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做外卖回归现实(00后大学生的职业代吃)
距离中国互联网元年已经过去了28年,没想到在万物皆可“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代人吃饭」也能挣钱。
还记得前一阵肯德基跟泡泡玛特推出的联名盲盒套餐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操作催生了包括黄牛和职业代吃在内的“炒娃团”产业链,甚至有人花10494元买了106份套餐!
看到这条新闻,我只能想到西游记中的名场面。
既然自己吃不完,“卡路里归我,盲盒归你”的「职业代吃」就有了施展的舞台。
本以为又是昙花一现的“邪门”职业,没想到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人家的生命周期可能比互联网公司还长。
一边是花钱找人代吃代喝,另一边是靠代吃代喝赚别人的钱,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魔幻现实。
01
重新定义“吃软不吃硬”
职业代吃并不是为这次肯德基盲盒而生的,从2019年起,这个“新兴职业”就开始出现在大学生群体里。
在很多社交平台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大量的代吃代喝信息,价格也不贵,5~20块就能买到一次“我请客,你花钱”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一般是同城服务,下单者通过快递或外卖将奶茶或其他食物寄给代吃者。
代吃者拿到食物拍一次照,吃完了再拍一次照,还可以给你出一份“吃后感”。
而下单者和代吃者,往往都是00后大学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虎嗅的采访报道,代吃代喝还分为“软吃”和“硬吃”两种方式。
众所周知,当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品牌与动漫、游戏等IP推出联动套餐时,通常是一些食物 赠品礼物,但套餐的价格一般会大于食物和礼物的价值总和。
所以只想要赠品礼物和只想吃点炸鸡的,都觉得贵。
-1个汉堡 中可乐 赠品就69块钱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软吃”就应用于肯德基盲盒这种有“附加礼品”的,下单者只要礼品,食物全归代吃者,也不需要见面,通过快递互寄。
同时也需要共享“成本”,下单者付一部分钱,代吃者付一部分钱。
因此在“软吃”模式下,双方都不会觉得“代吃离谱”,只是各取所需,大家都能省点钱,也避免了一部分粮食浪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硬吃”赚的钱更多,但门槛也更高,比如酒局代喝。
根据虎嗅采访的一位在读大二生所说,他接“代喝”的酒局单子,一次可以拿到300~500块,平均一个月能接3到5单。
但这一行,需要跟社会上,精通酒局文化并能提供更多“附加值”的“专业代喝”竞争。
-比如说这位“美团小哥”新开辟的职业代喝业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代吃”不是为了吃,是为了快乐
其实“代xx”系列职业,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2009年,中新网就曾报道过“网络职业代骂人”,他们按照“骂人宝典”上的话术,提供专门的代骂服务,好的时候一天收入100元,或者换取游戏中的钱币和宝物。
(图片截自百度百科)
就像“代骂”的出现跟游戏、网吧的兴起息息相关,“代吃”的出现也和互联网的发展与年轻一代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大概在2019年左右,奶茶、盲盒突然爆火,麦当劳、肯德基等品牌开始与游戏、动漫IP联动,推出限量产品,瞄准年轻市场,催生了大学生“代吃代喝”的业务。
曾有媒体记者采访过一些从事这个“行业”的在校学生,发现“代吃喝”的重点不在于吃喝,也不在于赚不赚钱,而是一种享受和体验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代喝奶茶”是这一行的传统业务,有人爱喝奶茶但又知道不健康,就从事代喝,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喝奶茶理由;
有人将“代吃”视为一种职业,满足各种顾客的要求,是为了体验社会,提前为以后的职场生活做准备;
有人从事“代吃”后已经服务过十几名顾客,发现很多人享受的是跟她讨论、聊天的过程,而不是吃本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为什么会有人找“代吃代喝”,又为什么会有人做“代吃代喝”,也许正是因为它满足的是一种精神需求,像看吃播、开箱视频一样,参与者能够获得一种特殊的体验感。
包括奶茶、盲盒在内的很多网红经济的兴起,也正是因为产品本身不重要,产品能够带来的精神享受才是消费者掏钱的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代吃代喝”的参与者为什么是00后的大学生群体,网红经济的消费者又为什么是年轻一代?
因为这些消费的本质都是用“非实体的钱”购买一种“非实体的享受”,对这种事接受度最高的,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长大起来的年轻一代。
去年11月,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就业调查发现,超过6成的0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起来真是令人怀念,本90后当年也做过毕业奋斗个五六年,就能在北京买房的美梦。
但我想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普遍会有“年薪百万很容易”的印象,可能也侧面说明在互联网时代,大家对「钱」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
03
上一次见到“实体钱”还是在上次
2003年淘宝网成立,6年后网购风靡大街小巷,虽然不用现金就能买到远方的东西,但身边的事物还是要用现金购买,存钱罐里都是五毛、一块的钢镚。
-还有这样的一毛纸币-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4年的春节,过年红包开始“电子化”。根据腾讯官方数据,从除夕到初八,超过800万用户参与了微信的「抢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
部分银行每天会接待几十个要求开通网上快捷支付的客户,就为了把微信上的红包提现,很多人的微信钱包里,从这一年开始有了第一张“电子银行卡”。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央行发函,在监管层面正式认同了二维码支付。广州市民可以通过APP和公众号等方式刷码坐地铁,金华、杭州等地也可以刷码坐公交,一些商户比如星巴克也上线了二维码支付功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2018年,二维码贴在路边的水果摊和烤冷面摊位上,大爷大妈买菜也开始学着扫码支付。
基本上从这时候开始,出门没带手机就寸步难行了,现金也逐渐消失在现实生活里。
2020年,穷人主角基本在电视剧里绝种了,哪怕是实习生也能一个人住在大城市的大平层里,一边在浴缸里泡澡,一边操心第二天的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这时候,大家基本已经忘了纸质的钱该怎么称呼了,“实体钱”的段子引发共鸣,直接冲上热搜。
在部分医院,还存在一些只能用现金支付的项目,所以有的院方就提供了一项特殊的便民服务:用20块“电子钱”兑换20块“实体钱”。
(图片来源于微博@矮周迅)
但人民币“电子化”的后遗症也出现了,互联网上的金钱观已经开始悬浮了,好像人均月薪过万。
最让钱的概念受到冲击的,还是2021年郑爽被爆出日薪208万,薇娅因为偷逃税被处以13.41 亿的罚款。
到了今天,「钱」已经变成了账户上、新闻里的一个数字,花出去没有感觉,看新闻也没有概念。
(图片来源于微博截图)
同时,“体验感”和“生活方式”变成了商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宣传语。
用现金购买非实体的“体验感”可能还觉得不得劲儿,但用同样没有实体的“账户数字”购买就毫无负担了。
在一些营销下,那种体验感和生活方式可能还比钱更重要。
这些观念,越是年纪小,接受起来就越容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长一些的群体对钞票的记忆还在,花钱的时候还会心疼,但对于像00后这样的年轻群体来说,使用纸币的时间可能只有小时候和过年的时候,大部分日常都是电子钱包里的那些数字。
至于再小一代的10后,有网友调侃他们对纸币的记忆,可能就相当于80后对粮票的记忆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年轻群体天然地接受了「钱」的“虚拟化”,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很多事就变得魔幻起来了。
“约60%的在校大学生使用网贷,部分大学生未毕业已成‘负翁’”;
“消费降级丨大学生挑战月消费控制在10000以内”;
“8岁的小学生给主播打赏共8万元,相当于全家一年的收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包括“代吃”在内,这些现象我们看着魔幻,是因为部分年轻一代的金钱观和消费理念已经跟我们不一样了。
而这些事,只可能发生在互联网时代,发生在纸币被虚拟化,我们都用支付宝和微信钱包里的数字进行交易的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大学生的“代吃”服务上,我真真正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互联网时代”。
也许时代的变迁就是这样,当时还不觉得,但回头一看,就发现它确确实实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下一代的生活环境。
不止是金钱观和消费观,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在留言区讨论一下:互联网还改变了你生活中的什么?
万物皆有因,也许当这个问题有了答案,现在的那些魔幻行为、魔幻现象也就都有了答案。
参考资料
“职业代吃”江湖里的年轻人
谁在玩“代吃”?真实“代吃”者多为学生,乐趣在于社交
微信红包“走红”,引爆2014移动支付年
“职业代骂人”成网络新职业 一天收入可达百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