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大战役哪个规模最大(三国三大战役兵凶战危)

著名相声艺术家苏文茂先生讲过一个相声,叫《苏批三国》。他说赵云是卖年糕的,因为姜维在戏里说赵云“老迈年高”;他说周瑜的姥姥家姓既,孔明的姥姥家姓何,因为周瑜临死时说“既生瑜,何生亮”;他还说张飞的姥姥家姓吴,因为俗话说“吴氏生飞”。

相声嘛,就是瞎扯逗你玩。不过,苏先生有一点说的是对的,“三国”里,和“三”有关的情节非常多。

第一回就是“桃园三结义”,结尾是“三分归一统”;刘关张曾经“三英战吕布”,吕布人称“三姓家奴”;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三顾茅庐;刘琦找孔明三次求计,孔明施手段三气周瑜;屯土山关羽约三事,三江口周瑜鏖兵……

“三”是个神奇的数字,中国文化对“三”一贯情有独钟。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可以生出万物,可见“三”是个决定性的临界点。

科幻名著《三体》中也说,一个球体、两个球体的世界都很简单,有规律可循。一旦达到三个球体,它们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运动轨迹就会变得无比复杂,不可预测。

国家也是这样。一个国家,很简单;两个国家,关系也不复杂,无非是战与和、敌与友;三个国家,关系就复杂了——魏蜀吴之间,吴蜀和魏之间,魏吴和蜀之间,魏蜀和吴之间,千头万绪,眼花缭乱。有人说,《三国演义》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三国之间有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三”,《三国演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三”——“三大战役”。所谓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三国”里别的不多,战役特别多,从头打到尾。“三大战役”之所以能够在诸多战役中木秀于林,是因为它们规模大,名气大,意义大。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三大战役,有一个共同且突出的特点,都是以弱胜强,兵少的打败了兵多的。

三国三大战役哪个规模最大(三国三大战役兵凶战危)(1)

图说:人称奸雄的曹操

官渡之战,按照《三国演义》里的说法,袁绍一方有大军70万,曹操是“起军七万”,10:1的比例。

小说当然是夸张的,历史上真实的官渡之战,据研究双方的实际兵力没有这么悬殊——袁绍一方大概有11万人,曹军是两万人,差不多是5:1的比例。

赤壁之战,《三国演义》里,曹操号称有83万大军;周瑜对孙权说“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刘备那里多说有两万人,加起来顶多7万兵。12:1,这个比例比官渡之战更悬殊。

历史记载,曹军有20多万,孙刘联军大约5万。4:1到5:1之间,这个比例其实跟官渡之战差不多。

夷陵之战,《三国演义》里说,刘备率倾国之兵,一共75万。孙权一方,孙桓出征时带了水陆军5万。陆逊接掌帅印时带了多少兵没说,只说“调诸路军马,水陆并进”,如果也按5万算,两次一共就是十万人。双方的军力之比就是7.5:1.

不过,真实的历史上,双方兵力远没有这么悬殊。根据各种资料计算,蜀汉军队加上征调的蛮兵,可能也就是将近6万人;孙吴这边,总参战兵力也超过5万。双方军力之比差不多是1:1,顶多是1.2:1。蜀汉算是略强吧。

这三大战役的结果就不用说了,大家都很清楚——挑起战争的一方,主动进攻的一方,军力更强大的一方,无一例外地大败亏输。

官渡之战失败,袁绍“尽弃图书车仗金帛,止引随行八百余骑而去”,从此在北方大战中落于下风,走上了不可逆的败亡之路;赤壁之战失败,曹操在华容道差点被关羽擒获,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终其一生都只能在北方晃悠;夷陵之战失败,刘备带着残兵败将逃回白帝城,愧悔交加之下,很快就卧床不起,再也没有回到成都。

三大战役,都是强势的一方,甚至是绝对强势的一方大败,这是为什么呢?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三大战役都是如此,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

当然有规律。中国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只有四个字,就是——骄兵必败。

三国三大战役哪个规模最大(三国三大战役兵凶战危)(2)

图说: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设计师

官渡之战,面对曹军,袁绍何其骄横!

田丰劝他静待天时,袁绍不听,把田丰投入了监狱,他觉得自己此战必胜;沮授劝他利用粮食充足的优势,耗死曹操,袁绍还是不听,把沮授锁禁军中,他认为自己可以速胜。

赤壁之战,面对孙刘联军,曹操何其狂横!

长江之上,曹操夜宴。战事还在胶着,他已经畅想起胜利后的美好前景,说:“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

酒酣之际,曹操遥指江南说:“周瑜鲁肃,不识天时!”又指向夏口说:“刘备、诸葛亮,汝不料蝼蚁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

三国三大战役哪个规模最大(三国三大战役兵凶战危)(3)

图说:三国枭雄刘备

夷陵之战,面对孙吴,刘备何其豪横!

诸葛瑾前往求和,表示愿送归孙夫人,缚还降将,交还荆州,永结盟好。刘备大怒:“不看丞相之面,先斩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说与孙权:洗颈就戮!”

东吴又派程秉送回范疆、张达,承诺归还荆州,送归夫人,希望孙刘结盟共灭魏国。刘备霸气回复:今先灭吴,次灭魏!

东吴拜陆逊为大都督,马良劝刘备要小心:“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刘备丝毫没放在眼里,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常言道,谦受益,满招损。一旦成为骄兵,就很难听进不同意见,就很容易一意孤行;一旦成为骄兵,就很难心平气和地客观决策,就很容易急于求成;一旦成为骄兵,就很难正视对手,就很容易动作变形……

其实,不仅仅是三国时期,古往今来,强大败给弱小的战例比比皆是:巨鹿之战、昆阳之战、淝水之战……上世纪的解放战争,国民党800万军队被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全线溃散。

战争就是这样,兵凶战危,变幻莫测。战场之上,从来没有哪一方是必胜的,即使你看起来强大无比,天下无敌。

人民群众说,天狂有风,人狂有祸。任何时候,低调都是王道。骄兵必败,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