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性还能再提升(转向手感是玄学)
[爱卡汽车 导购原创]
前不久,大学同窗喜提新车,兴奋之余与我聊起了驾驶感受。原先开着老凯美瑞的他,对特斯拉Model Y大为称赞,直呼“转向精准”。听到这里,我犹豫了几秒钟,然后故作高情商地答道:“确实很灵活”。无需否认,Model Y让人过“手”不忘,转向响应快如闪电。但想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转向精准,它还有很多功课要补。没错,这里说的正是转向手感。
问题来了:什么是转向手感?
如果只看字面意思,或许有人将其理解为方向盘握感,比如盘体粗细、包覆材质等等。事实上,转向手感是指方向盘传递给驾驶者的信息。我们知道,方向盘是转向指令的中转站,将人和车连接起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与反作用同时存在。你对方向盘施加力量,车轮转动一定角度,从而完成转弯动作。反过来,地面对轮胎的力会反过来传递至方向盘,最终被双手感知。
Model 3/Model Y响应飞快,用“手动车就动”描述毫不为过。有人偏爱那种极致敏捷的转向响应,也有人反感它的“贼”,也就是非线性的响应方式。必须承认,特斯拉用这种底盘设定,营造出极具辨识度的操控体验。但请注意,上面说的是转向响应的快慢,无关乎转向手感。
转向系统涉及轮胎、悬挂、转向机、转向管柱、方向盘等部件,力的传导经历了多个步骤,在此不详细展开。各位读者只需要记住,转向力等于轮胎传递到方向盘上的原始力与转向助力之差。通过标定转向助力,传递给双手的力矩特性可以完全不同,而这正是转向手感的玄妙之处。优秀的转向手感具体有哪些表现?翻开下一页,我们来聊深点。
精准or模糊,双手说了算!
大部分情况下,人与车的接触从停车场开始,这是一个典型的低速场景。启动,挂挡,缓缓驶出车位,驾驶者首先体会到的是低速转向手感。应该说,低速转向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款车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低速手力轻盈,车子就会让人感觉轻松惬意;如果低速手力沉重,车子就会让人感觉紧绷、运动。
一般而言,低速转向力偏轻,降低了体力消耗。在轻便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随角度增益特性,可以营造出清晰的力矩建立,让驾驶者感知到方向盘转角。如果调校够细腻,转向轻盈和建立清晰并不矛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沟通感。是的,低速工况也可以谈转向反馈。
转向手感差,调校工程师该不该背锅?调校虽然重要,但前期设计、硬件选择都会影响到转向手感。以电动助力转向机(EPS)为例,其布置形式有C-EPS(转向管柱式)、P-EPS(单小齿轮式)、DP-EPS(双小齿轮式)等多种方案。具体到某款车型,选择哪种EPS主要取决于轴荷、定位和成本。
C-EPS集成在转向管柱上,转向机离车轮较远,力的传递路径长,中间存在诸多干扰因素。传感器难以准确测定轮胎受到的原始力,导致助力值计算不够精确。最终,传递给双手的力矩就比较粗糙,没有豪华车那种细腻、顺滑的感觉。谈粗糙和细腻可能有些抽象,读者朋友们不妨将其理解为转向系统的“分辨率”。若“分辨率”不足,方向盘打起来就容易出现力矩波动,驾驶者甚至可以察觉到某种锯齿感或段落感——手力变化一段一段地,呈阶梯状。
廉价的转向机,响应能力往往有所欠缺。缓慢打方向时,大部分车能够比较“跟手”地给出助力,减轻驾驶者的输入力矩,这时转向手感并无异样。随着手速加快,有些转向机响应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提供助力,导致转向突然变沉,驾驶者甚至有种方向盘卡住的错觉。前文提到的catch-up问题,说的就是这种现象。通常而言,catch-up出现在助力需求较大的工况下,例如低速泊车、蛇形绕桩、紧急变线。
言归正传,让我们回到方向盘前。离开停车场,驶上公路,车子来到了十字路口,完成了一次标准的掉头动作。
忘记从何时开始,“自动回正”受到了用户和车企的追捧,如今大部分家用车都倾向于快速回正。请注意,回正不是越快越好,适当加入阻尼反而会凸显质感。相反,假如阻尼很弱,转向手感就显得十分单薄:往外打轻飘飘,回正又快得吓人。根据以往经验,自主车每10款里大约有7至8款属于欠阻尼的风格。这造成了驾驶者的无感,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轻松。
从液压助力到电动助力,转向手感的调校空间明显增加。特别是在低速下,轻便转向不再是天方夜谭,让驾驶不再是个体力活。当然,事情总有例外。某些电动助力车型会刻意模拟液压助力的低速手力,以讨好老派用户。既然如此,为何不沿用液压助力?因为电动助力可以实现很多驾驶辅助功能,例如车道保持、自动泊车。此外,电动助力能耗明显降低,每100km可以节省约0.5L燃油。
人车沟通,真就是轻或沉?
路口掉头完毕,终于可以加速了。随着车速逐渐提高,首先需要关注的是直线行驶时的转向手感。你没看错,走直线也需要好的转向手感。中高速巡航时,方向盘应当自动稳定在中心位置,让人心里踏实。遇到小角度输入(例如变道),方向盘中心位置应该足够清晰,驾驶者靠肌肉记忆就能找回直线。
中心区手力清晰是好事,但力矩建立不应过于陡峭。想象一下,如果小角度转向如同搬大象般沉重,你就会觉得转向很死板,双手付出很大力气,方向盘才能掰出去一点点。这容易带来车身笨重的错觉,仿佛轮子卡在了铁轨上。在转向调校中,把目标用户理解的“适度”转化为工程参数,便是调试工程师需要细品的东西。
物理老师告诉我们,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想要推动原本静止的木块,你需要额外付出一些力量。木块动起来之后,摩擦力又会减小一些,这时候你要稍稍收点力,才能维持匀速运动。有些转向摩擦感强的车,用力小了方向盘不动,呆呆地“锁死”在中心位置。继续用力,方向盘终于转动起来,但接下来,手力会突然“塌”下去。过强的摩擦感,导致驾驶者无法精准控制小角度转向——既不轻松,也不直接。
转向摩擦感从何而来?这里不仅有物理摩擦,也包括转向标定。EPS通常带有补偿策略,强化直线行驶的中心感,避免方向盘受到路面坑洼的干扰。如果标定不够完善,转向同样会产生上文提到的“焊死”感。想要打造顺滑又稳健的中心区转向手感,摩擦低、建立准是必备功课。
驾驶乐趣的源头往往不是高极限,而是转向系统带来的人车沟通。一台沟通感出色的车,让人放心大胆地试探极限,在底盘能力的边界上“走钢丝”。正因如此,热爱驾驶的人对转向手感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动力强弱、驱动形式、车身尺寸。在这个星球上,不乏转向手感出色的家用车,也不乏名不副实的“运动”座驾。开过的车越多,就越有可能感叹世界反转。
编辑点评:只要车子在移动,驾驶者就需要操作方向盘,弯道如此,直线亦如此。作为人和车的沟通媒介,转向手感时时刻刻影响着驾驶体验。优秀的转向手感,让车开起来得心应手。平庸的转向手感,让人瞬间失去驾驶欲望。假如转向手感很糟糕,甚至可以间接影响到舒适性。每个人对转向手感的偏好有所不同,但其优劣有着明确的界定标准,绝不是轻盈或沉重那么简单。别再说转向手感是玄学,细心品味,你会找到不一样的精彩。
精彩内容回顾:
人人都谈“操控性”,可它究竟是什么?
底盘舒适性,真就是“减速带评车”?
换胎如换车?读懂轮胎,从初中物理开始
乐趣:反转无处不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