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几个地方呆过(这些地方因你而名扬天下)
文/ 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馆员 赵炜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岳阳之楼,晴川之阁,不有范、崔之品题,则巍观杰构,沉沦于湖滨江渚矣。是地也,不逢太守,则锦谷琼花,不现其佳境矣。”
这是晚清重臣张之洞,11岁时,出现在其作品《半山亭记》里的句子,为颂扬其父张锳为官政绩,极尽夸耀之能事,叙写光宗耀祖的决心,抒发凌云壮志的情怀。
山川风物名胜,因了名人大家的题咏流连,而广为传播,声誉日隆。
2022年1月8日,是苏轼(1037.1.8—1101年8.24)诞辰985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自题金山画像》) 苏东坡把三个贬谪地,当成自己的功业,心情复杂,带着自嘲。(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州,惠州,儋州。
他在这些地方留下的诗词,故事,千年以来,人们津津乐道,很多诗词成了永恒经典,流传至今。同时,更是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知名度。
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12月28日到元丰七年(1084年)的4月上旬,在黄州谪居的这4年零2个月,是其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也是他蜇伏、沉淀、自醒,在苦难中超拔,实现人生与文学大突围的巅峰时期。
“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元代王恽《秋涧集》)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也因为有了一个“东坡居士”而名垂青史。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廊庙之器、“宰相之材”,沦为戴罪之身,“不得签书公事”,起居行踪,受到限制监视。微薄的俸禄要供给一家20多口人的生活,捉襟见肘。
初到黄州的苏轼是惶恐的、低落的、困顿的,正如他在《寒食雨二首》所描写的一样:“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穷愁失意,困顿缠身。
在好友帮助下,乐天务实的苏轼,开始混迹乡野,躬耕于黄州东坡的一块荒地上。他虚心向农人请教,很快转身,从一个饱读诗书、名动京城的才子,变成了朴实勤劳、勤耕易耨的农夫,他乐在其中,自号“东坡居士”。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未及一月,麦苗青青,苏轼喜悦之余不忘对农人的感激:“得饱不敢忘”。
生活的困顿,愤懑失意,需要超脱排遣。这次贬谪,对苏轼的打击巨大,他需要排解,需要突围。在耕作之余,他开始在佛、道中寻找慰籍和突破。
在黄州的4年多里,苏轼隔三差五地去安国寺焚香诵经、静坐禅悟,了悟人生的无我、无常、无住;好读《庄子》,受道家“道法自然”、“逍遥无为”的影响,感悟到了“人生如寄”、“人生如梦”……
他的人生观大为改变,内心变得强大自适、旷达自足,终于从政治打击的绝望与惶恐中解脱了出来:“回首向来萧瑟处”,“莫听穿林打叶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起落得失、荣辱毁誉,随风而逝。
黄州山水、赤壁涛声、承天寺夜色……,创作热情井喷,读书阅文,笔耕不辍。在黄州的苏轼,才气纵横,诗词书画,渐臻妙境。
苏轼一生诗词3460首,其中有三分之一写于黄州,《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开创了一派“豪放”词风。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堪称是苏轼人生最孤独的一首词。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和文人画的杰出代表《潇湘竹石图》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的这句感叹,不知让多少代惠州人引以为豪。东坡,成为惠州的一张闪亮的历史文化名片。
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在这里办学堂,兴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洪迈《容斋随笔》)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苏轼到来之前,海南这个蛮荒之地,无人进士及第。
“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谪居三年后,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成为海南中举第一人。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
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印记,深情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儋州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在苏东坡当年营造的良好文化氛围熏陶下,此处百姓爱好吟诗作对,儋州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
儋州有“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之称。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顺境逆境,泰然处之,赤子之心,昭然可见。于民有利,不计得失,仗义执言。狂风暴雨,穿林打叶;我自淡然,吟啸徐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位腹有诗书的文学家,更是个心怀天下,以民为本,具有浓郁家国情怀的理想主义者,真正的精神贵族。
作者简介:
赵炜,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人,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馆员。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文章千余篇,录制央视、省级卫视文化类节目150期。
南京电视台《南京往事》特邀主讲人,讲述了李白、王安石、林则徐、左宗棠等人修齐治平、与南京的故事,积极向公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与南师大郦波、南航大徐川一起,被评为“江苏高校七大网红老师”,被媒体誉为“幽默风趣的文史学者”、“电视明星”、“诗词达人”、“最有才的图书管理员”、“行走的图书馆”、“移动书库”、“段子手”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