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对古诗词的评价(从写作角度解读蒋勋池上日记)
文|墨华不冷
(本文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蒋勋在池上
我们读一些文学作品时,为何觉得它们文采黯淡、嚼之如蜡呢?当代文学批评家谢有顺这段话,提供了一个答案:
今天的作家,普遍耽于幻想,热衷虚构,他们已经习惯了用头脑和阅读经验写作,也只记得自己有头脑,没想到自己有心肠,有眼睛、鼻子、耳朵、舌头。作家的感官一旦向外面的世界关闭,写作成为脱离生活实践的观念写作,他笔下的世界就一定是静默的,单调的。——《散文的常道》
谢有顺认为,感官的解放,是把文学从苍白境地里拯救出来的重要途径。从中窥见,提升写作文采的奥秘,亦在于这两个字——“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
最近读蒋勋的散文集《池上日记》。蒋勋是画家、作家与美学布道者。他驳杂的身份,令他笔下的世界,有着画家对色彩、光影与线条的敏锐,同时也腾挪着生动丰盈的五官感受。我之前读过他所著的台湾版《美的觉醒》,这书是他关于五官认识的美学专著,而其他散文书籍,皆浸润着对感官写作的语言自觉,《池上日记》亦是如此。《池上日记》主要讲他在台东的池上,受邀担任驻村艺术家一年多里的见闻,勾画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塑造了一个瓦尔登湖般能安妥灵魂的地方。《池上日记》里,颜色中有情绪,声音中有重量,味道中有质感,形成了绚烂活泼的感官王国。而作者,便是这感官王国里,如散文一样闲庭漫步的风,骨子里贯彻着散文这种文体的随意散漫、由心而生的精神。
一、感官与世界接通,进入耳朵式鼻子式写作《池上日记》因接通了蒋勋活跃的感官,而生机盎然,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变化美。他描写的色彩、白云、稻香,溪流声音、晨昏的光等,都是千变万幻的,而不是凝固不变的。比如这段描写色彩与光的文字很精妙:“阳光还没有露脸,色彩也都躲在暗影里。色彩在等待,只要海岸山脉上一线曙光亮起来,色彩便被召唤醒来,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喧哗缤纷,热闹如簇拥着的新妆女子,要一起走出来见客人了”。二是差别性。比如“在池上住了一段时间,大概也就会熟悉纵谷不同季节稻田的气息。稻花开时的愉悦的香,和稻穗抽长时安静的香,以及谷粒饱满时像闷饭般幸福满足的米香,都不太一样”。三是细致感。比如他写道“田土里潺潺水声,水光映着天上云影徘徊,那时没有几个人会发现土里还有一点辗碎的油菜花瓣”,他发现“饱熟的稻谷泛出一种琥珀色的红光”。
正因作者在一个地方真实实践,展开细微的感官捕捉,且进入一种谢有顺在《散文的常道》中所说的“耳朵式鼻子式”写作状态,才产生丰满的细节,才充分挖掘到土地所蕴藏的结实的美,才对乡土具有并非凌虚蹈空的认识。这样的池上,不是雾中观花、模糊不清的,而是具有了肌理清晰、质感凹凸的物质外壳,是一个活色生香、声音丰富的真实世界,才真正唤醒读者对尘嚣之外、山水田园的向往。我读此书时,便觉得,有万顷稻香从纸上扑鼻而来,还有像淡淡紫雾般的“隔夜苦楝的花香”,在字里行间飘荡。我最想看到的是,慵懒闲适、拉得很长、贴到山脚、若有事若无事的云。而读者产生想象与热望,离不开作者充分调动感官,对景物进行工笔画式刻画。
只有活跃的心,才写出活跃的世界;只有耐心地叙事,才有从容的话语风度。一个作品里,若无丰富的感官描写,要不,作者在这点上还没入道,要不,贫血的文字指向的是贫瘠的精神世界。
池上艺术季(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二、感官与心灵携手,呈现一个经过精神反刍的世界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王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说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文学,自古以来推崇天人合一,看重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归根结底,文学,是人的文学、是心的文学,是灵魂的事业。在中国文学史上,由特殊时代语境产生的辞赋与骈文,许多都华而不实、内核空洞,偏离了文学的本质。
解放感官,是灵魂叙事的物质基础,但好的文学作品,不止于极耳目之娱,还要对接一个更宏大的人心世界,有着人性的探索与精神的追问。所以,鲁迅的百草园、沈从文的边城、徐志摩的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林语堂的有不为斋、梁实秋的雅舍……这些地方,都不纯粹是地理学意义上的,还有精神层面上的。
而蒋勋的池上,其实是他用心灵观照过的池上,潜行着他的写作欲望:写出池上的内在精神与自己的生命态度。他将精神的触觉,探向一草一木、一云一田、一溪一虫、一人一事中,让这一切,成为心灵的容器、领悟的道场,成为他与世界、与自己进行精神交流的凭据。就连家家户户的藏宝,比如十四年的橄榄、十八年的菜脯,都承载着如金的岁月、珍重的时间。
“池上新收的稻米,浸泡一夜,开大火煮沸,立刻关火焖,清晨就有一屋子米粥的香气。那碗粥,带着季节所有的芬芳,日光、雨露、土地、云和风,都在粥里,那碗粥,让生活美好而又富足。”这段话里,作者挖掘了一碗米粥的内在力量,注入了作者对时间、对土地、对人间烟火的心灵看法。而“那碗粥,让生活美好而又富足”的情感升华,依托实物,诉诸内心,让人觉得如喝了一杯清茶,舒适自然,无突兀感。
“彷佛溪涧里每一条水流都在寻找卑南溪的入口,两条溪涧的水声不同,碰到不同的礁石,有不同的声音,碰到岩壁转弯的时候,也有声音。我仔细聆听,声音里有寻找,有盼望,有眷恋,有舍得,也有舍不得,有那么多点点滴滴的心事。”这段话里,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将“舍得,舍不得”的佛意揉进去,其实表达的是人心风貌。蒋勋描绘一种景物,经常同时融进有心灵温度、经过精神反刍的感受或思想,这是他的语言特色之一。
“我仿佛第七节车厢里那个不时会惊慌的孩子,智障无明,在这尊像前不断问:你带我去哪里?”这是此书《南齐佛像》章节中的一段话。叩问人类的精神归宿,是无数带着生命痛感写作的作家的终级目标。文学的魅力,也许在于这种开放性的暧昧,就算努力探索,仍无结论性答案,这符合人需一生时间去修行顿悟的生命本相。
由上述举例可见,一个作品,若没有精神的含量与灵魂的视力,就会沦为纸上的文字表演;若泛滥情感,大段大段抒情,不注意节制,弱化细节、感官与在场感,就会变成假大空的抽象写作。
三、物质视野与灵魂视野联盟,以成熟的精神支撑作品格局针对目前文坛感官钝化的现象,谢有顺指出:
当代文学要发展,我以为要着力解决以上这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恢复一种感受力,接通一个更广大的物质视野;二是如何从一己之私里走出来,面对一个更宽阔的灵魂视野。——《散文的常道》
在《池上日记》里,蒋勋对池上的人与物,带着一颗长期受佛经熏陶的佛心去亲近,带着平等的生命意识与关怀去对话。他会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就像池上的云,可以低到贴近稻秧,留下晶莹的露珠。然后,他会听到万物内部的声音,读到生命的故事,看到时间与永恒。这一切,得益于他的阅历、学识与视野。“在喧闹、吵嚷、充斥咒骂攻击的声音的时候,也许可以静静凝视一朵花慢慢绽放的力量。慈悲的力量,温和的力量,包容的力量,美的力量。”书中这段话,透露了他的思想与追求。我曾在网上看过他的书法作品,他的字颇有弘一法师书法的神韵,无人间烟火,无浮华矫饰,冲淡禅意。另外之前我听过他讲《红楼梦》,这也许是最没有火气的《红楼梦》解读,没有非黑即白的武断性判断。他对《红楼梦》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反面人物,都有一种人性化的理解与公正的眼光,没有咄咄逼人与斤斤计较的气势。这便是一个作家宽广的眼界与胸襟,只有这样,才让读者觉得人间值得,而这也是文学的本质功能。
一个人精神越成熟,思想越睿智,格局越开阔,那么其作品,才给读者智慧的启发与心灵的愉悦。反之,一个人气量狭小,旨趣低俗,则作品也会成为其人格思想的镜像,我们甚至会在其作品中,读出酸溜溜的妒忌或自卑心态。这的确正如梁实秋在《论散文》里所说的——“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
蒋勋用手机拍下的池上
四、善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创意与诗意与感官写作联系最密切的修辞手法,莫过于“通感”。骆小所著写的《现代修辞学》如此定义:
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感觉到的移到另一感官上,从而启发读者联想,深化意境,体味韵味的修辞方式叫通感,又称移觉。
一言蔽之,通感,就是各感官在感觉上的互通。《池上日记》中,多处运用了此修辞手法。比如,“那声音如此清晰,像远远的一点星辰的光,在暗夜的海洋引领迷航的船舟”,在此话中,听觉上的“声音”与视觉上的“光”互通,两者共有“在暗夜的海洋引领迷航的船舟”之特征;又如,“我听到一株苦楝树将要吐芽的声音,声音里带一点点粉紫”,这是听觉与视觉的互通,实际上,“声音里带一点点粉紫”,在客观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如此结合,便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感,是许多讲究文采的作者,经常用于散文与诗歌上的修辞手法。在我国古诗中,它亦是增加文采的“常客”。比如,宋代林逋《山园小梅》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香气本来只有浓淡,怎会有明暗呢?其实,“淡”与“暗”给人相同的心理感觉,暗香,便是不张扬的淡香。这是视觉与嗅觉的互通,在造词上充满新意。正因通感的运用与优美的画面,此诗句才流芳千古。我们在五官写作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通感手法,以创新语言、增强诗意、深化意境。
五、结语《池上日记》,也许有个别地方值得争议,比如是否应把过多池上以外的见闻,写进书里。但此书的感官与情怀写作,是熠熠生辉的。这小小的乡村,容纳了作者无限辽阔的心灵疆土,记录了作者从感官体验、到审美体会与精神体察的轨迹。这是一本用五官、四肢与心灵合作完成的作品。
最好的文采,其实就藏在你的身体里、你的感官里。走出书斋,行走大地,将感官放飞于辽阔山河、烟火日常中——这种感官训练,颇为重要,能带来写作的记忆储备与素材宝库,有着属于个人、独特精微的感受,能避免让自己的文字流于公共话语。与此同时,以感官、细节与事实,作为扎扎实实的物质依托,直抵人性、人情与人心,才成就一部好作品。
于我,即使不为写作,亦乐于当大自然与生命的观察者,看一波微澜怎么漾开,听一串鸟鸣如何窜跃,嗅一朵花是否芬芳。这正如蒋勋在池上片子里所说的“红砖墙上的香蒜藤开得这么漂亮,我好想用这种紫色、这种偏红的紫色来画画,我觉得灵感就是生活”。是的,生活就是我们写作、审美与灵感的导师。你眼前的风景,由普通到不普通,其实只隔着一个是否复活感官力、感受力的你。
池上的云千变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有顺:《散文的常道》,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2.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版权声明:维权骑士签约作者,原创文字,欢迎转发;未经授权,不可转载;禁止摘编、洗稿等。侵权必究。)
相关链接:
有一种秋色叫栖霞山,它的美不止于怒放万顷烟霞,还在于这点
作者简介:做浪漫的摄客,写文艺的文章,作古典的诗词,细诉美、精神与岁月。一枚阳光开朗的中文系文青,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你若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墨华不冷,成为本宫的人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