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眼柳眉颜如玉求下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中国的文化史是由一大串名字组成的,而这一大串的文化名人是可以用对联来概括的。一个名人的一生大事,几乎都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来概括,甚至我们只要把对联拿出来,就知道这个对联写的是谁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名人联。

杏眼柳眉颜如玉求下联(四面荷花三面柳)(1)

(三顾茅庐)

先说一位名人,对联如下:

上联:两表酬三顾;

下联:一对足千秋。

杏眼柳眉颜如玉求下联(四面荷花三面柳)(2)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典故清楚,其中所谓的“两表”,是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是指的刘备曾经在诸葛亮高卧隆中隐居时,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的典故,而“一对”则是指《隆中对》,诸葛亮未曾出山时,已经通过它对天下三分局势分拆的十分明晰,以后的政治形势也基本上是按照他的分析发展的,可谓是有千秋之功。

(屈原行江图)

显然,当我们看到这副对联时,那个“带长铗”“冠切云”站在汨罗江边的屈原,《离骚》是他的代表作,也正是有了这部作品,后世的诗赋题材由此开创,而屈原在世时的楚国,他自己是个孤单而又忠诚的大夫,至今汉湘两地国人,依然在他的文化影响之下。中国文化人的气节,也基本由他建立了最早的根基。

对联常识已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佳手段,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题目中便有一道题(第18题)是这样的:

对下列对联依次所指的文学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②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③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A. 孔子 李白 李煜 陆游

B. 屈原 陶潜 李煜 自居易

C. 屈原 范仲淹 陶潜 白居易

D. 孔子 李白 白居易 范仲淹

杏眼柳眉颜如玉求下联(四面荷花三面柳)(3)

(陶渊明采菊图)

如果对文化史和文学常识有掌握的话,就会明白,第一幅对联是指的屈原(上面已经讲过),答案A和D被排除,第二副对联,能打丈,宋人,写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的人,当然是范仲淹了,答案B被排除,答案已确定是C了,第三联,关联知识点是,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居爱酒的人,不是陶潜(渊明)又是谁;第四联,新乐府的倡导者,在西湖上建了白堤的诗人白居易。每一联都考察文学史知识点,实在是妙题、妙联。

再比如,下边这副对联:

上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下联: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杏眼柳眉颜如玉求下联(四面荷花三面柳)(4)

(李清照)

“大明湖畔,灼突泉边”说的是地点,山东名城济南,而李清照的故乡就在那里;后面的“漱玉集”是后人编辑整理李清照的词作后,取名《漱玉集》,换句话说,就是《漱玉集》里都是李清照的作品,“金石录”则指是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将文集取名为《金石录》;最后一句则是对李清照的文采的评价,她的词作风格正是与李煜(李后主)的相似,而恰恰,李清照也姓李,一副对联,写清楚一个人的一生经历,成就。

再比如,下边这副对联:

上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杏眼柳眉颜如玉求下联(四面荷花三面柳)(5)

(鲁迅像)

这是美国作家斯诺写给鲁迅的挽联,联中嵌入了鲁迅的两部小说《呐喊》、《彷徨》,同时,“领呐喊”、“感彷徨”又都语带双关,“领呐喊”指出鲁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当时的中国,文艺界他是带头呐喊的那个人,“感彷徨”则是因鲁迅先生的逝世,文坛失去了一面旗帜,文化界从此感到彷徨。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见解之深,对对联文化的稔熟,斯诺真不愧是那个写出了《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的大作家。

似这样一联评判一个文化人一生的对联还有很多,比如写蒲松龄的:

上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下联: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杏眼柳眉颜如玉求下联(四面荷花三面柳)(6)

(蒲松龄雕像)

这当然是指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一部《聊斋志异》蒲松龄一生最大成就,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聊斋志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是描写鬼狐花妖的。高人一等:既指蒲松龄在小说中塑造的鬼狐形象比“人”更生动,更指作者创造出来的这些鬼狐花妖比平常的人要更好些,更可爱,更可亲,更高明一些。而下联中指《聊斋志异》其实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表面上的写狐写妖,其实笔锋所指,都是现实中的贪虐之辈。据说郭沫若1962年为蒲松龄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故居题写的,现实主义下的大才子啊,郭沫若还给为山东济南辛弃疾纪念祠题写过一副对联,对联如下:

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杏眼柳眉颜如玉求下联(四面荷花三面柳)(7)

(辛弃疾像)

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苏东坡曾让人评价他的词和柳词(指柳永)的高低,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评语视柳永和苏轼分别为婉约派词与豪放派词的宗主,“大江东去”正是苏轼的得意之作。而苏轼和辛弃疾先后引领宋代的豪放词风。“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这句就很容易明白了吧。下联中的“美芹”,是因辛弃疾曾作《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之策。“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后面的南莫随鸿雁南飞,指当时天下的形势。

杏眼柳眉颜如玉求下联(四面荷花三面柳)(8)

(济南大明湖)

此类对联太多,不能胜举,每每提及,都让人一番感慨,比如前面提到提到李清照,提到大明湖,就让我想起旧时游览大明湖时见过的一副对联,上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下联:一城山色半城湖,国庆佳节,相必大家都忙着四处游山玩水吧,我们且拿这个上联作为今天的征联上联吧。玩乐中的你,可有暇一对?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