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针锋相对的经典故事(宋朝人的田园牧歌)
“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一位乡下寡妇对她十岁的小孩说完这句后,便开始抱怨物价飞涨,日子难过,表示再也拿不出一丁点钱给娃交学费,最终想到的方案是给这孩子找了份工作。
娃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包吃不包住,工作清闲,一边上班挣钱,还可以一边看书。
如此理想的工作,便是给隔壁老秦家放牛。
故事发生在元朝末年,小孩名叫王冕。他不光凭放牛工作的闲暇自学成才,而且还学会了画画。很多年后,他的母亲老了,遇着那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他也是赶着一架牛车,载着老母亲在村子里四处游玩,好不快乐。
南宋《柳塘呼犊图》团扇 局部
我借用了《儒林外史》第一回中的内容,为的是说明:在我们这个曾经长期沉浸于农耕文明的社会中,人与土地、牛,这三者的关系有多么亲密,这不光是互相依存的物质关系,而是曾经绝大部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绘画、美学乃至于哲学层面,人们将其不断总结升华,将所绘之牛与八卦中坤象对应,象征着大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画牛这一题材也提升到高于“虎、豹、鹿、豕、獐、兔”的地位【注1】。
你可能也猜到了,这回将向大家介绍南宋宫廷画家笔下几幅有关牧童与牛的作品。牧童与牛,便是宋朝人田园交响曲中最重要的音符。
为什么要选择南宋这一时期这一题材的画作呢?我想是因为这时的画家们笔、墨的语言都完全成熟,在历代画家、诗人、思想家、政治家们对牛所吟唱的赞歌不断熏陶下,他们对于田园生活的观察更加深刻,对于牛的感情更加诚挚、纯粹和充沛。
在这一时代对牛的题材做了总结、创新、拓展、升华之后,几乎再也看不到有关这一题材的任何新意。尤其是近、现代的一些画匠们,他们矫情而欺世,就像一群手执相机、拜访贫困山区的伪善慈善家、猎奇的观光客,他们留在画面上的牛,再也没有南宋之前画家那样打动人心。
南宋 《田垄牧牛图》团扇 局部
这类的矫情、欺世、伪善和猎奇,并非要归罪于某一个体。要知道,就连南宋人为自己所编织的、精致的田园梦想,也不断被北方南下的游牧民族击破,敲碎这梦境的是游牧民族胯下的铁蹄。到了近、现代,敲碎这梦境的便是疾驰的火车、是厂房的浓烟,更是枪炮的轰鸣。
对于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生活于都市里,包括我这样的普通公众,那是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梦境,对牛的认识与理解也何尝与那些矫情、欺世的近世画家们不一样呢。
壹 从韩滉到戴嵩,来自唐朝的传承要介绍的几位画家,当然也包括前几篇文章中的那位李迪,作为早在北宋宣和年间便进入画院,南渡之后为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画院的画家,李迪可以算是十二世纪活跃时间最长的宫廷画家了。在他所留下画迹中,题材很广泛,从花鸟鱼虫,到“捉勒”(专门指描绘猛禽猎食的画题),一直到下边将要介绍的这两幅“牧归”的主题,都有所涉猎。
画牛这一主题,对于宋朝的画家们来说,早已不再新鲜。他们不仅可以从唐代韩滉、戴嵩、五代厉归真、董源等人留下的作品中找到学习的范本,也能够从不同时期的圣贤、文学家们那里获得创作的灵感。如果他们能够离开宫廷与城市,在其所生活杭州城周边,随处都能看到稻田、耕牛和牧童。
韩滉《五牛图》局部之一
韩滉《五牛图》局部之二
尽管这一悠久的题材并非始于唐朝,但从留存下来、可信的画作以及绘画水准来看,唐代的韩滉和戴嵩当是大家首先要学习的典范,宋人也应如此。
尤其是韩滉(公元723——787年),他是太子少师韩休之子,作为中唐时期在政治上颇有建树的宰相,他将绘画题材从宫廷、贵族的生活拓展到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关照,间接传递出自己注重农业、倡导农耕的政治理想,以此而被载入画史。
另一位画牛的专家戴嵩便是他的弟子。后人谓戴嵩得“野性筋骨之妙”,将他所画的牛与韩干的马,并称为“韩马戴牛”。
如今韩滉仅有一幅《五牛图》存世,该图为白麻纸本,是流传唐画中仅见的一幅,被誉为中国传世纸本中的首卷。在两宋时期,韩滉的画作还是容易见着的。《宣和画谱》记载当时御府收藏有他36幅画作,其中与牛相关题材的画作就有11幅,分别是:集社斗牛图二,归牧图五,古岸鸣牛图一,乳牛图三。
《斗牛图》 戴嵩
而御府收藏戴嵩的画作有38幅,其所绘题材几乎全部与牛相关,分别是:春陂牧牛图一、春景牧牛图一、牧牛图十、渡水牛图一、归牛图二、饮水牛图二、出水牛图二、乳牛图七、戏牛图一、奔牛图三、斗牛图二、犊牛图一、逸牛图一、水牛图二、白牛图一、渡水牧牛图一。甚至包括戴嵩的弟弟、同样也以画牛著称的戴峄,也收藏有其画牛题材的作品五幅。
如今的我们能看到戴嵩的这幅《斗牛图》,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画为绢本,纵44厘米、横40.8厘米。若是将韩滉的《五牛图》与之相比,便明显看出两者间的风格差异。韩滉的五牛图为勾勒设色,注重用线条表现牛的筋骨、皮毛。
《五牛图》细部1
《五牛图》细部2
戴嵩此图虽然也有勾线,但已经开始用水墨来塑造水牛的体形,用墨色变化来表现两只斗牛的肌肉、毛色的质感、体积感,在这一点上他处理的很出色,让画面充满张力,两只追逐互搏的水牛也表现出彪悍的野性。
贰 苏轼与郭若虚有关戴嵩斗牛图的不同版本有关戴嵩的《斗牛图》一直流传着几个不同版本的公案,其中一个版本来自于苏轼。
《东坡志林》中记录称,在四川有位姓杜的隐士,他四处收藏有上百幅的书画作品。其中就有一件戴嵩所画之牛,一日晾晒这幅画时,被一牧童看见,嘲笑说这画画错了。杜公便询问牧童,童子答曰:斗牛在角力的时候,应该是将尾巴收缩、紧紧夹在两条后腿之间,而画中的牛却摇着尾巴。杜隐士认为牧童说得对,印证了那句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注2】)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重写生、重情景,是唐、宋时期的中国绘画的一大特点。同时也隐含着一个教育意义:凡事都要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但就这个故事本身的传播过程来讲,却并非如此。
当读到与苏轼几乎同时期郭若虚所撰的《图画见闻志.卷六》中,有关《斗牛画》一段时,我就糊涂了。
郭若虚认为,这一段子中的主人公应该是宋初名臣马知节(公元955年-1019年)。马知节字子元,幽州蓟县人,江州防御使马全义之子。宋真宗时曾任枢密副使,累官至彰德军留后、知贝州兼部署,在地方治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天禧三年(1019年),马知节去世,年六十五。获赠侍中,谥号“正惠”。
有关郭若虚的版本,在网络上又被混淆、演化成两个版本,其一称,马正惠公很珍爱其所藏的《斗牛图》,一日在厅前展示时,被一缴纳佃租的农夫所嘲笑,这农夫与苏轼的牧童一样观察到画中牛尾巴的问题。这个版本将马公所藏的《斗牛图》归于戴嵩笔下。
《斗牛图》细部1
而据郭若虚的记载,其实是这位北宋大臣马知节所收藏的《斗牛图》并非戴嵩所绘,而是一位名叫厉归真的画家所画真迹。厉归真何许人也?
这位厉归真是五代时期梁朝的一位道士,不知其籍贯。画史记载他自幼酷爱绘画,善于画牛和虎,也兼画些禽鸟花卉。传说在他一开始画牛,但无人问津。在他那会儿,权贵们都不用画牛装饰自己的厅堂,而喜欢用虎来装点门面。为了将虎画好,他备上笔墨徒步深山,在树上观察虎的各种形态,经过长期艰苦的写生后,终于以画虎成名。
除上述外,有关牧童指出画牛错误的问题,还有第四个版本,这个版本直接将苏轼和郭若虚的记载提前到了唐代,将故事的主人公换成了戴嵩本人。
《斗牛图》细部2
传说戴嵩父亲的朋友求画,戴嵩画了《斗牛图》相赠。但送客人出村时,就被一位牧童指出了错误。正是这位牧童的纠错,激励了他更认真地观察生活,由此诞生出了一位伟大的画家。
上述几个版本虽然常被人张冠李戴,但无疑都很励志,适合不断地讲给那些做功课不认真的小朋友们听。这些版本故事也从侧面证实了一点,戴嵩画牛在唐代已经享受很高知名度了。
比如唐末的诗僧、画僧贯休在他的诗作中就提到:牛儿小,牛女少,抛牛沙上斗百草。鉏陇老人又太老,薄烟漠漠覆桑枣,戴嵩醉后取次扫。
在韩滉、戴嵩、厉归真之后,还有哪些画牛的好手呢?下回再继续介绍。(未完待续)
【注1】见《宣和画谱》: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马与牛者,畜兽也,而乾坤之大,取之以为象。若夫所以任重致远者,则复见取于《易》之《随》,于是画史所以状马牛而得名者为多。至虎豹鹿豕獐兔,则非驯习之者也。
【注2】苏轼原文: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3】郭若虚原文:馬正惠嘗得《鬥水牛》一軸,云厲歸真畫,甚愛之。一日,展曝於書室雙扉之外,有輸租莊賓適立於砌下,凝玩久之,既而竊哂。公於青瑣間見之,呼問曰:吾藏書,農夫安得觀而笑之?有說則可,無說則罪之。莊賓曰:某非知畫者,但識真牛。其鬥也,尾夾於髀間,雖壯夫旅力,不可少開。此畫牛尾舉起,所以笑其失真。(愚謂雖畫者能之妙,不及農夫見之專也。擅藝者所宜愽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