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妈妈变年轻的电影(被丈夫轻视被女儿嘲笑)
说到教育,总是想到孩子。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谁来教教父母怎么教育孩子呢?
孩子是未来,少年强则国强;那么孩子的三观是如何塑造的,首先是来自父母的熏陶与示范。
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考试,目的也并非简单地知识录入,而是让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却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母亲,这教育到底算成功还是失败?
电影《印式英语》就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讲述的是一个传统的印度妇女,通过学习英语,令家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然而,这部家庭主妇的婚姻自救,称不上励志片,讲的是一个言传身教的道理。
莎希是全职妈妈,来自一个中产家庭。一儿一女,不愁吃穿。
业余时间做点印度传统甜点拉杜球赚点外快,老公对此很是反对。
老公不懂,这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自己擅长而喜欢的事情,保留属于自己的最后一片天地。
莎希因为英语很差,受到老公轻视,女儿取笑。
姐姐嫁女儿,莎希独自前往美国让她十分不安。
作为一个业余甜点师,一个全职主妇,厨房和餐桌是让她最自信的地方。
然而几次因为英语造成的尴尬,都与食物有关系。
第一次在家里的餐桌上,吃早饭的时候,莎希错把Jazz读成“渣兹”,结果被无情地嘲笑了。
第二次
在姐姐的美国家里,大家用英语谈论嫁妆的事情,莎希插不上话。
第三次莎希在美国的咖啡店,点餐的时候因为英语问题,被店员羞辱了。
她坐在长椅上,哭了。
这些经历,让莎希决定报名英语课,改变自己。
莎希最终做到了,她的英文有了很大进步,并在侄女的婚礼上用英文致辞。
她说:“家,是唯一一个不会嘲笑你弱点的地方。”
“家是充满爱和尊重的地方。”
“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爱别人。”
老公十分惭愧,也让女儿留下了眼泪。
这部电影,看似是一个女人的婚姻自救。那个得不到尊重,快要窒息在日复一日的家庭关系。
事实上,莎希作为母亲难道不够温柔吗?作为妻子不够顾家吗?她已经做到最好了,但她却没了自己。
莎希的强大和改变,是对女儿最直观的言传身教。她说再多都没用,她通过重拾自信,赢得了同学、老师、亲人的尊重。
教育不只发生在课堂,一路上帮助莎希的热心人,侧面道出社会大学的重要性。
莎希原本就是个渴望平等的新时代女性,不然她不会一直坚持要卖拉杜球。这个短期语言课程,让莎希找到了出口。
《印式英语》中没有《心灵捕手》和《地球上的星星》那样别人家的老师,也没有过多将镜头放在教室内。
而是通过莎希一步一步的转变,让观众自行体会教育和眼界所带来的福利。
教育观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可以”或者“不行”,更多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然大家去同一所学校,翻开同一本书,为什么我们会成长成不同性格的人。
电影虽然谈不上女权,但是男女平等是个极好的切入点。
如何教导女儿自立自强,教导儿子尊重女性,也是生活的必修课。
《印式英语》以拉杜球做矛盾起点,以杜拉球结交朋友,再以婚礼上莎希给丈夫的两颗拉杜球表达爱意作为结束。
莎希开阔了思维,找回了自己,赢得了尊重。但初心不改,仍是那个妻子、那个母亲。
在懂得如何成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之前,还是先学学,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