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十则 论语心滴第六十四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里首先是说了一段对话,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我(又称宰予),说作为土地神的神主应当用什么树木为表征呢,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并且说,用栗子树的用意就是使老百姓害怕战栗。”因为宰我有除旧革新的倾向,因此对周礼有轻视或者不屑的意思在里面。但孔子听到后便说:“已经做完的事就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按照历代的注释,这句话的背景是因为当时鲁国的实权掌握在季孙、孟孙、叔孙三家手中,鲁哀公一直受此困扰,于是借问社神的事情来问宰我应该怎么办,结果宰我的回答,有鼓励鲁哀公以暴制暴的倾向。那么,孔子对此是什么态度呢,在三句话中,我们最为熟知的是既往不咎,但为何既往不咎我们却很少去思考,是体现大度吗,还是体现了一种智慧,我认为是体现了一种无奈。这要把上下文结合起来看,其实,鲁哀公难道不知道礼吗,当然知道,但为什么他还要问呢,说白了,既然大家都不遵守礼了,我一个人还抱守残缺干嘛呢?但要篡改礼的精神,就需要有知识分子背书,这时他就找到了宰我,希望托古改制,但鲁哀公的性格决定了他难以承当此任,其最终流亡异乡的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孔子的潜台词是,鲁哀公之所以有今天的结局不是偶然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木已成舟,覆水难收,你去劝说、劝谏、归咎都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我们再结合老子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庄子说的哀莫大于心死,就能理解孔子的心情了,从利己的角度来说,佛教说过“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如果想得到好的结果,必须从改变自己入手,绝不可颠倒因果。从利人的角度来说,如果不了解一个人的心性,不通晓权变,随意劝人不仅帮不到他,还可能适得其反害了对方,历史上这样的教训是非常多的。

论语六十则 论语心滴第六十四篇(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