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德云寺摩崖造像(探访四川绵阳碧水寺摩崖造像)

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姚茂强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涪江东岸的碧水岩边,藏着一处秘境:崖壁上除雕刻有25龛石雕像外,殿内还藏有川西北最大可移动圆雕石刻观音像。据考证,崖壁石雕像始刻于初唐,圆雕菩萨立像则可追溯到隋唐以前。11月2日,封面新闻记者探访了这处摩崖造像。

眉山德云寺摩崖造像(探访四川绵阳碧水寺摩崖造像)(1)

碧水寺崖壁开凿25龛石雕像 距今1400年历史

碧水寺创建于唐代,初名水阁院,宋大观时扩建后,改名为碧水寺。因崖壁泉水终年流淌、叮咚悦耳,故民间又称作滴水寺。

11月2日,封面新闻记者顺着绵山路,顺着下坡台阶进入碧水寺。碧水寺主体建筑飞檐翘角,上指蓝天,下连碧波。古树佳木,遮天蔽日。山光水色、园林古迹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天然艺术画廊。由于寺庙正在修建消防工程,暂时还没有对外开往。

进入观音殿,能听到石壁后面传来水滴的“滴答”声,抬头就可见凸起的岩壁上所雕刻的石雕像。“碧水寺共有25龛佛像造像,最主要的是释迦摩尼讲经。”碧水寺工作人员李洪斌说,碧水寺摩崖造像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四川属于较早期的佛教石刻造像,具有长安地区的风格,其时尚处于模仿北方艺术样式的阶段。碧水寺以佛教艺术为主要特点,石刻雕塑有释迦摩尼讲经,以及一菩萨二弟子。

眉山德云寺摩崖造像(探访四川绵阳碧水寺摩崖造像)(2)

据李洪斌介绍,大殿一层巨型悬空崖壁上刻有18龛120尊佛像造像,金刚经三十二品,为唐宝应元年(726年)所造。该石东西长10米,南北宽8米,距地2.3米。18龛佛像造像分布在崖壁的南面和西面,每龛皆为圆拱形,龛楣刻有缨珞、垂幔华盖,造像为深浮雕,或三五尊、或数十尊不等。大多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

眉山德云寺摩崖造像(探访四川绵阳碧水寺摩崖造像)(3)

而金刚经刻于西面高1.24、宽2.7米的长方形崖壁上,格内为金刚文,约4千字,楷书。字体方正秀劲有力,结构谨严,堪称书法佳品。“石壁上的金刚经是比较少见的,并且雕刻得比较精美。”

李洪斌说,碧水寺里的摩崖造像所用的是青石,虽然质地比较好,但由于开凿造像的年代久远,“大的龛内造像保存得还好,还能看到清晰的样子,而一些小龛里的造像风化比较严重,急需要进行保护。”

川西北最大可移动圆雕石刻观音 可追溯到隋唐以前

观音殿内,除摩崖石刻佛像外,大殿两侧还立有两尊明代的石刻军士雕像,右侧是一尊站立的圆雕石刻观音立像。观音赤足立于莲台之上,头戴华蔓冠,额中有慧眼,耳缀环,臂戴钏,双眼轻合,面带微笑,神态安详,超凡脱俗;袒右胸、斜披贴身袈裟、束腰,缨络从肩部下垂于脐,下着长裙;左手持净瓶,右手执杨柳枝,体态丰满,雍容慈祥。

眉山德云寺摩崖造像(探访四川绵阳碧水寺摩崖造像)(4)

“这尊观音像最早供奉在开元寺,后来出土后移置了碧水寺。”李洪斌说,这尊保存较好的圆雕石质观音立像通高3米多,也是川西北最大可移动的圆雕石刻观音像。

据《绵阳县志》记载,开元寺被毁后,这尊观音像被埋在土里。被发现时,观音像已断为两截。后来在对其修复时,重塑残缺的双手,做成持净瓶状,而过去的文献记载只称其为石佛。

眉山德云寺摩崖造像(探访四川绵阳碧水寺摩崖造像)(5)

对于这尊重圆雕石刻观音的雕刻年代,李洪斌说,在唐代以前,观音菩萨像,都是大丈夫相,现男身的。民间的观世音造像转化为女相,大概是从南北朝开始。而这尊圆雕石刻观音立像,容貌呈男生女相。初步可以认定,雕刻年代应该在隋唐以前,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