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流行语(古人说起流行语)

流行网络用语如果有2021年度流量榜单,YYDS必然位居今年的榜首,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代人说流行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代人说流行语(古人说起流行语)

古代人说流行语

流行网络用语如果有2021年度流量榜单,YYDS必然位居今年的榜首。

4月份杨洋还在发微博询问YYDS什么意思,奥运期间,诸如“杨倩夺冠YYDS”“举重梦之队YYDS”等等新闻标题就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堪称无人不知。

YYDS,是“永远滴神”的拼音缩写,源头是某主播在直播时对电竞选手Uzi的称赞,最后广泛出圈。

类似的词汇还有U1s1,(有一说一)、yygq(阴阳怪气)、xswl(笑死我了)、awsl(阿伟死了)……

很多人谈论过网络用语的流行对汉语的冲击,担心这会让大众的语感退化,以后见了美人只会说“所谓伊人,永远滴神”,看到美景就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绝绝子”……

这的确令人担忧,但不过古人玩起简化用语,比咱们 “6”多了。

不信你看: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把土石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乎?”(《左转:昭公八年》)听说高强要用兵攻打你,你听说这件事了吗?

这两句中的“诸”字,其实是个兼词,即这个单音节字其实是由两个字快读而成,且同时兼有两个词的意思。

这两个例子中,前者之“诸”相当于“之于”,后者之“诸”相当于“之乎”,大家试着读快一点,“之于”“之乎”是不是就很像“诸”了呢?

网络用语的特点就是简单、量化,这的确对汉语的场景成了压迫,让人们的语言越来越匮乏。

你有没有觉得,越来越难以准确描述自己想法了呢?

古人说语言是一种咒语,

你对文字的力量一无所知

《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

——粮食从天上降落,像下雨一般;鬼害怕被书文所劾,因而在夜间哭泣的现象。

据说当时人间苦于灾荒,仓颉造字感动了上苍,于是从天降下漫漫谷粒,比雨点还要密集。

文字即成,鬼神同哭,这是因为汉字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能量和智慧,也隐藏着伪诈之术。而造字,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人们由此称仓颉为被尊为“造字圣人”、“文祖仓颉”。

杜甫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说其诗句蕴含惊天动地的力量。

今人时常疑惑,为什么以前文学大家辈出,像胡适、丰子恺那一代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总是字字惊情,怎么现在的文章就很难品出味道呢?

这和人们对汉字的“陌生”有关。你虽然认识这个字,但它对你而言只是泛泛之交的朋友,你说不出它的前世今生,自然难解风情。

被视为北京新文人圈层代表性人物的胡赳赳老师,在其作品《赳赳说千字文》的序言中喟叹道:

如果你对汉字没有相当程度的体认与领悟,不知道汉字是一种‘根文化’,你就不会有精神上的文化自信,即使有,也不能‘心安理得’,更遑论‘吾心安处是吾乡’。

更别提YYDS、u1s1这样的缩写,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像“不明觉厉”“雨女无瓜”这些去年的词,现在说起来都感觉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了。

网络流行词就是春天的韭菜,一茬接一茬,我们不应该排斥它们的存在,但也必须注意一点:

语言的边界是思想的边界,匮乏的预言背后是苍白的思想。

就像在乔治·奥威尔在小说《1984》提到的 “新话”,一种虚构的语言组织方式,以消灭思想为目的而塑造的一种语言,人们的思考范围因此步步缩小,直到再也没有对应的词汇能够准确描述的思想。

1984》英文版封面

如果用“粗鄙”来形容网络流行用语,未免有些偏激,但这的确是莫大的警醒。

我们需要重视文字,既能在网络世界如鱼得水,也能沉下心来表达心声,才是真正的“后浪”。

在北大学生毕业典礼上,胡适曾经说:“我要告诉年轻人的,就三个字,‘不受惑’。”

而汉字之中,蕴藏着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财富。一字一智慧,字中有乾坤。由字而文,由文而人,如此方是中国式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保养。

什么是真正的认识?

认与识这两个字都是从战争来的,和辨识武器有关,认短刀为认,认长戈为识;简单为认,复杂为识;陌生为认,熟悉为识。

“认”是从陌生到熟悉,《说文解字》中说:“认,顿也。”言语迟钝为认,学习的第一步通常都是这样。

“识”,则是习以为常,将熟悉的内容深化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才是学习的第二步。《说文解字》中说:“识,常也,一曰知也。”知道常识,即为识。

现在,通过“扫盲”,文盲率只有8.72%了(2017年两会数据)。 但传统的小学训诂也就是“文字学”,消失不见了,仅存于中文系一 点余脉。

你敢说,对于一个文字的演进过程,对于被割裂的文字学现状,你真的不是文盲吗?这可能是全民要补的一节课。

从千字文开始,走出乌合之众的困境

回到汉字的源头,从字根意义上,重新梳理、解释、印证汉字的流派,听上去,这似乎是语言学专家才需要研究的事。

实际上,识字非常简单。

简单到解放前这个是6到12岁的小孩子学习的知识。

例如115年前,胡适、茅盾、竺可桢他们用到的启蒙的识字教育就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那个时候,12岁之前就要认识3千个汉字,而且每个字都会给出说文解字的含义。

我们今天要推荐的这套书,是胡赳赳老师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训诂学问来解读《千字文》,带领我们走向汉字的源头的书——《赳赳说千字文》。

《千字文》被认为是“中社会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问世最早、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流传至今已有1500多年。

《千字文》中包含着古人的惊世智慧,内容可概要述为四部分:

生我之前的天地先人、我生之后的做人准则、我生之后的社会面目、我如何为人处世。

短短千字,将自然、生活、修养、道德、国家政事、理想抱负全都囊括其中。不仅如此,每句话,每个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典故,更能引人深思。

而我们今天推荐的这套《赳赳说千字文》,就是一本在解读《千字文》的同时讲解了汉字的书。

《赳赳说千字文》系列书围绕考据(科学)、义理(哲学)和辞章(美学)三个重要角度解字,着重体现出文字中所蕴含的中华精神与智慧。

①考据就是科学,考证一个字的来源和变迁,没有定论的,作者会给出各种合理的假说。

②义理就是哲学,对一个字的字义,其中蕴藏的巨大信息量和智慧,生发为形而上的探讨,这其中就有传统文化的内涵。

③辞章可看作是美学,讲述古人在诗词典章中,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个字、并带给我们审美上的旨趣的。

这里,我们以“吊民伐罪,周发殷汤”中的“民”字为例。

民:你是“民”还是公民?

当今的 “民”指代广大老百姓。如“人民”“公民”,都指地位平等且具有相同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在甲骨文的写法中,“民”上面是“目”,表示眼睛;下面是个十字一样的戈。所以甲骨文的“民”的字形有点像拿着利器去刺眼睛的意思。

而专家考证,“民”最初的本义是把人的眼睛刺瞎,使他变为丧失人身自由,没有权利,低人一等的奴隶。

金文中,甲骨文“目”的中间的瞳仁去掉了,变成了一个空空的形状

,更加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民”,即由战俘变成的奴隶是无瞳的瞎子,“民”字在古代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剥削。

现在“民”的本义消失了,不再代指奴隶和战俘,而指代广大老百姓的时候,其本义就用流氓的“氓”字来表示了。

“氓”是在“民”的左边加上“亡”,表示战俘和奴隶;

而“民”的意思变成了共鸣,变成了社会的一份子。

从“民”字的演变,我们就能看出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不排斥网络用语,也不能忘记汉字的智慧。

如胡赳赳老师所说:

“文化让人开智,你会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自己的心之所向,坚定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做自己的主心骨。”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赳赳说千字文》系列,陈丹青、野夫、余世存、冯唐等各界名人联袂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