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天内来月经(女性可以违背自然规律摆脱月经吗)
11.3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女性可以违背自然规律,依靠现有的医学水平摆脱月经吗?|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一个超出普通人认知的新知识是,靠医学手段长期抑制月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不过,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真的安全吗?最新的文献提供了更多证据。
撰文 | 伍丽青
责编 | 钱炜
● ● ●
作为男女之间最显著的生理差异,月经常常成为社会讨论的话题。今年9月,“高铁是否应该售卖卫生巾” 曾引发全民热议。而几乎同样时间,在大洋彼岸,美国妇产科学院临床共识委员会发布的一篇与月经有关的临床共识,同样引发了关注。
这篇名为《月经抑制医学管理的一般方法》的共识,探讨了一个几乎有些离经叛道的问题:女性可以违背自然规律,依靠现有的医学水平摆脱月经吗?
这个早已写进人类基因、千百年来女性习惯忍受的生理现象,是必须存在的吗?
理论上是可行的
人类女性的月经周期,实际是靠激素调控的。它们在体内的浓度规律性地起起落落,从而触发一连串生理反应,于是便形成了月经周期。
举个例子,当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迅速下降时,子宫内膜脱落、出血、排出,这就形成了月经。与此同时,脑垂体释放促卵泡激素,令卵巢内的卵泡发育,以便为后续的排卵做准备……
这些变化虽然复杂,但就像一个排练已久的交响乐团,始终有条不紊地周期重复着。如果能人为干预这些激素的水平,那么就能让月经周期停摆。这其实就是市面上常见的复方口服避孕药(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COC)的原理。它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成分(这就是为什么叫 “复方”),摄入之后,它们能抑制促卵泡激素的释放,从而抑制卵巢排卵。没有排卵,当然也就不可能怀孕了。
除了避孕外,它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月经抑制。月经本身就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迅速下降引起的子宫内膜脱落,如果能持续补充激素让它们维持在稳定的水平,那么就不会有每月一次的出血了。
上世纪60年代,复方口服避孕药诞生时,科学家们就已经知道它会影响正常的月经节律。但在那个时候,“月经抑制” 会被视作令人担忧的不良反应,不利于避孕药的推广。于是,一位研发人员想出了一个天才般的应对办法:
以28天为一个周期打包售卖药片,叮嘱患者按照顺序每天服用一片。而在这28片药里面,有7片是没有活性成分的安慰剂。服用安慰剂的一周,患者相当于是停药了,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迅速下降,于是便会发生 “撤退性出血”,这会让患者产生 “我的月经很规律” 的安心感觉。
这个方法不影响避孕的效果,更便于培养患者每日一片的服药习惯,还能提高患者对复方口服避孕药的接受程度,至今还在沿用。但这种所谓的月经,本质上是靠停药人为模拟出来的。一些比较大胆的患者,率先尝试跳过那些安慰剂、坚持每日服用有效的激素药丸,结果发现,原本会定期出现的“月经”也被跳过去了。
这个发现很快流传开来,引起了广泛关注:1996年,一项在荷兰进行的电话调查发现,所有年龄段的女性都倾向于减少月经出血的频率,或完全消除月经。其中,最年轻的年龄组(15-19岁),支持率是最高的。199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名为《月经过时了吗?》的畅销书,深入探讨了月经的取舍问题。
有需求就会有动力,很快,2003年FDA批准了一款 “82 7” 的避孕药配方:患者连续服用82天有效的药物,然后再吃7天的安慰剂,就能将模拟月经的频率从每月一次减少到每季度一次。2007年,FDA更是通过了一款完全不含安慰剂的复方避孕药,给予了患者更大的选择空间。
2015年发布的《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也提到:“周期性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可规律月经周期,连续使用可长期抑制月经。” 也就是说,靠医学手段抑制月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不过,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真的安全吗?
激素抑制月经,基本安全
和国外相比,中国育龄期女性的复方口服避孕药使用率非常低。2018年,北京多所三甲医院联合发表了一项网络调查,分析了2万多位中国育龄女性的避孕药具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过去6个月内有采取避孕措施的女性中,只有131位使用了复方口服避孕药(0.67%),甚至比使用紧急避孕药的(609位,3.09%)还少。
《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认为,人们对激素类药物抱有恐惧心理、缺乏了解或存在偏见,是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共识认为,复方口服避孕药对生育的影响是可逆的,停药后即可恢复生理周期和生育力;它没有致畸作用,即使妊娠期间误服,也不会增加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风险;由于可靠的避孕效果,可以减少非意愿妊娠的各种不良后果。此外,它还能能调节月经不调、减少盆腔感染的发生,因此对生育力有保护作用。
服用期间,可能会出现类早孕反应、阴道流血、乳房胀痛、皮肤褐斑等等不良反应,但基本不需要特别处理,可以自行改善。某些高危因素,比如吸烟、肥胖、高血压、有血栓疾病史等,会增加服药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总的来说,复方避孕药在健康女性中使用时的绝对风险很低。临床医生应该排除禁忌症、对高危因素进行把控,从而做到获益最大、风险最小。
总而言之,复方口服避孕药总体是利大于弊,对大多数育龄期健康女性而言是安全的。很多人担忧它的危害,可能是将它和一种长效口服避孕药搞混了。
这种长效口服避孕药含有大剂量的激素,一个月只需吃一次就可高枕无忧。不过,虽然听起来很便利,但它超高的剂量却带来了相当多的副作用。而且由于它的半衰期长、代谢慢,如果患者想要备孕,那么可能需要停药6个月以上才能怀上,是一种已经被淘汰的产品,在市面上已经销声匿迹。
在中国,除了用于避孕外,复方口服避孕药也常用来治疗其他问题:月经过多、经前期综合症、痤疮、多毛症、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过去,对于重度月经过多或痛经的女性而言,唯一明确的治疗方法就是子宫切除,而现在患者们有了更简单的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女士而言,月经可能会引起出血过多甚至危及生命,这种情况下,抑制月经也成了常规治疗方法。
不过,这些临床应用使用的往往是含安慰剂的复方避孕药,如果不使用安慰剂、不发生撤退性出血,让月经消失,那还安全吗?
《月经抑制医学管理的一般方法》就重点关注了这个问题。现有的证据显示,对于想要抑制月经的患者而言,无论是三个月来一次月经的延长用法,还是完全不含安慰剂的连续用法,都是安全有效的。
举个例子,2009年,德国曾发表一项覆盖欧洲44个医疗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比了连续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和按照 “21 7” 的周期服用的效果。这项研究纳入了600多名育龄女性,她们坚持用药1年后,结果发现,连续服用组的不良反应率和周期服用组相差无几。自那以后,十几年过去了,这些第一批 “吃螃蟹” 的人,并未报道有任何长期副作用。
除了最常用的复方口服避孕药外,避孕药贴剂、避孕环和仅含孕激素的疗法也都获得了认可。
无独有偶,2019年英国发布的《复方激素避孕药指南》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也就是说,靠激素疗法抑制月经,安全性还是比较有保障的。不过,从实际应用的效果上看,它还远远谈不上完美。
不算完美的新选择
以复方口服避孕药为例:首先,它对月经的抑制并没有那么立竿见影,大家不能幻想像关灯一样,啪嗒一下就把月经整没了。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月经的频率会下降,出血也会减少,但想要实现理想中的闭经是很困难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规则的阴道流血或点滴出血,这些都需要患者事先做好心理准备。有数据估计,连续服用一年复方避孕药后的闭经比例可能大约只有70%,时间成本其实相当高。
其次,现在的复方避孕药都是短效性的,它的优点是一旦停药,很快可以恢复原先的激素周期。但缺点是,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很高的要求。患者必须坚持每天服药,不可遗漏——听起来很简单,但真的很难做到。
WHO关于复方避孕药疗效的研究发现,导致避孕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服药不规律和漏服。2009年,有学者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62名有航空飞行任务的女性军人,发现虽然有66%的受访者都表示想要抑制月经,但实际只有15%的人能坚持连续服用复方避孕药。剩下的人为什么坚持不了?44%的人回答说很难记住每天吃药。
有飞行任务的军人尚且难以坚持,普通人可能就更难了。如果本来就没有避孕需要,仅仅是因为想要解决月经的烦恼,可能不足以驱使人们坚持下来。有一款 “84 7” 的复方避孕药,在做临床研究的时候入组了203位患者,尽管药物全部免费、有专业人员指导、还有严密的随访,但最后能坚持用药1年的只有59人,完成率还不到30%。
另外,很多人也提出,假设服药后月经顺利消失,她们也会担心,不知道是药物成功起效了,还是药物失效导致的意外怀孕。最后,定期往返医院就医复诊的费用和精力、药物的花销,也不可忽视。
正因种种问题,虽然 “消灭月经” 的设想已经出现很多年了,但至今还是比较小众的用法。《月经抑制医学管理的一般方法》这个共识的受众,可能更主要是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女性:跨性别人士、无法照顾自己的有认知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患者以及残疾人士、运动员……以及军队等特殊环境下,难以获得生理期产品或不方便的人。
当然,这也可能和大家对月经抑制还不了解有关。2021年发表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受访的平均约25岁的中国育龄女性中,自我报告月经不规律的达到了36.4%,出血量异常的超过20%,而痛经的则有77.65%。人们对医学手段的接受程度是不停变化的,随着共识的出台、观念的转变、医学的进步,这些深受月经问题困扰的人,未来会不会尝试月经抑制,还不得而知。
因此,月经抑制当下最重大的意义,或许更像是给女性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决定的选项。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可浏览)
[1]Adeyemi-Fowode, O., & Stambough, K. C. (2022). General Approaches to Medical Management of Menstrual Suppressio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40(3), 528-541.
[2]Hillard, P. A. (2014). Menstrual suppression: current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6, 631.
[3]Kaunitz, A. M. (2000). Menstruation: choosing whether… and when. Contraception, 62(6), 277-284.
[4]Jain, V., & Wotring, V. E. (2016). Medically induced amenorrhea in female astronauts. npj Microgravity, 2(1), 1-6.
[5]Polis, C. B., Hussain, R., & Berry, A. (2018). There might be blood: a scoping review on women’s responses to contraceptive-induced menstrual bleeding changes. Reproductive health, 15(1), 1-17.
[6]Mao L, Xi S, Bai W, Yao C, Zhou Y, Chen X, Sun Y. Menstrual patterns and disorders among Chinese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ased on mobile application data. Medicine (Baltimore). 2021 Apr 23;100(16):e25329.
[7]Mao L, Bai W, Huo Y, et al.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contraceptive use among Chinese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results based on a mobile application (APP)-derived data. Arch Gynecol Obstet. 2018;297(5):1193-1199.
[8]Teichmann A, Apter D, Emerich J, et al. Continuous, daily levonorgestrel/ethinyl estradiol vs. 21-day, cyclic levonorgestrel/ethinyl estradiol: efficacy, safety and bleeding in a randomized, open-label trial. Contraception. 2009;80(6):504-511. doi:10.1016/j.contraception.2009.05.128
[9]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2015).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妇产科杂志(02),81-9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