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包拯身世之谜 真实包拯并非黑脸

说起宋朝的包拯、包公、包黑子、包大人,现今的国人没有几个不知道的,说是妇孺皆知也不算夸张。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包公就是古今清官的代名词。

解密包拯身世之谜 真实包拯并非黑脸(1)

(剧照)

中国民间关于包拯的故事颇为丰富。一千多年前包拯去世后,他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宋人最早创作的包拯断案故事。元代时,统治黑暗,人民期待清官,元杂曲里大量包公戏开始流传,保存下来的有完整剧本的清官断案戏有十六种,其中涉及包拯断案的就有十一种之多。

历史上,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罪行的真实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则把其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演绎了一出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令人百看不厌。

翻阅有关包拯的史料,或许使不少人吃上一惊。历史上真实的包公无私断案是真的,但脸色不是黑的,额头上更没月牙。而且可以算是个比较标准美男子。文学作品作者和戏剧编剧们颠覆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据说在安徽合肥市包湖边现存一座包公祠,祠内立有刻着包拯肖像的古石碑,图刻细腻。人们细打量发现,碑上的包公完全不是戏台上的模样,而是手执笏板,清瘦矍铄,一介白净儒官形象。

还传说故宫藏画中有一幅包拯画像。画像中的包拯端庄清俊、仪表堂堂,下垂大耳,显得非常和善可亲,尤其是皮肤与常人一样是白净的,而非是戏曲影视中黑脸的形象。史籍上称其“面目清秀,白脸长须”是准确的。

包拯的后人介绍,包公曾有真人画像,是当年其门下学生颜查散在包公六十大寿之际,按照包公当时的容貌、身材、服饰,如实地在麻宣纸上彩绘下来的。据说这幅画高二米多、宽一米多,画中的包公身高一米六五左右。更重要的是,包公的肤色是与普通汉族人一样的肤色,只是在接近眉梢处,确有一块隐约如蚕豆大小的朱砂痣。

解密包拯身世之谜 真实包拯并非黑脸(2)

诸多史料记载,包拯为人刚直,为官公正清廉,执法铁面无私,断案进谏毫不留情。“铁面”自然就是的了,加上他断案时拉着脸,很少笑容。民间就演绎成他脸黑的跟锅底似的了。

查历史记载,包拯,字希仁,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庐州合肥人。他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又被后世称为“包待制”、“包龙图”。

在历史记载中,包拯只是做到过副宰相级别的官,他没有御赐的三口铡刀,也没斩过负心的驸马,甚至没有一张黑脸和一个月牙胎记。许多现今流传的内容为后世文艺作品所杜撰。至于那三口铡刀,有一说是老百姓自己出钱做的,摆在开封府前面,用以纪念包拯的奉公执法的公正无私。

包拯之所以能在从宋代开始,就被朝野内外广泛好评,主要是因为她不但为官廉洁执政,严明执法,替百姓说话,也因为他为人磊落,不结朋党,不避权贵。

如此一位磊落爱民清官,不论“黑脸”“黄脸”还是“白脸”,包大人都是百姓心中的“正义脸”、“清官脸”。

在戏曲演绎及民间传说中,包公被世人传颂的主要故事,主要是他任开封府尹时怒斩贪官、为民除暴、爱民如子;再就是他的立志经历,即由身世坎坷、相貌丑陋的“包黑子”,受“嫂娘”力助成才,最终成为刚直不阿的“黑脸包青天”。

事实上,关于包拯小时候作为家中的独苗被“嫂娘”抚养成人的情节,属于张冠李戴。

包家真实“嫂娘”的原型,实是包拯的大儿媳妇崔氏,被嫂子抚养大的则是包拯的次子包绶。史料介绍,崔氏与包拯的长子包繶在一起只生活了两年,包繶便去世了。死的时候,留有一个遗腹子,后取名包文辅,不幸的是,包文辅也早年夭折。崔氏没了丈夫也没了孩子,包拯不忍看她孤苦一辈子,便决定将她“回宗”,允许其再嫁。然而,崔氏却当着包拯的面发誓:“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拒绝改嫁。

史料记载中,包绶幼名包綖,北宋名臣包拯次子,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享年48岁。

包拯有这个儿子时已经59岁,孩子的生母是包拯身旁侍妾孙氏。但包绶还未出世,生母孙氏便被包公打发回娘家了。多亏包拯的大儿媳崔氏知悉孙氏怀有身孕,便背着包公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

第二年,也就是在包公60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晚年得子的包拯自然高兴异常。但在包绶五岁时,包拯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包拯不想让侍妾年轻守寡,借故又将包绶的生母孙氏遣返回家,包绶便由崔氏代为抚养。崔氏待他形同己出,疼爱异常,懂事后,包绶也“以母礼侍之”并称之为“嫂娘”。

包绶自幼虚心好学、知书达礼,一举一动,酷似包拯。包公于嘉祐七年过世,宋仁宗亲自前往灵堂吊唁,他看到灵前的包綖只是个五岁的小娃娃,衣着打扮极其朴素,环顾包家摆设也与包拯的身分相去甚远,禁不住一阵鼻酸。为了照顾包公后代,仁宗赐予包家许多财物,还钦封包绶为太长寺太祝,使得包绶成了朝廷“荫补”制度的受益者。

包绶九岁时,包公夫人董氏病逝,此后包家便由“嫂娘”崔氏为主。包绶成年后,崔氏一手作主为包绶娶了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为妻。不料张氏早逝,崔氏再次主婚,给包绶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成婚之后,崔氏又派人到开封一带寻找包绶生母孙氏,最后将孙氏接回合肥,让包绶亲生母子团聚。

解密包拯身世之谜 真实包拯并非黑脸(3)

(“包公赔情”剧照)

“嫂娘”崔氏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病逝,享年六十二岁。她去世时,包绶正在开封担任国子监丞,闻讯之后,悲痛欲绝,连夜奔丧回到合肥,为其披麻戴孝,犹如对待生母一样。

成年后的包绶也做到六品官员,亦如其父一样清廉从政、爱民如子、广受赞誉。但后世人们很避讳他的出身。特别是文学作品为追求完美,觉得像包拯那样的清官只能有一个正妻,很难接受刚正不阿的包青天,竟也是有妾室之人。所以经过不断演绎,便把发生在他次子包绶身上的往事移花接木,“嫁接”到了他身上,借此塑造更加完美无缺的“包青天”。

大概谁也不知道包大人对这个移花接木“安错了辈份”的养育情节怎么看。但这个故事至今仍在感动无数人。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