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六解读(道德经全解--第六十六解)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释】①讷:口才不好。②正:通“政”。【译文】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也很空虚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清静可以克服扰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做到清静无为才可以统率天下。
【解析】这一章讲真正的“大”就是合于道,就是自然。因为自然,大反而好像很平常、有所缺陷似的。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成”即伟大而又完美的成就,这里指道所成就、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缺”指的是缺陷,不完美。“弊意为衰败、衰竭,引申为短暂的变化的。从内容和行文结构上来看本章可以说是第四十一章的延续老子认为,“大成”、“大盈”的人'若缺”或者“若冲”。
什么是“大成若缺”呢?指的就是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既然获得了极大成就,为什么还要表现得有所欠缺呢?这是因为,只有让自己保持欠缺,才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使发挥出来的作用永不衰退。由此可知,大成若缺的道理与老子上一章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这里的“有所欠缺”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为什么做事情要留有余地呢?这是因为留有余地不但可以进退自如,还能保持自己开创的事业不衰退,并使其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的“盈”是充盈、丰满的意思;“冲”则是冲动、冲击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溃决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充盈的好像溃决,但它的作用永不穷尽。这一句和上一句说的是同一个道理,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反复强调物极必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要适可而止,不要永无止境地追求圆满无缺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下去,便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不至于走向极端。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屈”意为弯曲、邪僻。“大巧”指的是最灵巧的人。在前面的章节里,老子也曾表达过自己关于灵巧与机巧的看法。在老子看来,机巧是邪恶的它把人类从朴素引向了奢华。机巧是邪恶的,那么拙劣就是好的吗?这确实让人难以理解,机巧表现出笨拙的样子,这难道就不是机巧了吗?那它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想参悟这个道理,就一定要联系老子“无为”的观点。老子认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如果把无为比作果皮,那么无不为就是果实的内核。老子在前面的章节论述水的本质,目的就在于劝导人们要像柔水一样与世无争。这个“与世无争”,并不是任人宰割的意思,而是指没人能与之相争。伎巧亦是如此:伎巧表现出拙劣的样子其实它的本质并没有变,只不过是披了一件外衣,这是保护自己的需要。
“大辩若讷”的意思与“大巧若拙”相同,说的是生存的技巧和策略,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掩藏自己高明的面目,不是表现出强硬和锋芒毕露的样子,而是装出一副软弱、低能、愚笨、木讷的样子,并把这个假象展现给人看。这是一种十分睿智的处世策略。老子向来反对张扬。在他看来,如果强壮者、富足者、当权者刻意炫耀自己的权位和财富,那么他的财富和权位将会受到损害,而他也会陷人岌岌可危的境地。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前一个“静”指的是冷静,后一个“静”意为清静无为即和谐一致、协调统一的状态。我们常说“心静自然凉”。这里的“静”是安静的意思,“凉”则是心安静下来之后感受到的一种清凉之意。当一个人心烦意乱时,会常常产生烦闷和燥热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心不静的结果。人有了私欲便有了争夺,有了争夺便会有失败的可能,失败了就会感到痛苦。痛苦是没有尽头的,而人生是短暂的,与其在苦海中漂泊一生,何不自然平静地享受生活呢?
从政之道大直若屈--宋襄公死守仁义成笑柄
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所欠缺,但是发挥出的作用不会衰败。春秋时期,宋国将与楚国交战,大司马公孙固主张趁楚国尚未作好准备的时候,主动进攻楚军,但宋襄公却认为这不是“君子”所为,结果为楚军所败。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初冬,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泓水之战”。
周襄王九年(前643)、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齐国因君位的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次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人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的现实,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
周襄王十三年(前639)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盟于齐地,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之下齐、楚两国的君主同意在这一年的秋天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等国的君主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没有赶到。为了取得与会诸侯的支持与信任,宋襄公不顾公子子鱼的反对,轻车简从赴会,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而被俘。楚成王挟持宋襄公进攻宋国的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军坚守城池,楚军攻了几个月也没能攻下来。不久,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于同年冬释放宋襄公回国。
宋襄公遭受奇耻大辱,心里自然非常不甘心。他一回到宋国,就开始操练军队,试图与楚国较高低。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不顾公子子鱼和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联合卫国、许国、膝国三国进攻楚国的附庸郑国。楚成王为援救郑国,遂率军攻宋。宋襄公由郑撤回迎战,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战斗开始的时候,楚军呐喊着要强渡泓水,向宋军冲杀过来。公孙固看到楚军一半渡过河来,一半还在水中,就劝宋襄公下令进攻,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于是说道:“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当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但尚未摆好阵势的时候,子鱼又请求攻击。宋襄公说:“不行。”宋军仍然按兵不动。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宋军杀来。宋军被楚军的威风和气势吓坏了,还没等交锋,一个个都掉头逃跑。楚军乘势掩杀,宋军丢盔弃甲,一溃千里,宋襄公在这场战役中也被射中了大腿。
这场战役结束后,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古人作战,不在隘口处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经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长叹了一声,说道:“我们宋国兵微将寡,本来就不是楚国的对手,不应该跟楚国交战。可是大王您却非要与楚国交战,这是您的过错啊!
听到这里,宋襄公满脸涨得通红,他马上转移话题说:“尽管我们打败了,但是我却赢得了仁义之名。”
子鱼知道这是宋襄公的狡辩之词,于是毫不留情地说道:“主公并不会打仗。强大的敌人,因为地形的狭窄而摆不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这时候对其加以拦截然后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
看到襄公不言语,子鱼继续说子德经口
道:“即使做了这些,还犹恐不能取胜呢。况且今天这些强悍的楚兵,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碰到老人,捉住了就把他抓回来,何况只是头发花白的人!对士兵讲明耻得、教导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了伤但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攻击使其命?如果是因为怜悯那些受伤的人而不想再次加以伤害。那还不如开始就不要击伤他。同情年长的敌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用兵讲求抓住有利的条件和时机,那么即使是在险阻隘口打击敌人,也是应该的:锣鼓响亮是为了振作士气。那么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宋襄公的优柔寡断、迂腐与脱离实际可谓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他的“仁义”从战争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为了争夺霸权而兴兵讨伐郑国,能算是“仁义之举”吗?泓水之战开始时,又一味以所谓的仁义为名,不断错失时机,战败也就成为必然了。
子鱼对宋襄公的一番话,直指宋襄公的虚荣心理。也说明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道理。楚军阵型尚未布好,宋军如果趁机去攻打它,这看似不够仁义,看起来不够完美,但确是战胜敌人的绝佳机会。等楚军准备就绪后,宋军再去攻打它,这看似仁义,却导致己方的失败。
处世之道大辩若讷--鲁仲连巧谏辛垣衍
这一章反映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也就是透过表象和把握实质,告诫人们应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有些事物的表象与它的本质是截然相反的,“大成若缺”,“大盈若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那些本质上很完美的东西。常常会给人以欠缺的感觉。最雄辩、口才最好的人,却常常给人以口讷的感觉。
鲁仲连原本是游士,他听说魏国派辛垣衍来赵国,劝赵王支持秦国称帝,于是要求见辛垣行。但是,两人见面后,鲁仲连并不急于驳斥对方,而是先让对方提问,这看似不善于辩论,其实正体现了“大成若缺”的道理。
战国后期,赵孝成王在位时,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秦国乘胜进攻,围困赵国都城邯郸一年之久。为解救赵国之围,魏安鳌王派将军晋鄙救援赵国。但是晋鄙畏惧秦军。所以魏军驻扎在荡阴,不敢发起进攻
魏安鳌王又派将军辛垣衍,由小路秘密潜入邯郸,会见平原君,并通过平原君向赵王转达建议,说道:“秦国之所以急着围攻赵国,是因为以前秦王和齐王争相称帝,后来秦昭王撤销帝号、是由于齐国撤销帝号的缘故。如今齐国日渐衰弱,只有秦国能称雄于天下。秦国此次出兵不一定是贪图邯郸之地,其真正目的是想要称帝。如果赵国真能派出使者表示拥戴秦昭王为帝,秦国肯定会很高兴,这样就会撤兵而去。”
平原君深深知道,拥护秦王为帝,就意味着投降。他觉得这件事关系重大,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侍从向他报告说,有个叫鲁仲连的客人想求见他。鲁仲连是齐国人,此时在赵国游历,正赶上秦军围困赵国,鲁仲连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拥戴秦王称帝,所以前来求见平原君。平原君听说有客人来见,忙吩咐召见。。
鲁仲连见到平原君,直截了当地问道:“在下听说,魏王想让赵王尊奉秦王为帝,不知平原君打算怎么办呢?”
平原君回答说:“我赵胜怎么还敢谈论这件事情?百万大军挫败在外,如今秦军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而不撤兵。魏王派客籍将军辛垣衍来令赵国拥戴秦王称帝,现在这个人就在邯郸,我怎么还敢谈论这件事情?"
鲁仲连说:“以前我一直以为您是天下的贤明公子,今天才知道并不是这样。那魏国的客人辛垣衍在哪里?我请求替您责备他。”
平原君说:“那我就把他叫来见先生吧。”
平原君于是说服辛垣衍去见鲁仲连。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没有立即说话。辛垣衍忍不住了,向他问道:“我看居住在这个被围之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可是先生不像是有求于人您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呢?”
鲁仲连回答说:"我听说周朝的隐士鲍焦德行很高他因为不愿屈从浊世而自杀。
一般世人却不了解鲍焦的死因,认为他是为了一己私利,由于心胸狭窄而死的。现在的人只知道为个人利益打算,而不去伸张正义,也不敢反抗那不合理的事情。那秦国,是一个抛弃礼义、崇尚战功的国家,它以权术驾驭其群臣、役使它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帝,甚至要统治整个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宁可到东海跳海自杀,也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是想要帮助赵国反抗暴秦啊。
辛垣衍问:“先生将如何帮助赵国呢?"
鲁仲连说:“我想要让魏国和燕国帮助赵国,而齐国、楚国本来就在帮助赵国。”
辛垣衍说:"至于燕国,我认为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派来的,先生怎么能使魏国帮助赵国呢?"
鲁仲连坚定地回答说:“那是因为魏国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的害处;如果让魏国看清秦国称帝的害处,那么它一定会帮助赵国的!’
辛垣衍又问道:“秦国称帝有什么害处呢?"
鲁仲连讲述了齐威王与周天子的历史故事,指出天子作威作福的历史教训,然后以邹、鲁两个小国的臣民拒绝称帝的齐王人境的事例,来激励魏国抗秦的决心,接着又说:“如果让秦国称帝那么秦国就会马上更换各诸侯国的大臣。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不像样的人,把职务授予他们认为贤能的人:他们将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务授予他们喜欢的人。他们还会把他们的女儿和谗佞的女子都充入诸侯的后宫,这样的女子进入魏王的王宫,魏王还能平安地过日子吗?而将军您又怎么能保持住原先受宠的地位呢?’
辛垣衍听了鲁仲连的这一番话,不禁冒出一身冷汗,于是他站起身来,向鲁仲连拜了两拜,道歉地说道:“起初我还以为先生是个平庸之辈,如今我才知道先生确实是天下的高士呀!我请求离开这里,不敢再提及尊秦为帝的事了。
秦国的将领听说这件事后,将军队撤退了五十里。恰巧这时魏国的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军队前来援救赵国,进攻秦军。秦军就撤回去了。
秦军撤走之后,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酒宴款待他。当酒正喝到兴头上时,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向鲁仲连表示感谢。鲁仲连笑着说:“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为人排忧解难消除纷乱而不收取任何报酬。如果要收取报酬,那就和商人没有什么区别了,鲁仲连不忍做这样的事。”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终生没有再来见他。
中国智慧奇书进可治世兴邦 退可顿悟人生!
#后续陆续更新!聆听成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