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部已确定春节档电影争夺战打响(新片放眼瞧票价太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倪自放

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完。如果以此计算,今年广义的电影春节档应该是2月1日至2月15日,狭义的春节档是2月1日至2月6日。

刚刚过去的2022电影春节档充满争议,2月1日至15日全国票房91.13亿,相比去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112.69亿的票房下降了19.13%;相对于去年正月初一至十五2.40亿的观影人次,今年农历同期观影人次仅1.84亿,相当于流失了5600万观影人次。有观点认为,高票价是今年春节档票房和观影人次双下降的原因,大年初一,全国平均票价为56.1元,同比增长12.5%。高票价为春节档抹黑了吗?这个春节档需要理性的评估。

影院为高票价背锅?

解剖一张电影票的构成

一张电影票的构成到底如何?我们有必要算一笔账。通过电影票价的构成,可以发现今年电影票价走高来自两个因素,一是片方提高了结算标准,二是影院提高了所谓的“服务费”,票价走高并非一方因素。

如果一张电影票价格是103元,观众通过电商服务平台购买影票,其中的3元归属电商服务平台,这个费用不参与制片方和影院的分账。

9部已确定春节档电影争夺战打响(新片放眼瞧票价太高)(1)

参与分账的100元里要上缴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5%(5元),上缴营业税3.3%(3.3元)。以上两项支出后,剩余91.7元才由影院(院线)、制片(发行)方瓜分。

在一般的分账比例中,根据影片强弱势按57%至62%分成,如知名导演的商业大片,院线和影院按下限分到57%(91.7×57%=52.269元)。院线明面上分成为7%,但院线为扩大市场份额和拉拢影院实际按2%至7%分成,一般为5%(91.7×5%=4.585元)。影院分47.684元。

制片发行方根据影片强弱势按38%至43%分成,如商业大片的发行方则按上限分到43%(91.7×43%=39.431元)。其中发行方一般分5%(91.7×5%=4.585元),制片方分34.846元,如果制片和发行是一个公司则全拿这部分。

票房结算标准影响每人次票价的高低。影片版权方、投资方、制片方和发行方根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需状况,按照全国各城市票价水平,将城市分为两类,A类:一线城市4个,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B类:其他城市。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春节档部分影片上映前发布的有关《发行通知》看到,大部分春节档影片占据市场主流份额的数字2D格式银幕票房结算标准为:A类40元/人.次,B类35元/人.次。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调阅相关数据发现,2021春节档《唐人街探案3》《李焕英》数字2D格式银幕A类城市结算标准为35元/人.次,B类30元/人.次。相比于2021年春节档,今年春节档结算标准提高了5元。这个结算标准算不算高?相比去年春节档当然是提高了,但早在2011年贺岁档,《金陵十三钗》在一二三线城市的结算标准分别是40元、35元、30元。

按照这个结算标准,影院票价不应该高于40元,但真实情况是,2月1日全国平均票价是56元,2月1日至6日狭义的春节档平均票价为52.8元,2月1日至15日广义的春节档平均票价为49.5元。

9部已确定春节档电影争夺战打响(新片放眼瞧票价太高)(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获悉,票价走高来自部分影院的“服务费”。比如某影院票价60元,原则上应该按60元与制片方等分账,但影院以50元与制片方分账,剩余10元以“服务费”的名义归属影院。记者获悉,以往影院“服务费”就存在,但大概每张票一两元,今年春节档,相当多的影院收取的“服务费”超过了票价的10%,这是推高票价的重要因素。影院春节档提高“服务费”,一是相当多影院目前经营困难,亟需靠春节档回收成本;二是对春节档影片盲目乐观。

早在十多年前的2011年贺岁档,《金陵十三钗》在一二三线城市的结算标准分别是40元、35元、30元,为什么现在观众对差不多的票价喊高呢?其实是六七年前开始的大规模“票补”混淆了票价的高低标准。2017年前后,电商平台大规模推出“票补”,即电商平台补贴影院差价,让观众以9.9元甚至更低价格拿到影票,电商平台以此争夺市场份额。2018年以后,“票补”相继取消,这次的所谓高票价,实际上票价回归正常。

票价作用很重要?

观影人次和票价关系不大

从2月7日开始,今年春节档部分影片相继降低与影院的结算标准。2月7日后陆续发布的《通知》中,片方将两类结算标准各下调了5元。

降低票价观影人次就能上来吗?有媒体给出了所谓的数据,“自2月12日(正月十二)起,观影人次已出现小幅反弹,并超过去年同期。2月12日至2月15日,观影人次分别为757.68万、653.28万、1234.07万、484.4万,而去年同期(以农历计)分别为558.01万、484.54万、454.74万、662.64万。”

这其实是偷换概念得出的“假数据”。

9部已确定春节档电影争夺战打响(新片放眼瞧票价太高)(3)

首先,今年的2月12日至15日,赶上的是四个特殊的日子,前三天是周六、周日、情人节档,这样的日子在电影档期里一直是高人次和高票房的。2月15日是元宵节,这样阖家团圆的日子又是工作日,对于电影市场而言一直是低票房和低人次,这一天的人次和票房,才是正常的市场表现。其次,文中提到的去年的数据,是以农历计的去年同期,也即2021年的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而去年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是周二至周五,工作日低人次和低票房也是市场正常表现。用今年周末和情人节档这样的档期,来对比去年所谓“同期”工作日的票房,其实是偷换概念,得出的也是“假数据”,假结论。

降低票价的真实反映如何,要看平常工作日票房和人次的变化曲线,而不能将情人节档及周末票房、人次与工作日对比。在这个前提下,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是2月7日(周一)至2月11日(周五)的票房和人次。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调阅猫眼专业版上述日期内的票房和人次发现,期间全国平均票价分别为46.6元、45.3元、44.7元、44.3元、43.2元,全国电影票房分别为5.1亿、3.97亿、3.21亿、2.67亿、2.53亿,观影人次1095.1万、876.8万、719.3万、602.9万、586.4万。也就是说,期间降低票价情况下,票房和观影人次一直在走低。所以,抱怨高票价降低了观影人次、认为低票价能提高观影人次的观点,只是微观市场的一家之言,春节档观影人次的降低,并不能怨高票价。

什么是春节档驱动力?

产品即影片质量永远是根本

如何全面理性地看待这个春节档?相关的数据会说话,前提是观看全面的数据。

猫眼专业版显示,2月1日至15日全国票房91.13亿,相比去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112.69亿的票房下降了19.13%;相对于去年正月初一至十五2.40亿的观影人次,今年农历同期观影人次仅1.84亿,相当于流失了5600万观影人次。单就正月初一至初六数据看,2022年春节档观影人次1.13亿,票房60.2亿,去年正月初一至初六观影人次是1.60亿,票房78.26亿。从这个数据看,这个春节档票房和观影人次相对于2021年春节档双下降。

9部已确定春节档电影争夺战打响(新片放眼瞧票价太高)(4)

但从更长周期的票房、观影人次看,这个春节档体现的数字,都是过去数年来电影市场的真实现状,并没有太好或太坏。看一组数据,2019年正月初一至初六票房和观影人次分别为58.62亿、1.31亿,2018年农历同期票房和观影人次57.38亿和1.44亿,2017年农历同期票房和观影人次33.75亿和8914万。也就是说,不考虑2020年受疫情影响春节档消失,正月初一至初六同期票房,今年是五年来第二高,票房表现尚可。观影人次是五年来倒数第二,观影人次确实在下降。

观影人次下降的2022年春节档,反映了这个春节档乃至当下电影市场的三个问题,即影片质量不强、银幕数过剩、档期依赖症。

影片质量是电影市场的根本。相对于去年春节档《唐探3》和《李焕英》的高光表现,2022电影春节档电影质量整体不强,这是观众不愿意走进影院观看的根本原因。比如《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题材相撞,一个大的档期容不下两部同题材作品;《奇迹•笨小孩》相对于导演前作《我不是药神》差距太大,细节表现浅尝辄止,并未出现“奇迹”;《四海》则消费完了韩寒的IP,口碑竟成同档期最差的。

9部已确定春节档电影争夺战打响(新片放眼瞧票价太高)(5)

影院提高票价源于经营上的困难,经营困难除了疫情影响的消费信心,也有银幕数过剩导致的影院生存压力。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调研相关业内人士获悉,类似济南这样的城市,城市影院单银幕年产出低于100万元,影院就会处于亏损状态。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市影院票房470亿,银幕数81317,单银幕票房贡献不到58万元,处于亏损状态的影院不在少数。

档期依赖症也是目前电影市场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以2021年电影市场为例,全年电影票房470亿,其中春节档6天票房超78亿,国庆档7天票房近44亿,两个档期13天的票房122亿,占全年票房的四分之一强。电影市场过度依赖特定档期,造成电影市场发展不够均衡,优质大片都挤向特定档期,强强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全年大部分时间内无片可看,不仅消耗观众的观影兴趣和习惯,也造成市场终端影院的资源浪费、亏损甚至倒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