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短让我们成为了
混吃等死的寒假,感觉自己错失了生活中许多美好
之前的暑期实习生活让我无比厌倦打工人“996”的生活形态,早出晚归,白天剪视频、夜晚熬夜改片——是一个新入职场新媒体实习生的常态。这样的生活维持两个月后,我便知道新鲜感到头了。趁着大学四年还比较空闲的时光……
我何不躺平一段日子,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呢
于是这个寒假,我选择了宅家,反内卷、不实习、不兼职。“无业游民”式散漫的生活态度,众矢之地成为被唠叨的对象。
我以为的寒假生活当是⬇️
阅读、自律、瑜伽、跑步
(自律四件套)
其实
……
我真实的寒假生活⬇️
熬夜、玩手机、发呆
填鸭式学习的高中时期,每天被一板一眼的知识充斥头脑,玩手机是我知晓外面世界的唯一方式。现在屏幕时间日均七小时以上的我,信息太冗杂反倒让自己刷昏了眼。寒假的某天夜晚,我突发奇想,主动地把脑袋从手机上端抽离出来,审视我周围的环境。
家里每一个人的眼睛空洞地对准手机屏幕,它精确捕捉人们喜好,成功成为人类的精神控制器。
爸爸在不厌其烦的斗地主,农民与地主的争斗可以在手机里上演一场又一场,妈妈沉迷在比现实丰富百倍的网络小说里,扑朔迷离的剧情是她心头爱。刚刚我手机里外放出高分贝的短视频,也算是加入了他们消磨时间的阵地。
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家庭日常活动,突然发觉荒唐又可笑。荒唐是觉察到沉迷的东西突显虚无,可笑是对自己生活一无所获的无奈。
一家三口,对坐烤火桌前,一人一手机,你不言我不语,只有嗑瓜子和洗脑神曲。
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之下,却构建了数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也恰恰是这些自我构建的虚拟精神世界,是人们选择逃离烦闷生活的最佳选择。
1
或许我们应当接纳现实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避免在躺尸的时候频繁打开短视频软件,能阅读就不打开手机,能读纸质书就不打开电子书,虽然在过去,短视频往往充当我无聊生活的精神食粮。
表面上精彩纷呈,把自己脑袋给填满,实则就是把饭菜做好,用塑料薄膜包裹,随之塞进嘴里给你反复咀嚼。
享受在片刻间刺激与麻痹。
重复性地欺骗自己。
往往真实的情况便是:说好只看五分钟,手却主动在屏幕上滑动了数百次。现实世界里,5个小时便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说好只刷五分钟呢!)
人们的眼睛却没有丝毫的察觉。
仿佛一天下来,就是为了中午吃饭,晚上睡觉,其余闲暇片刻都保持沉默,投身在几寸屏幕之间开始百无聊赖开始消磨时间。
短视频是如何让我们成为不会思考的“沉默怪物”?
就先拿我爸妈来说,俩人都是快要年近半百的中年人,每天除了上班和休息,花在泛娱乐上的时间也长达5小时以上。
我当我妈又在熬夜刷剧的时候,我隔天好奇问她:妈!昨天你看那剧还好看不?
老妈:好看
我:讲的啥?
老妈:还真忘记了,记性越来越差了。
连我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追剧的时候,仿佛自动安装了鱼的七秒记忆系统,囫囵吞枣式的“煲剧”,收获却甚微。
(来源:QuestMobile 2021银发经济洞察报告)
随后好奇的我去网上搜罗一波,不仅仅是个案现象,现如今延伸出的“银发经济”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且受到后疫情时代的影响,这一部分的群体更加乐于从互联网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来源:QuestMobile 2021银发经济洞察报告)
回归正题,到底是什么刺激人们陷入一种“短视频怪圈”,让人想逃却逃不出去?
从生理上看,是多巴胺。
多巴胺:一种带着欲望基因的化学物质。
一旦我们人脑释放出多巴胺,人们就会试图一次又一次去选择那个更能使你快乐的活动或者事物。
刷抖音本质也是如此,人们被精彩的画面洗脑,一遍又一遍,想要在下一个视频进入眼帘后获得同样的幸福感。人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的快乐而已。
短视频公司通过开发算法,一遍又一遍刺激我们的情绪,让我们上瘾,从而获取利润的最大化。
2
陷入“自我焦虑陷阱”
很久,没有不带手机就去外面和小伙伴疯耍。现在更多的是与朋友相对坐于餐馆修图发圈,所有高光时刻都在朋友圈里,而不在心里。
以前会看见外公给外婆捶背,两人互相拌嘴。
(2019/1/12 记录)
现在年纪大了,俩人只会各坐于沙发一角,一个刷着国家大事,一个看着自己广场舞蹈队的排练视频,扬声器发出的高声贝企图赛到房顶。
生活应该是充满各种美好和细腻的情感,现如今全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焦虑……
耍着手机却越来越察觉到自我焦虑!也许是陷入了“自我焦虑陷阱”!
这里我看到过一个心理实验范式——“停止信号任务”
联想到我们的实际生活。
阅读纸质书时,总会有完结的一页。
听歌曲,总有音符终止的那一刻。
……
而如今的消费媒介已经不再有“停止信号”了,就像新闻联播一样等不来完结篇、神庙逃亡看不到终点线。
内容创作者们不断往里面填充内容。信息滚动起来,你可以一直刷下去。
导致这种焦虑的潜在原因——你一直在恶性循环、做重复性无脑的动作
拒绝焦虑,回归理性深度思考才是本真。
摘自《喧哗的大多数》
根据这份《思考者清单》,有助于我们在任何时刻都提醒自己,整理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善于思考与总结的人。
抵抗自我焦虑,从小事做起。
3
主动走出去有多难?
在二十岁的年华,应该拼尽全力去捕捉青春,留住每一个小细节。
我常和我妈抱怨,日子过得太无聊了。
我妈:那你想怎么做?我能帮助你什么?
我:…我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我妈:那不就是了,别钻牛角尖了。日子就是这样。
无趣又烦闷
被迫去和外界社交,无异于自讨苦吃
纵使内心告诉自己我是个重度社恐患者,如果我的朋友突然受到我的户外活动的邀约,他们大概率是会很诧异……
(很努力了……)
相比于外向型伙伴而言,对于我来说社交更是我从主观意识上去努力向外拓展自己的朋友圈罢了,在网络上我可以自然地和他人相处,转战到线下就尴尬的一批。
寒假应当是同学聚会一波接一波,我的寒假社交进度条可能只完成了0.00001%,出去玩的次数屈指可数,更多的时间宅在家里学英语、阅读、看纪录片、写文字、自己烹饪……(看起来充实无比,其实空虚焦虑)
老师说得对,长大成人后很多的努力其实都是没有回报的,这是一个残酷但也是事实。
体重没有达到理想数值、皮肤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做十分钟帕梅拉还要划水,今天列的planA planB只完成了一半。
(生活哪里有那么多完美)
克服完美主义,努力去改变吧……至少可以少看点手机,少刷几条短视频,不要在虚拟世界里与自己来回周旋。
晚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