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

家乡鸟类品种繁多,有家雀、燕子、喜鹊、乌鸦、歌百灵、蒙古百灵、红胁绣眼鸟、鹩哥、红喉歌鸲、蓝喉歌鸲、红嘴相思鸟、黄胸鹀、鹦鹉等一二百个品种,我大多叫不上名字来。村里有很多养鸟的,一般是蜡嘴雀、百灵之类的鸟儿。

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1)

蜡嘴雀是中国传统笼养鸟种,这种鸟雄雌异形异色,无论雄雌都憨态可掬,惹人喜爱。蜡嘴雀有好几个品种,我不知道村里人养的是黑尾蜡嘴雀、黑头蜡嘴雀还是锡嘴雀。黑尾蜡嘴雀嘴蜡黄,雄鸟头尾黑色,雌鸟翅黑色。黑尾蜡嘴雀生活在有树木的地方,有时也到公园或居民区。大多几十只结成小群,也有三五只或单独活动的,喜食麻籽和葵花籽。黑头蜡嘴雀嘴粗大,呈蜡黄色。锡嘴雀为群居性鸟类,活动于平原地区的乔木间,常与其它近缘种如黑尾蜡嘴雀混群活动,也经常下地觅食。锡嘴雀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为食,主要是草籽、小米、葵花子、角瓜子、榛子、红松子、忍冬果、山丁子樱桃等种子和果实,偶尔也吃玉米、高粱、小豆等农作物种子。当然,它们也喜欢吃昆虫。那时候,村子外面的原野上有很多狗奶子浆果,属于中华枸杞,和宁夏枸杞不是一个品种。村里没有人吃这种果子,都是摘了喂蜡嘴雀。

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2)

那时候,村里人还在为温饱发愁,肯定不会舍得花钱买鸟。那么,这些个蜡嘴雀、画眉、百灵之类的鸟儿,是如何得到呢?答案就是村民自己逮鸟。

关于逮鸟,有什么网捕法、扣捕法、胶粘法网、踏笼诱捕法、掏窝捕雏法、鸟夹捕捉法等等。下面说说踏笼诱捕法,首先要有一只踏笼,在踏笼上的机关上挂好一些诱饵,比如玉米粒、面包虫等。然后将小笼子放在鸟经常活动的地方,打开笼子上面的“门”。只要鸟觅食到踏笼上面,触动机关,踏笼就会自动关闭,鸟就被关住了。以前还有人出售这种全自动踏笼,说是可折叠,携带方便,随用随布,灵活有效。

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3)

村里人用的是自制的踏笼,诱饵不是食物,而是活鸟。春天是鸟儿发情的季节,诱饵鸟被装在笼子里面,挂在小河边的树林里面。这时候,诱饵鸟会在里面唱好听的歌,就有喜欢它的异性鸟儿前来。笼里笼外的鸟儿尽情唱歌、调情,欢乐异常。在笼子的顶部,有个小机关,外来的鸟儿踩一下,身子掉进笼子里面,顶部的小门就自动关上。这种色诱方式,实在高明。养鸟人多了一只鸟儿,鸟儿多了一个情侣,各得其所。

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4)

除了色诱逮鸟,还有一种是用声音来诱捕鸟。我们村子西北方向十几公里,有个不大不小的湖泊,有两万来亩的水面,芦苇荡无边无际。一天,我到湖边闲逛,听到一阵阵婉转的啾啾鸟鸣,循声望去,没看到鸟儿,却看到一个老汉儿。这明快欢乐的鸟叫声,竟然是他用一种特制的哨子吹出来的。原来,这人是用网捕鸟的。捕鸟人在芦苇荡里拉起一张绿色大网,因为网的颜色和芦苇颜色接近,所以鸟儿们经常会分辨不清楚,误入网中。但是,偌大的芦苇荡,鸟儿们也不一定会到张网的地方来。于是,这老汉儿就模仿鸟叫声,吸引鸟儿过来。奇怪的是,鸟儿们居然不能区分真假鸟的叫声,屡屡上当受骗。

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5)

百灵鸟也是常见的鸟儿。割了麦子,地里还有很多散落的麦穗,我们要去捡拾麦穗。天气好热,弯腰久了腰好疼。累坏了,把腰搁在田埂上,舒坦得很。

突然,有人喊道:“看,百灵鸟。”抬眼望去,真是百灵鸟,凤头百灵。看到小鸟,孩子们都行动起来,对它进行围追堵截。百灵鸟还小,飞不高,基本是一会儿飞,一会儿跑。慢慢地,它累了,我们跟得最紧的几个人扑了上去。百灵鸟被我抓住了,很意外。那小东西,毛茸茸的一团,在我手心瑟瑟发抖。过了几分钟,小东西就安静下来了。

回到家里,我把放书包的一个抽屉腾出来,给百灵鸟当了窝。每天中午和傍晚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百灵鸟从窝里放出来,让它适应家里的环境。那时候,刚收了麦子,晒麦子的时候总会落下一些,百灵鸟就在那里啄麦粒吃。十几天工夫儿,百灵鸟长得大了一号。怕它飞了,就给剪短了翅膀上的羽毛。慢慢地,它基本变成了家养的小鸡,满院子跑来跑去,相当好玩儿。有天下午回到家里,打开抽屉的时候,听不到百灵鸟的动静,一看,死了。小小的身子硬了,摸上去凉凉的。我的心,顿时也凉凉的。

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6)

麻雀是全国各地都有的鸟类,主要有家麻雀、树麻雀、黑顶麻雀、山麻雀等品种。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天和秋天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

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7)

掏麻雀窝,是半大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家麻雀大多喜欢在屋檐、墙洞等地方做巢,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树麻雀的巢一般是选择树洞,极少有在树枝上面做巢的。我们掏麻雀窝,都是在村子里面。在北方,麻雀一年一般繁殖两窝,一次孵化五六只小鸟。四五月份,第一拨小鸟孵化出来了。这时候,你会在房角、特别是一些仓库的墙边,听到叽叽喳喳的小鸟叫声。麻雀的窝很高,一个小孩儿够不着,需要搭人梯。大人多次警告:掏鸟窝的时候,上面那个人千万不能张嘴说话,最好是嘴里塞个东西,以免鸟窝里有蛇,窜到人的嘴里。晃晃悠悠站在同伴的肩上,慢慢升高,看到了鸟窝,几只张着鹅黄色嘴的小麻雀,还没长出几根毛,它们大声叫着,以为是妈妈来喂食了。结果,却被我们一只只掏出来。我们也不虐待小麻雀,赶紧到河滩去找蚂蚱来喂它。开始,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长出羽毛,会自己走,会自己跑,我们都很高兴。可是,小麻雀的结局往往很惨,尽管我们悉心照料,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们能活下来的极少。

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8)

麻雀不是候鸟,它陪伴人们在北方一起度过严冬。那时的冬天不像现在这么暖和,北风呼啸,大地被冻出一道道裂缝。雪很大,经常下,有时还会大雪封门。大雪过后,麻雀想找吃的就困难了,因为食物都被封在雪底下了。现在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会在阳台或者地面撒点儿小米啥的,让麻雀啄食。过去不行,自己粮食还紧张呢,哪舍得喂鸟。人们通常做的是:逮鸟。方法很简单,在院子里清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筛子,下面晒点儿小米。绳子一头拴住支棍,一头握在人手里。人呢,藏在房门后面,从门缝中看着院子的动静。终于,饥饿的麻雀受不了食物的诱惑,从树上飞到墙头,再从墙头落到院子里,慢慢蹦跶到小米那里。轻轻一拽绳子,麻雀就被扣到筛子下面了。小小的麻雀,性子很烈,被捕之后不吃不喝,没几天就死了。这品节,就是人也一般做不到。

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9)

据说,现在人们已经成功养殖麻雀了。2008年,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开始了麻雀的人工辅助饲养和繁育技术研究,在巨大的鸟笼中成功繁育麻雀,育成后投放野外防治虫害。还有的养殖麻雀为了一味中药,这就是麻雀屎。麻雀屎在中医药上有着自己的专属名称,叫白丁香。它可以消积、明目、祛斑、美容养颜。脸上有雀斑、粉刺的时候,可以用麻雀屎擦在脸上按摩,再用清水洗净,就能起到很好的祛斑效果。

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10)

人们往往鄙视身边的东西,崇拜遥不可及的事物。能逮住的鸟儿,要么关起了成了宠物鸟,要么成了盘中菜。但是,有一种鸟儿,那是不好逮的,这就是老雕。老雕是鹰雕属、海雕属和林雕属等大型猛禽的统称,和鹰、鹞、鵟、兀鹫等同属鹰科动物。尽管村里人经常会说“熬鹰”,可在现实中没见谁干过这事儿。古人在诗词中涉及老雕的极少,清朝人李基和在《登代郡城晚眺》中写道:“西风落日声飕飕,风吹沙起边人愁。黄云片片下溪谷,雁门木叶零清秋。飞狐句注老雕窟,健儿习射来山头。嗟哉紫塞古来险,颇牧为将人安忧。忽然酸风射眸子,回看战骨多荒丘。归鸦几点过城去,夜昏鼓角鸣谯楼。”老雕在我老家是被崇拜的对象,我们春天放的风筝,叫做鹞鹰,便是老雕的造型。秋天的时候,会有老雕在瓦蓝的天空中盘旋。它张着翅膀,长久地飞着,滑翔着。我昂着头,看呆了。

老雕在天空中翱翔,我在大地上仰望。我也好想去飞啊,可是谁能借我一双翅膀?

关于乌禽的故事(关于禽类的旧事之五)(11)

(摄影:埃里克·泰拉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