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在上海(宋庆龄在上海)

宋庆龄在上海(宋庆龄在上海)(1)

上海宋庆龄故居

生长在上海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在上海出生,1902年至1907年,在中西女塾住读。1907年8月,宋庆龄通过了官方的出国留学考核,公费赴美学习,1913年毕业。1914年3月宋庆龄应父亲宋嘉树之召,离开上海去日本接替姐姐宋霭龄,继任孙中山的秘书,1915年10月,在东京与孙中山结婚,成为孙中山的革命伴侣和亲密战友。1916年5月初,宋庆龄随孙中山回上海,在环龙路(今南昌路)63号住了几个月。1918年5月,父亲病逝,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6月26日,宋庆龄随孙中山入住法租界莫里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1922年6月25日,宋庆龄在陈炯明广州兵变后乘轮经香港回沪,8月底在莫里爱路29号陪同孙中山会见了中共领导人李大钊,助推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之后,4月12日,宋庆龄出席了上海市10万市民召开的追悼大会。同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宋庆龄对上海《民国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指出:“中国人民能一致起而反抗英捕房之暴行,在上海此实为第一次。”

战斗在上海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7月12日,蒋介石写信给宋庆龄,要她即日来沪,称“所有党务纠纷必以夫人之来有解决办法也”,但宋庆龄不为所动。7月15日,汪精卫也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宣告失败。8月22日,为了与国民党决裂,宋庆龄在美国友人、英文报纸《人民论坛报》主编普罗梅的护送下悄然离开上海,前往苏联。

1929年8月,宋庆龄回国参加孙中山的国葬仪式,在上海以传单方式散发谴责国民党背叛革命的电报,并在家中当面怒斥奉蒋介石之命前来游说的戴季陶。1931年7月,母亲倪桂珍去世,时在德国柏林的宋庆龄随即回国奔丧。次年,宋庆龄与三弟宋子安在父母亲墓前合影,并在照片背面写下了“树长万段,叶落归根”,表示死后归葬父母身边的愿望。

1932年夏,宋庆龄把苏联特工左尔格获取的军事情报及时转送苏区,为鄂豫皖根据地粉碎第四次“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12月上旬,宋庆龄又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该同盟营救过共产党人廖承志、陈赓、熊瑾玎等。1933年初,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苏区后,宋庆龄的寓所实际上成为存留下来的共产党员相互联络及同共产国际联系的地点。

在宋庆龄的关心和支持下,193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厂督察、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和美国医生沙菲克·乔治·海德姆、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等外国朋友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宋庆龄安排海德姆在上海的诊所给中共地下党联络开会,并派他去南京监狱探望共产国际驻上海工作人员牛兰夫妇。1935年8月上旬,宋庆龄又请海德姆护送陈云、陈潭秋到一艘开往苏联的船上。共产国际在艾黎居住的顶楼房间里设置了秘密电台,中共干部刘鼎、左尔格情报小组成员陈翰笙等人都在艾黎的寓所躲避过。

1936年4月,中共中央派冯雪峰来上海,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上海地下党组织。10月上旬,宋庆龄又在上海寓所会见了潘汉年,收到了毛泽东写给她的亲笔信。毛泽东在9月18日的信中说:“1927年后,真能继续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并希望宋庆龄介绍与她接近的国民党中枢人员“与汉年同志一谈”。10月19日,无产阶级文学家鲁迅在上海逝世,宋庆龄主持治丧委员会,号召大家学习鲁迅“为民族求解放”的反帝精神。11月,宋庆龄接收了几经辗转送来的方志敏狱中文稿(含《可爱的中国》等),后移交党组织。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爱国学生运动遭到国民党镇压,11月,邓演达被秘密处决,宋庆龄发表《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的声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宋庆龄到真如和吴淞前线慰问十九路军,还在交通大学内创办了一所国民伤兵医院。1933年3月8日,宋庆龄在共产国际、中共中央的指导与支持下,在上海组织国民御侮自救会,9月30日又在上海霍山路85号主持召开了远东反战大会。次年8月1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在上海成立,宋庆龄任主席。

1936年1月初,宋庆龄派董健吾带着南京方面表示要同中共合作抗日的密件赴陕北瓦窑堡向中共中央汇报。1936年春,冯雪峰在上海向宋庆龄求助,要求物色能为陕北做宣传工作的记者和医生,于是宋庆龄介绍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美国医生海德姆。斯诺后来写了举世闻名的《红星照耀中国》;海德姆被任命为中革军委卫生顾问,改名马海德,1938年保卫中国同盟成立后又成为保盟驻延安代表,协助国际和平医院建设,定期向宋庆龄汇报抗日根据地的医疗工作。

1936年11月23日,救国会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三天后,救国会执行委员宋庆龄发表抗议声明。1937年6月,宋庆龄等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于7月5日前往江苏高等法院自请入狱,并到狱中看望了“七君子”。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宋庆龄发表声明,力促事变和平解决。次年1月26日,宋庆龄写信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就西安事变遗留问题反映宋子文的意见。2月18日,她在上海寓所开记者招待会,发表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公开信,要求实行孙中山遗嘱,联共抗日。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次日宋庆龄写了《国共合作之感言》,全文刊登于上海《抗日画报》。12月23日,宋庆龄由艾黎护送,离沪去港。

1945年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回到上海,住进了靖江路45号。12月,保卫中国同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1946年7月,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驻沪办事处成立,宋庆龄与之密切合作。12月17日,周恩来致函宋庆龄,“感谢您为解放区人民所做的工作”。

1949年2月2日,宋庆龄会见李宗仁,拒绝为其赴北方与中共接触。2月20日,宋庆龄函复回复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对他们极友善的来信深表感谢,表示准备留沪迎接解放,并说“我的精神是永远跟随着你们的事业。” 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中共中央特派邓颖超来沪,在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1803号寓所向宋庆龄面交毛泽东、周恩来的亲笔信,邀请她北上参加新政协。8月26日,宋庆龄在邓颖超的陪同下启程北上。10月1日,刚刚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宋庆龄,在开国大典上与全国人民一道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工作在上海

新中国成立初期,宋庆龄经与周恩来商定,在上海创办《中国建设》,继承发扬《保盟通讯》向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真实情况的优良传统,重点报道新中国社会经济、文教、救济和福利方面的发展。1952年《中国建设》英文双月刊第一期正式出版,创刊号发表了宋庆龄写的《福利事业与世界和平》。《中国建设》编辑部设在北京,上海负责杂志的出版和推广,一直到1955年才全部搬到北京。宋庆龄先后为杂志写了30多篇文章,介绍新中国建设成就,开展儿童妇女社会福利工作,保卫和平和增加各国人民的合作与友谊等。1958年,毛泽东称赞《中国建设》用事实说话,对外宣传就应该这样做。

宋庆龄在上海寓所里接待过许多外国友人,其中有出席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理事会北京会议的代表、印尼总统苏加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等。

1950年8月15日,中国福利基金会正式改名中国福利会。在宋庆龄的领导下,中国福利会在妇幼保健、校内外教育、少儿文化及社会福利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性、示范性的工作,为我国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1958年中国福利会成立20周年时,宋庆龄发表讲话《永远和党在一起》,说:“中国福利会当初成立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建立一个自由、独立、由人民治理国家的理想,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成就应该直接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

1954年9月以后,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宋庆龄不辞辛劳,在各地视察工作。在上海,她视察过国营第一、第十七棉纺厂,闵行工业区和吴淞新工业区、曹阳新村,访问工人家庭;视察过七一人民公社;在第六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同仁医院和市立第四妇婴保健院也留下了她的足迹。她说:“我见到了许多在生产建设战线上的工人、农民和干部……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力量,看到了信心,看到了我们事业的成长。”

1957年4月,宋庆龄在上海寓所向刘少奇提出“希望参加共产党”。刘少奇回京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汇报,中共中央认真讨论后认为宋庆龄暂时留在党外,对革命所起的作用会更大一些。同年,刘少奇与周恩来一起看望宋庆龄,传达了中央的意见,并说“我们党的一切大事……你都可以参与。”1961年5月11日,毛泽东在上海登门看望宋庆龄这位“亲爱的大姐”。

1965年9月1日,宋庆龄离开上海去北京常住。她多次说过,到北京是上班,上海才是家。1972年10月,宋庆龄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刚刚到家,发现气候清爽,我很喜欢……我的小花园很怡人,有高大的樟树,鸟儿在上面筑巢,清晨鸟儿们歌唱。” 1981年2月,跟随宋庆龄50多年的管家李燕娥去世。宋庆龄指示要在自己父母墓旁为李建墓立碑,并明确提到“我以后也要埋在那里”。5月15日,宋庆龄在病重期间光荣入党,次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按照她生前意愿,6月4日,在上海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地(后改称宋庆龄陵园)举行了骨灰安葬仪式。从此,宋庆龄长眠于上海,永远在上海。

(邵 雍,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