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加工工艺最后一步(钳工大师袁志刚)
在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能够被称为“大师”的人少之又少,“大师”代表着很多东西,能被称为“大师”的人通常要技艺精湛、业绩斐然,而且要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等等。袁志刚就是这些少数人中的一位。
今年40岁出头的袁志刚,是公司机电装备事业部的一名机修钳工高级技师。多年来,他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技术状元、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中车集团公司技术标兵、高铁工匠、戚机工匠等多项荣誉,是中车资深技能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尽管众多荣誉加身,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在钳工岗位上始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十年磨一剑
钳工是一项十分考验人细致程度的技术活!可是,袁志刚偏偏是个追求极致的人。
在公司,磨床是必不可少的加工机器。有一次,公司的一台数控磨床出现故障。袁志刚带队去修。因为磨床的磨头转速非常快,所以对装配精度要求极高,精度高就意味着要维修的难度大。加上这台数控磨床的价格十分昂贵,生产车间又催得十分急,很多人都替他着急。可是大家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到达现场没多久,经验丰富的袁志刚就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轴承内外隔圈厚度测量装置”,仅一次测量就可以测出内外隔套需要研磨的尺寸。只见,他的手掌控着磨砂,对隔套进行精细地打磨。他心里清楚这样的打磨必须精确掌控,一旦失败将无法弥补。他目光敏锐、神情专注、操作娴熟,把自己变成了一台精密的机器。第三天的一早,大家刚一上班就看到磨床正常运转了,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懂技术的人都知道,这种设备的维修精度要控制在五十分之一头发丝左右,一般人很难掌控。
精湛技艺的背后是他十多年的潜心苦练。1991年,他进入洛阳机车厂技校学习机修钳工专业。在众多同学中,他是最用心、最上进的那位,还未毕业就拿到五级钳工证书。但是,他讲起求学时候的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明白“技术是靠一点点磨出来的!”1993年毕业那年,他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一把手工打磨的精致的斧头带给老师。老师评价,“这是全班最好的作品!”可是,老师接着说道:“你师姐的作品比这个要好许多!”当他手指触摸到师姐的作品时,就明白了差距所在。师姐的作品光滑细腻,如同剥了壳的熟鸡蛋,而自己的充其量只能达到绸缎的光滑度。“看来,还有很多路要走!”袁志刚从那一天起给自己定下了努力的目标。
踏上工作岗位后,他有了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原本学的是机修钳工,可是为了适应生产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他将装配、工具、划线、安装等等都学了起来。学习和磨练的过程是艰苦的。力道均匀地锯,准确无误地割,恰到好处地挫,分毫不差地配。总之,每一项都是对眼力、耐力和定力的考验。汗水伴着飞扬的铁屑滴落,双手与工具摩擦生出厚茧,他目光越来越敏锐,心思越来越灵巧,技艺也越来越精湛。
2003年,缺乏参赛经验的袁志刚居然获得常州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接下来的进阶之路又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厚积薄发的最好例证。2012年,他代表江苏省参加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钳工决赛第三名;2014年,他在第二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中获得工具钳工职工组技能状元。
攻关创佳绩
机车有一个模块叫空气制动柜。柜内结构十分复杂,数十个阀门用上百根不锈钢管连接,管路纵横交错。长期以来,钳工师傅们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弯折和连接钢管。线路凌乱无章可循不说,弯折后的钢管根本无法再用在其他制动柜里。一向追求完美的袁志刚坐不住了。他对管路进行梳理和分析,确定每根管子的位置,并改进弯管设备和配管工艺。经他这样一倒腾,柜子里钢管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同样位置的钢管也能互换了。看着一个个制动柜像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标准产品一样,袁志刚的心里乐开了花。
在阿尔斯通摇枕试制过程中,铸造缺陷很大,摇枕的两端产生变形,加工面表面粗糙,相关几何精度超差。袁志刚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许多改进建议,采用手工矫正的方法,使其延展而矫平,检查相关精度,符合产品技术要求,摇枕完全符合验收标准,节约成本共计10余万元。
和谐N5机车空气制动柜自主研发过程中,他发现管接头与管子配合间隙过大,安装质量非常低。他主动联系工艺师商量沟通,查阅相关资料和标准作业内容,设计出一个管接头定位焊接工装,经多次测试,达到非常高的精度,确保布管定位的准确性,焊接质量明显提高,该工序在500多台机车生产中无一返工。
像这样的攻关课题,袁志刚做了很多。他独创了导轨的直线度测量与调整法,提高了修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他先后主持B1-235型龙门铣搬迁、精度调整和数控改造、16#车钩钩舌孔加工工艺及设备改进和M1350磨床主轴轴承进行静压轴承改造等关键重大设备的大修工作;主持制作多型制动柜、阀类柜,运用于HXn5B型机车、坦赞机车、泰国机车等车型。
在新品试制上,他也总是冲在前头,用他自己的话说 “经验就是用来解决新问题的。”2015年,公司机电装备事业部开始试制北京地铁探伤车。这款车是公司在工程机械领域的重点产品。当时,时间紧、任务急、要求高,并且没有该类型工程机械的制作参考经验。袁志刚带领班组成员一点点地攻克难关,精细测量、精心布局、认真打磨,在制作工艺方面做到有求必应,最终圆满完成整台机车的组装任务。目前,该探伤车已通过竣工验收,袁志刚功不可没。
通过不断探索与学习,他将实际经验进行升华,先后撰写了《GE机体外模制作及组装创新研究》《车钩镗孔机液压系统的故障处理与分析》《数控立式磨床魔头精度修复》等论文,先后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他设计的机车缓冲器液压拆卸装置、卷圆用简体托、机车辅助室阀类安装架管路弯管器、钩舌镗孔组合机、轴承内外隔圈厚度测量装置等获得国家实用专利。
名师出高徒
袁志刚还有一项绝活令人称奇,那就是“巧手挫配钥匙”。他可以仅凭一把小锉刀,看上一眼原装钥匙,就能在一分钟内挫出来一把钥匙,并且无需试验,便可一次性打开挂锁。想必很多人还不知道,其实钥匙和锁之间只允许有两根头发丝的误差。这项绝活考验的就是判断和功力。该项绝活在原中国南车2014年第八届职业技能竞赛现场进行展示,并被评为南车绝技绝招。
他编制的“数控立式磨床磨头修复与调整操作法”,用于指导磨床磨头轴承调整,操作者只需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就能准确的消除轴承间隙,一次调整到位。该操作法同样获评原中国南车绝技绝活和知识工程项目一等奖。
虽然手有绝活,可是他从不保留。相反,他积极参与师徒结对活动,尽心尽力地帮助每一个有求知愿望的青年员工。他对年轻人说:“技艺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日复一日钻研思考,一点一滴总结感悟,等到将技艺磨练成自身的条件反射,那才真的算是学有所成了!”
多年来,他总是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展技能培训教学。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培训班学员。通过教学互动,让学员明确自身不足与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辅导,帮助他们突破个人技术瓶颈。2016年首届中车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负责培训指导的三位员工分别获得铁路车辆机械制修工第一、三、四名的好成绩,团队获得一等奖。
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后,袁志刚在技艺指导和传授方面更下功夫。对新进公司大学生,他亲自传授技术,带领他们到现场观看、分析故障原因。业余时间总是在车间内手把手教他们修理工艺和办法,使他们较快地适应技术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刚进单位工作一年多的徒弟在他的帮带下,在公司职业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中级钳工第一名、第二名,高级钳工第五名的成绩,并被选拔参加常州市级比赛。
在“名师带徒”活动中,袁志刚和工作室的同事共带12位徒弟实施在岗实践和定期培训。近年来,12名徒弟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10篇,获得专利10余项。其中,2人获全国技术能手、2人获江苏省技术能手、3人获常州市技术能手,4人获钳工高级工证书。
从初出茅庐的技术青年,到技艺精湛的钳工大师,再到传经授艺的带徒名师,袁志刚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始终执着追求,用行动生动地诠释着“大师”的内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