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三清歌曲(泰宁的清微派道教音乐)

来源: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责任编辑:

泰宁作为道教清微派音乐的传播中心和上清普庵道曲的发祥地,这里的道教音乐形成了歌、舞、乐为一体的道乐体系,成为留传千年的文化艺术品牌。

道家三清歌曲(泰宁的清微派道教音乐)(1)

泰宁道乐体系融歌、舞、乐为一体

“先拜杨公二拜龙,三拜祖师到地中。南极仙翁作师主,九天玄女定吉凶……”这是流传于福州的《安祀歌》,道士在死者棺材埋葬后,于墓碑前设坛作法时所唱。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关口,在道教的宗义里,这些都要靠礼俗来祈福禳灾。婚娶时要演戏娱神、酬神;生育时要奉祀临水夫人、保生大帝等神明;寿庆时要请道士做天香;丧事时要请师公超度;乔迁时要祭土地,平时还要拜忏做功德、祭拜祖先……这些民俗活动深受道教的浸润,这些时候演戏成为仪式中一道重要程序,成为谢神的诚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道家三清歌曲(泰宁的清微派道教音乐)(2)

在金湖旅专附近,有泰宁县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儒、释、道三教兼融合的道观——南禅宫。据清乾隆《泰宁县志》记载,南禅宫始建于公元1245年,原为南宋状元宰辅邹应龙所建的“南谷书院”中的“南禅寺”,是邹应龙子孙礼佛、祭祖的家庙。2008年11月,泰宁道教协会在此成立,“南禅寺”便改为“南禅宫”。此后,每逢圣诞法会,比如三清圣诞法会、玉皇圣诞法会、上元天官圣诞法会等,周边地区的道士便会云集在此,丝竹之声绵绵不断,声声入耳。这样的集会,一年大概只有二十场左右。

泰宁道教发展历史悠久,是正一道清微派的活动区域,又是普庵教的发祥地。早在东汉初年,江西南昌尉梅福因不满王莽篡权误国弃官学道,在泰宁上清溪中下游的栖真岩洞中结庐练丹,传说丹成后羽化成仙,道教史上尊其为“梅福真人”,其修道处为“栖真岩”。当年上清乡江边格上村有一位村民黎立城,虔诚拜梅福为师,学会用符咒、丹药为百姓驱邪、治病,并在上青乡建起了最早的道观“龙灵宫”,开始收徒传教,到九十高龄升天,后人尊其为崇善真人。此后,这位真人的后裔便代代相承,在民间广收弟子,传道弘法,并留下了许多道书、符箓、神像、法器、道曲,为泰宁的道教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宋代以来,道教发展日盛,建宁人黄舜申,回乡传授新清微派道法。清微派的特点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古上清派理论和神霄派符箓为主,将雷法和内丹相结合。到南宋时期,佛教临济宗又出了一位普庵禅师,创立了内佛外道,亦佛亦道的“南泉派”,法事上分为清事、幽事两大类别,教法中有许多禳灾、治病的法术活动,敬奉的神祗也都是清微派“玄科”中的神灵,因而民间称其为“普庵教”,其法师和从业人员被称为“摩郎仙”,大师父称“总领”、“壇主”、“壇师”,领念唱师父称“经生”、“乐师”。普庵教在斋醮仪式,颂经和其他法事中,都有音乐紧密配合。泰宁作为建宁邻县,因而也成为了清微派普庵教的传播中心。

泰宁普庵教的音乐,就是在承袭宋元明清以来清微派的音乐,并吸收了南词北调、民歌小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上清道曲和道阐腔音乐。

今年76岁的黎基求是泰宁县上青乡人,他父辈为道人,他所学的上清道曲为祖上所传,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上清道曲27代传人,自小受道乐熏陶,现为泰宁县道教协会副会长、上青乡龙灵宫道士。据黎基求回忆,其祖上留传的科仪资料中,道教音乐有十几本,其中工尺谱演唱和演奏曲目、典牌达2000多首,基本都属于清微派道乐和道阐腔曲目。这些曲调宗教气氛浓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曲调有板有眼,丝丝入扣,歌声激情昂扬,乐章悠扬动听,钟鼓节奏明快,气氛庄严肃穆,有召唤神灵,警示世人,镇邪驱魔的浓郁宗教特色。因而千百年来,上清道乐传遍了泰宁城乡和将乐、建宁、明溪、尤溪、邵武、宁化、黎川、清流等十几个县(市),成为各地道教法事中的主流音乐。

道家三清歌曲(泰宁的清微派道教音乐)(3)

道乐传人黎基求正在拉二胡

“发毫光,发毫光,发起毫光光茫茫。本帅临场发毫光,祖师往场发毫光……”这是道士在跳神仪式的歌咒,扶乩者口喊黑暗看不清时,道士即念起此以助之。道士在作“法事”、“道场”时,其驱魔镇妖的一些动作,常被借用到舞蹈中,道教中奉行法事的礼仪规矩,其基本步法叫做“禹步”,即所谓“步罡踏斗”。据《云笈七签》记:“先举左足,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经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形。”这种动作周回转折,好像踏在是星宿上的舞蹈步态,被神化后认为能“遣神召灵。”

通常情况下这些道教音乐是与斋醮科仪活动相配合进行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

“斋”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全真派道士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观在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节日均要素食,都是在持斋以奉道。

“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醮”亦有“醮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罗天大醮等等。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

“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

这些科仪活动内容包括:设壇、洒净、焚香、请圣、拜斗、步罡、上供、奏表、诵经、拜忏、赞颂、朝花、画符、念咒、放水灯、跳傩舞、步虚等,并伴有歌唱和器乐演奏。

在科仪活动时,道士头戴如意冠,身穿八卦双龙道袍,此时鼓乐响起,在道乐中高唱《开坛赞》、《神农赞》、《三官颂》、《天皇宝诰》、《上清宝赞》、《开天门》等经曲。道士们踏着道乐,在前壇念经、唱赞、步罡、上供、画符、授箓、洒净,主壇法师手拿法器,如七星剑、如意、朝笏等,口念经文,书符画攒,符箓有《灵宝大法赈济秘旨》、《佛道咒语法书》、《普庵神咒》等,涵盖了祈福、求雨、安宅、去煞等内容,整个法事过程气氛庄严、肃穆、激越、起伏,令人震撼,把整个法事活支推向高潮。

道家三清歌曲(泰宁的清微派道教音乐)(4)

通常情况下这些道教音乐是与斋醮科仪活动相配合进行的

就目前而言,泰宁道乐目前情况濒危,清初时尚有2000多首,目前仅余150多首,濒危原因是:年代久远,清末、民初时屡遭火灾,造成资料遗失;文化大革命时,宗教受到严重打击,造成道教音乐无人传承;目前一些老道士、老乐师又已相继离世或年事已高,一些口传身教的古老珍曲濒临消失;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又逐步向城市转移就业,造成道乐队伍人才青黄不接,传承力量薄弱。为此,抢救泰宁道乐,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泰宁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道教文化、道教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已制定一系列的保护计划和措施。为此,泰宁县成立了道教协会,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全面开展道教文化研究、交流活动。

首先,保护好现存的道教音乐资料和散失的各种资料,组织专业力量全面开展田野调查,尽力做好现有资料翻译整理、散失资料发发掘收集工作,包括工尺谱、记录簿、手抄本、乐器等。

其次,保护好道乐传承队伍。全面摸清底子,建立艺人队伍,支持、协助黎真人后裔、泰宁道协副会长、上清道曲主要传承人黎基求的工作,抓紧牵头回忆曲目,翻译曲调,整理曲牌,建立队伍,培训人才,使泰宁道乐重新崛起,获得新生。

第三,保护道乐创造有利条件。县政府成立了“泰宁道教音乐保护和发掘领导小组”,县委统战部、县文体局联合下发了开展保护、发掘泰宁道教音乐的通知,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交流研究发掘整理工作经验,布署阶段性工作。聘请省、市、县专家和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培训。特别是得到省文化厅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叶明生的热情指导,使发掘保护工作深入有序开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县政府把保护发掘泰宁道乐列入文化经费预算,用于资料调查、译印、制作开支,使经费得到保证。道教协会努力筹集经费,用于研讨、培训等活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