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

历史上的大帝国第3篇: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国家制度影响中国数千年

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隋朝——承上启下的大一统朝代,科举制开启庶族寒士上升通道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1)

隋朝疆域图

隋朝(581-618)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国土面积在612年达到46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万。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中国仅有2位皇帝入围,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隋文帝。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2)

隋文帝杨坚像

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杨侗为止,国祚39年。杨坚属于北周的胡汉关陇世家,于北周宣帝继位后逐渐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静帝即位后,身为外戚的杨坚控制朝政,先后平定尉迟迥、司马消难等反杨叛军。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 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隋文帝于587年废除后梁,于589年隋灭陈之战攻灭南陈,俘虏陈后主。隔年9月,控制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归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统,隋朝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统的国家。隋文帝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远交近攻,降服突厥】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3)

突厥鼎盛时疆域图(公元582年)

突厥早在北魏时兴起于阿尔泰山南麓,于552年脱离柔然完成统一。木杆可汗灭柔然后成为漠南漠北的强国。突厥版图东自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贝加尔湖,东西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汗庭(首都)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由于突厥时常南下掠夺中原的人口和财富,北朝各国采用和亲政策或朝贡策略以安抚突厥。隋初,突厥发生贵族内乱,大可汗沙钵略可汗只好分立庵逻为第二可汗、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玷厥为达头可汗等共称四可汗以共享权力,此外还有步离可汗。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冷落突厥,进贡礼数微薄,使得突厥各部怨恨隋朝。而嫁给沙钵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因为不甘心北周被隋文帝杨坚篡位,屡次劝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周室复仇。581年,突厥沙钵略可汗联合原北齐守将、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刺史高宝宁入侵隋朝。隋文帝紧急令边防加强戒备,加筑长城,派阴寿率兵驻幽州(今北京市),虞庆则驻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太子杨勇驻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市),共同抵御突厥。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军入侵隋朝,隋将韩僧寿和李充成功抵御突厥军。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4)

一箭双雕长孙晟

隋使长孙晟(其子为唐朝名相长孙无忌,女为文德皇后长孙氏)在北周时曾送千金公主入突厥后,曾长时间留居突厥,他了解沙钵略可汗与阿波可汗、达头可汗之间不和,建议隋文帝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隋文帝采纳他的策略,派元晖出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道结交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沙钵略可汗之弟),以分化沙钵略可汗的力量。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5)

隋反击突厥之战

583年,隋文帝乘突厥内部矛盾加剧与灾荒严重之机,命杨爽、河间王杨弘、豆卢勤与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并为行军元帅,率军兵分八路反击突厥。杨爽率领李充等四将出朔州(治今山西朔县)道,与突厥沙钵略可汗相遇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杨爽听从李充建议,令李充与李彻领精骑5000,乘突厥军尚未准备时突袭。突厥军遭遇隋军突击而惨败,沙钵略可汗丢盔弃甲,士兵死亡大半。杨弘率豆卢勤等人率数万隋军出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道,与突厥军遭遇,战而胜之。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击破高宝宁,平定和龙(今辽宁朝阳)地区。5月,隋将窦荣定率9总管、步骑兵3万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与突厥阿波可汗发生高越原之战。窦荣定数次击败阿波可汗军。长孙晟乘机施离间计,争取阿波可汗归隋,以孤立沙钵略可汗。8月,隋朝派遣高颎出宁州道,虞庆出原州道,两路出击突厥。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6)

突厥分裂

沙钵略可汗得知阿波可汗归隋,率军袭破其居地。阿波可汗逃归达头可汗后率军回击沙钵略可汗。贪汗可汗因与阿波可汗友善,被沙钵略可汗废黜,也逃归达头可汗。至此,突厥内部矛盾不断加深,沙钵略可汗与阿波可汗相互攻伐不已,最后阿波可汗领有大漠西部与龟兹、铁勒、伊吾等西域地,建国西突厥汗国,以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为可汗。而原突厥汗国改称东突厥汗国,依旧以沙钵略可汗为可汗。583年突厥苏尼部万余人归隋,达头可汗降隋。584年春,沙钵略可汗在受到西突厥与隋朝的压力下,向隋朝请求援助援军下击败阿波可汗,并且向隋求和称藩,表明“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高颎献计,攻灭陈朝】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7)

隋灭陈之战

隋文帝经过数年准备后,终於营造出南灭陈国的契机。公元587年(开皇七年),废西梁后主萧琮,占领江陵,西梁亡。同年十一月,隋文帝与宰臣谋议伐陈之策。尚书左仆射高颎提出:“在江南收获季节,以少数兵力,声言进袭,迫陈集兵守御,以误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如此多次,使陈军习以为常,麻痹懈怠,然后举兵渡江,登陆攻击,派人潜入陈境,反复纵火,焚其储备物资,使其财力俱尽。”

隋文帝采纳了高颎的策略,使陈损失惨重。公元588年(开皇八年)三月,隋文帝下诏,列举陈后主罪行又送玺书暴其罪恶二十条,并将诏书在江南散发三十万份,以争取人心。十月,隋文帝命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秦王杨俊、河清公杨素为副帅、高颎为参谋、王韶为司马,发兵52万分八路攻陈。

杨素率水军从巴东顺长江东下,与荆州刘仁恩军联合占领延州(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等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东援建康之中游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一带,为下游隋军创造有利条件。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钳击建康,与宇文述军包围建康。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8)

“井底皇帝”陈后主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9)

《玉树后庭花》之张丽华

公元589(开皇九年)年1月20日,陈后主在“兵久不决,令人腹烦”的情况下,对贺若弼军发动白土冈之战。他仓促的派鲁广达、任忠、樊毅、孔范与萧摩诃率军出战,於白土冈南北列长蛇阵20里,首尾进退互不相知。贺若弼军初战不利,然后集中攻破薄弱的孔范军。陈军全线溃退,贺若弼从北掖门攻入台城(建康宫城)。韩擒虎军占领秦淮河南岸石子冈(今江苏南京雨花台)后,陈将任忠请降,开北岸朱雀门迎韩擒虎入城。当时陈后主身边大臣只有尚书左仆射袁宪一人。袁宪建议如同梁武帝见侯景故事,庄严的向隋军投降。但是陈后主畏惧而不从,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躲到井里面。最后被韩擒虎俘虏,陈灭亡。当夜,贺若弼军也从北掖门入城。

【收服岭南,统一全国】

建康被隋军攻下后,南朝陈尚领有长江中游、三吴与岭南地区。公元589(开皇九年)1月22日,杨广进入建康,命令陈后主发令招降各地陈军投降。坚守江夏的周罗睺、陈慧纪与守备长江中游诸城的守将陆续投降,三吴地区的吴州(今江苏吴县)、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二城坚守拒降,岭南守将徐璒阻挡隋使韦洸於南康前,不愿意归附隋朝。于是杨广率军南下三吴、岭南等地,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10)

巾帼英雄冼夫人

岭南地区早在南朝梁侯景之乱时,就受冼夫人控制。冼夫人率兵击破梁高州刺史李迁仕后掌控岭南,并与都督陈霸先合作。陈霸先后来创建陈朝,即南朝陈。冼夫人平定多次叛乱,保境安民,被当地俚汉人尊为“圣母”。杨广得知此事后,命令陈后主致书冼夫人,使其归隋。为了证明是真的,还将冼夫人曾经献给陈帝的扶南犀杖及陈后主的兵符给她确认。冼夫人见到信及物件后,确定陈朝已亡,便派孙子冯魂迎隋使韦洸到岭南。各地至此才闻风归附,从此全部归隋朝管辖。

至此,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统,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

隋朝灭南朝陈后,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大业元年(605年)又吞并林邑,国土面积达427万平方公里,不久林邑复国,后大业五年(609年),吞并吐谷浑、伊吾,疆域达到极盛,国土面积达到467万平方公里。

【开启科举制】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11)

魏晋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择人才是通过九品中正制,九品是指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种制度成就了很多名门望族,一般的老百姓很难做官;科举制讲究的是英雄不问出处,中国的普通大众有了上升的通道,穷苦百姓也能做官。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0道历史题(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1篇)(12)

科举考试分级取士示意图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据考证,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的,而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