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话剧人物(戏剧齐鲁话剧我是海鸥)

即墨话剧人物(戏剧齐鲁话剧我是海鸥)(1)

“我是一只海鸥……不,我说错了……是一个演员。不,是一只海鸥!”

这是生活还是戏剧?是戏里还是戏外?

8月23日晚7:30,山东省话剧院小剧场,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剧作家童道明先生的《我是海鸥》,作为“童道明人文戏剧演出季”的开场戏,在一种看似轻松平常的排练气氛中在观众面前亮相了。排练什么?契诃夫的名剧《海鸥》!对,《我是海鸥》写的就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排练《海鸥》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即墨话剧人物(戏剧齐鲁话剧我是海鸥)(2)

双重致敬之作

契诃夫的《海鸥》揭示的是人类命运的荒谬。他将此剧定名喜剧,其实更像是悲剧。且看剧中发生了什么故事:一群人物聚集在湖边的一座庄园里,争辩着如何摆脱各自生活的窠臼,大家都向往着“另一种生活”;其中两个关键人物特里波列夫和妮娜这对青年恋人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尤为强烈,但他们对“另一种生活”的理解却大相径庭。特里波列夫做的是“作家梦”,他渴望创作出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并让人们接受。他深爱着妮娜,希望两人一起并肩合作,实现自己的梦想。妮娜也爱特里波列夫,但对他的梦想不以为然,因为她不理解也不看好他的戏剧,她渴望做一个真正的演员,像海鸥一样飞翔。她认定著名作家特里果林能帮助她实现这一梦想,为此,她跑去莫斯科当了一名演员,并投入特里果林的怀抱,成了他的情人。受此打击后,特里波列夫自杀但未遂。两年后两人重逢,特里波列夫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但仍不知道为什么写,为谁写,依然在一些梦幻和形象的混沌世界挣扎,找不到自己的使命;而饱受屈辱和磨难的妮娜在被特里果林厌弃后,反倒成了一名自愿背负自己人生的十字架,以演戏为快乐的真正的演员。特里波列夫希望破镜重圆,妮娜却离他而去。绝望之下特里波列夫再度开枪自杀,这一次他成功了。

再看《我是海鸥》。此剧写于1996年,恰好是契诃夫《海鸥》问世一百周年。童道明创作此剧天然地含有向契诃夫致敬的意思。为此,他甚至让契诃夫作为剧中人三次出现在女主人公的梦中。有意思的是此次赵三强导演将《我是海鸥》搬上舞台,作了一个大胆而富创意的改编,他拿掉了剧中契诃夫的戏,加上了剧作者童道明逝世的消息。尽管童先生没有直接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当童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全体演员以默哀之态起立缄默,加上剧中导演离开排练场赶去北京吊唁老师的情节,足以让观众对童先生产生缅怀之情。

对此,导演赵三强告诉记者“这次排演的《我是海鸥》,即是向童先生致敬的作品。”

这就使得此次《我是海鸥》在山东省话剧院“童道明人文戏剧季”的首演,具备了双重致敬的意义,既是向契诃夫致敬,又是向一生以契诃夫为导师的童道明先生致敬!真可谓大师远去,目送者众矣!

即墨话剧人物(戏剧齐鲁话剧我是海鸥)(3)

即墨话剧人物(戏剧齐鲁话剧我是海鸥)(4)

谁是海鸥

这句关键台词,无论是在《海鸥》还是在《我是海鸥》中都曾反复出现。

那么谁是海鸥?海鸥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无疑是我们了解《海鸥》和《我是海鸥》的敲门砖。两部剧的“种子”都是“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妮娜希望自己像海鸥一样飞翔,飞向一种“有趣的光明的充满意义的生活”,她凭着超强的毅力最终如其所愿成了一名真正的演员;而特里波列夫也想成为一只海鸥,飞向自己的作家梦,但最终成了一名不被公众认可也不被自己认可的作家。更为可叹的是,他竟然开枪自杀,以了绝望!

再看《我是海鸥》,剧情采用的是“戏外戏”双线叙事结构:一条线展现《海鸥》的排练过程,另一条线展现演员们在排练过程中生活、性格和追求上的起伏变化。现实中的林飞倾心于艺术,认为舞台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这是他向往的“另一种生活”;而其恋人雨燕也热爱艺术并渴望获得显赫的名声,但眼看年近三十,演了十年话剧仍默默无闻,她开始作出种种妥协之举,并开导林飞,“你过于浪漫了,和现实脱节”。应该怎么做呢?“应该识时务,随大溜”。

海鸥意味着自由的飞翔,但海鸥有到达“另一种生活”的海鸥,也有中途折翅或被人打死的海鸥。林飞让我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特里波列夫,雨燕让我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妮娜。当然,不同的是,《我是海鸥》中的林飞最后只是病倒了,生死未知,而雨燕在分手之际,仍想着帮助和补偿林飞。两位演员在生活和戏剧之间不断跳进跳出,他们的性格、追求、命运,与特里波列夫和妮娜的人生际遇有叠加,亦有错位。

契诃夫说得好,“再过二百年、三百年,人类科技将会何等昌明,人类财富将会何等富饶,但即便是再过一千年,人们还是会说:我们多么痛苦”。这就是物质和精神,现实和梦想之间永恒的矛盾。

是啊,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剧中人物的是非功过作任何简单的道德判断都是苍白无力的。谁心中没有“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呢?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你、我、他又何尝不是一只只想自由飞翔的“海鸥”呢?

即墨话剧人物(戏剧齐鲁话剧我是海鸥)(5)

即墨话剧人物(戏剧齐鲁话剧我是海鸥)(6)

戏里戏外

“童先生的戏挺挑观众的。”导演赵三强直言,“童先生知识渊博,文学修养深厚,作品文气、雅气,犹如阳春白雪,这对于导演、演员和观众都是很大的挑战。”

为此,我们在观剧过程中发现,在保持原剧核心精神和核心情节的情况下,导演对剧中人物及语言等作了一些“接地气”的二度创作。比如拿掉了契诃夫、许先生、黄先生等人物,而增加了“小场记”“老索林”两个人物。本来很难有机会露脸的年轻的“小场记”也获得了登台的机会,并像《海鸥》中的玛莎单恋特里波列夫一样,暗恋上了林飞;“老索林”时不时会来“搅场”,本来没他的戏份,但他又是帮助收拾道具,又是忙着开导剧中人,像智者一样说出一些富有生活哲理的话……“微信”出现了,“瑜珈”出现了,剧中导演除了做导演,还是生活中人,比如和女儿通话时她对女儿的担忧和关心显示的母性的一面,听到老师童道明逝世的消息后悲痛难抑的神情……这一切让剧中人有了更多的生活化背景,他们既是演员,又都有各自的生活,从而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生活和戏剧的距离。

“我想尽可能多一点让普通观众感知与理解有生活气、世俗气、社会气的剧情,以加强本剧的真实性与现实感。”赵三强导演的创作理念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我是海鸥》一剧,让男女主人公林飞和雨燕的扮演者,省话两位优秀青年演员夏阳和崔妍均感“收益巨大”,契诃夫和童道明的作品给了他们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表演往往是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它,就会找到一条新的适合自己的戏路”。

即墨话剧人物(戏剧齐鲁话剧我是海鸥)(7)

毋庸讳言,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有时需要和现实打成某些妥协,而打成什么样的妥协,需要掌握到什么分寸,这个问题则是一个长期摆在人们面前的课题,艺术工作者亦不例外。相信以《我是海鸥》开场,接下来的“童道明人文戏剧演出季”定会给山东剧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并引发观众对人生课题新的思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黄体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