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蓝的哲学(读书笔记2你知道什么叫)

伽蓝的哲学(读书笔记2你知道什么叫)(1)

除了小说诗歌外,我喜欢读一些杂书。杂书之“杂”,给你以意外的收获。比如这本《洛阳伽蓝记》。

这本书与《水经注》一道被誉为中国北朝散文著作的双璧。《水经注》记录了水道,这本书记录了北魏时期洛阳的寺庙。

  • 北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信佛以建功德求福祉为主要特征,曾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在云冈大量修建庙宇,著名云冈石窟响誉中外。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洛阳伽蓝记》正是记录北魏迁都洛阳后所建寺庙之盛况。

伽蓝的哲学(读书笔记2你知道什么叫)(2)

  • 我写这篇笔记的目的,当然不是为大家介绍北魏时期洛阳各寺庙之盛况,我只就我读此书的一点收获谈谈读“杂书”的偏得——用典。古人的文章善用典。典,就是古代著名的故事。古书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一一流览,从“杂书”中了解典故,不正是偏得吗?在作者杨衒之的原序文中,读到了一个词:“麦秀之感”。注云:麦秀,《史记•宋微子世家》“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歌以咏之: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狡童者,纣也。箕子,商纣王之兄弟也,后带部分商民逃亡到朝鲜半岛建箕子朝鲜。他去朝周,路过商都的废墟,见废墟之上长满了禾黍,遂无限感慨。后人把麦秀作为感慨家国破亡触景生情的典实,称“麦秀之感”。作者杨衒之写作《洛阳伽蓝记》时,北魏已亡。曾经做过北魏抚军府司马的他,在洛阳一片废墟时路过洛阳,不但颇有“麦秀之感”,还毅然决定写这本《洛阳伽蓝记》,我们才得以重温北魏佛教寺院盛况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

伽蓝的哲学(读书笔记2你知道什么叫)(3)

同样拥有典故的词汇还有“黍离之悲”,也是作为亡国之痛的典实,但此典实却是周大夫行役,闵周室也。一商一周,历史总有着惊人相似的一幕,实乃同命相怜是也……

  • 这是一本难看的书,北魏时期的文人喜骈体,不像后来经过唐宋八大家新古文运动改革后,骈散结合,尤其是到了苏东坡后,新古文已蔚然成风,行文已不再诘屈聱牙,读来也非常轻松……好在原文好译文注释也棒,慢慢读之,虽难看,亦为乐事也。

伽蓝的哲学(读书笔记2你知道什么叫)(4)

  • 好,那么什么叫“伽蓝”呢?估计不少读者已经猜到了。伽蓝,梵文,“僧伽蓝摩”音译的略称,佛教寺院的意思。哈哈,卖了个关子,我也是跟那些所谓的“青云计划”作者们学的毛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