墙□皆易新瓦,左右像重绘金光。阅数月而功成告竣,遂勒诸石以志吾乡之乐善不倦云。

癸未科进士即用知县,现任武定府教授刘清源撰并□。

后面也是众多参与捐建者的姓名。读到这里,不禁大喜:“是刘清源写的碑,是刘清源写的碑!”而且这块和刚才发现个那块残碑正好是一对。天意啊!本来座谈会地点安排不在此处,在路上才临时告知改在垛庄社区会议室;为此碑刘魁也来寻找过三四次,却一直未见,单单等待今日让我们来发现,不是天意又是什么!喜悦之情可想而知。遂即告知远在县城的宫德杰先生,中午驱车来做了拓片。

庙是何庙?什么时间建的,中间修了几次,终于水落石出。

名人有年谱,此庙有了这块碑,也可以有个简单的年谱了:

康熙四年,也就是1665年,此地始建观音大士殿。

十五年后,也就是1680年,又建协天大帝殿。“协天大帝”是明神宗给关羽的封号,也就是俗称的关帝、关老爷。

乾隆十一年,1746年,庙龄81岁,进行修补。

道光九年,1829年,庙龄164岁,发生地震,庙宇遭到破坏。这次地震在《光绪临朐县志》卷十有记载:“(道光)九年冬十月甲申,地大震有声,殷殷如雷,十余日方止。民居倾覆,压死男、妇数百口。”城关街道龙王庙村有块与此碑同年立的《重修龙王殿记》碑,记载的更清楚:“道光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夜间地震,砖瓦摇动,势欲倾圮。”冶源街道平安峪村重修三元殿和逄山庙碑等也记载了这次地震。“道光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光绪县志记载的“十月甲申”是十月二十三日(阳历是11月19日),二者并不矛盾,此次地震应是在半夜。人们在睡梦中,故死伤不少,损失惨重。《潍坊市志》(1840~1990)“大事记”记载:1829年11月19日凌晨3点至9点,临朐、益都等县地震(震级6级,震中烈度8度),连震8次,自此1月数震,或数月1震,至1831年(道光十一年)方止。

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庙龄184岁,增修山门,庙宇重修。这一年,刘清源(1787~1870)已经63岁了,此时已搬到垛庄多年,具体哪一年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民间传说是中进士之后。他是道光三年37岁考中的进士,即用知县,县志记载“以亲老不欲远离”,1837年51岁的时候改任登州府学教授,相当于现在地市级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兼教育局长;道光二十九年也就是修庙的这年,调任武定府学教授。所以碑中落款自称“现任”。

从刘清源经历看,如果加一个标签的话,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两任府学教授,前后十二三年的时间;终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在任期间,执掌三台书院(惠民)、凤山书院(邹平)。为官前后,任教于博山、胶东、临朐等地;刊印了大量的教育类书籍,现在传世的还有10多种,当时的各种科举“辅导教材”也常选载刘清源的制艺诗文。

之所以说他成功,一方面,他的弟子科举“录取率”高。刘清源印了一本书叫《小题海涵》,是他的10名弟子编校的,这10名弟子5个进士5个举人;另一方面,道光年间山东有三个人,教书育人(考取功名)方面最为有名,时人有“潘牛李马刘龙”之称,指的就是莱芜的潘绍烈,章丘的李廷棨,临朐的刘清源。而以“龙”赞誉刘清源,可以想见他傲游驰骋于杏坛的风采。

垛庄的这座古庙从道光二十九年以后想必也有重修,可惜未见记载,具体情况已经不得知了。直到1947年毁于战火。目前残留的这个山墙和大殿墙基是唯一的证据了。

下午返城,至今已经357年的古庙残存的那段山墙,经受了数百年来的风雨侵蚀,依然顽强地矗立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在等待什么?古庙重修,还是断碑复合?物且如此,情又何堪。回到家中,用电脑复合了一张两块残碑“在一起”的照片,以寄托心中的惆怅之情吧。

庄山庙的由来 垛庄那座古庙(5)

电脑合成的垛庄古庙重修碑

2022年11月23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