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再强也难免乌江自刎(项羽只要我刎的够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这首诗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有些人理解为:如今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怀念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这样的解释不能说错,但不够精准,应该是:人们之所以到今天还在怀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的缘故。李清照作为宋朝才女,对于项羽这样一个人,遍览一生最值得着墨的地方,竟是他生命的最后抉择。那么,项羽为什么宁死都不肯过江东?
如果你要分析历史大势,就应该站的足够高,以上帝视角去看;如果你想搞清楚某个人的行为逻辑,就应该站的足够近,以这个人的视角去看,你就能理解他的许多事情。所以,要想弄明白项羽最后那一抹脖子的浪漫,得先搞清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先来看他的出身。项羽出身楚国贵族,陈胜吴广起义时,“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个项燕不是别人,正是项羽的爷爷。造反的人得假人家项家的威,才敢行事,你说这是多大的势力?项羽出生在这样一个名族,天生骨子里就一股傲气,司马迁在写《项羽本纪》的时候开篇就说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是很没耐心慢慢学习的,他就是我们学生时代班级里的那些每天没看他读过书,但就是考得比你好的那种人,这样的人做事就是凭天赋和傲气。项羽的天赋是什么?让他如此拽霸天。
我们从两场战役来分析项羽的天赋。第一,成名之役“巨鹿之战”,5万VS40万,胜。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关键对手还都是牛逼闪闪的人物,章邯和王离。章邯是秦国最后的名将,而王离,说起来和项羽还有一点渊源,王离的爷爷叫王翦,乃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带兵灭掉楚国,并弄死了当时楚国的大将项燕,也就是项羽的爷爷。所以,这俩孙子一见面分外眼红,王离当时带领的是秦朝最后精锐——长城守卫军,加上章邯带领的军队一共40万人,项羽带着5万人,八千江东子弟,但他一点也不怂,甚至还有点虎,他把渡河的船凿沉,吃饭用的锅砸破,在部下一脸懵逼的时候,直接发起信号“集合,中路一波!”,这就是成语里的破釜沉舟。他不是没有给自己留退路,而是他根本就不需要退路,事实证明,他的确不需要,巨鹿之战,九战九胜,诸侯面见项羽无不“膝行而前”,这一年,他才25岁。
再说后来的彭城之战,3万VS56万。当时项羽带着军队打齐国打的正嗨,不成想刘邦这个老东西(刘邦比项羽大24岁)带着一群小兵偷家,把项羽的大本营给端了。项羽得知后吩咐部下继续打齐国,自己带了三万人风风火火的赶回去,并且用了半天把刘邦打跑了,但是鉴于偷家这种可耻的行径,项羽并没有打算善罢甘休,一路从彭城追到灵璧,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到安徽,追到刘邦老婆、父亲都不要了,一路连滚带爬到河南。
二所以说,项羽最大的天赋就是打架,他不是不懂战略、阴谋,只是相比这些,头铁才是他的最终信仰。在政治上,他也不稀罕搞那些个算计,他谁也不怕,你要是不服那咱俩就打一架!所以,不管他的首席顾问范增如何劝说诛杀刘邦,项羽还是在鸿门宴上放走了他。为什么呢?首先就是先入关的刘邦主动认怂,加上这个时候刘邦已经50多岁了,眼瞅着也活不了几年,本霸霸今天以盟主身份分封天下,他还不得感激死我。说白了,项羽根本没想过刘邦会有这么大能量,能威胁自己,但其实仔细想想,从他们入关的所作所为就能知一二,刘邦入关后做的事是约法三章,安抚百姓以及收纳典籍资料,而项羽是坑杀降卒,焚烧宫室,比如说奢华的阿房宫。刘邦所做的一切,所经历的失败,都在为将来的某个时机做准备,而项羽属于活在当下的那类人,他以为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应对世事难料。
鸿门宴若干年后,项羽屡战屡胜,却越来越弱;刘邦屡战屡败,却越来越强。十年前,他是才气过人的项羽,对面是一帮乡巴佬。五年前,他是才气过人的项羽,对面是一帮创业党。现在,他还是才气过人的项羽,对面是一帮专业团队。连灌婴这等织席贩履之徒都成长为职业骑兵师长。用人,输给了刘邦;用谋,输给了张良;用兵,输给了韩信;用武,又被灌婴追到绝路。你一个高考状元再厉害,人家六个单科状元联合起来你还是得输。
评价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生命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垓下之战,根据《项羽本纪》中所说,当时项羽虽然被打的落花流水,但还是有条件渡到江东的,然而他选择了自刎。我觉得他根本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即便是回到江东,可能也是重蹈覆辙。他死之前最在乎的还是他作为霸王的骄傲,通过霸王别姬、东城二十八骑反击,自刎来反复麻痹自己,同时告诉别人,没有人能打败我,是天要亡我!如果他不死,那他就是失败了。“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才是项羽的人生哲学,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面对江东父老?不存在的,还不如临死装一逼,化作千古浪漫。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