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10个句子解释(如果我来教语文)

上篇说到《卖油翁》和《庖丁解牛》的寓意相关性。卖油翁的“无他,惟手熟尔”,看似谦逊,实则也带着对自己这门手艺的自信。是一个举重若轻的表达。和庖丁最后说的“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的状态相差无几。

今天说说《卖油翁》和《轮扁斫轮》的寓意相关性。后者和《庖丁解牛》同样出自《庄子》,故事大意如下: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两个故事在结构上还是有相似性,都是一个地位较低的人对地位较高的人正在从事的活动提出的质疑和挑战,最后又以自己更高层次的经验总结和人生感悟,让对方心服口服。

但在寓意上,两个故事不尽相同。轮扁的故事侧重在说经验的不可言传性。我们现在也时常故作玄妙的说:“此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此意。

这个观点其实过于绝对。再玄妙的经验也有可以总结和言传之处。经验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在学校里学的,是人类有史以来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的总结,全部都是间接经验。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至少要花16年时间来学习这些间接经验。

而轮扁强调的直接经验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咬一口,说食不饱。我们一直在批评应试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和实践脱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通常把“习”解释为“温习”,这个解释其实很牵强。随便问一个学生,他在温习和复习的时候能有多快乐?这个“习”,南怀瑾认为是“操习”的意思,也即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应证或者修正了理论知识,从而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过程才是快乐的。我认同南怀瑾的观点。

轮扁得到齐桓公谅解,一是因为他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提醒了齐桓公不能拘泥于圣人过去的经验;二是因为他以自己炉火纯青的制轮技艺打比方,气势上就高出一头,让齐桓公不敢小觑!

《卖油翁》没怎么着重谈经验是不是可以言传的问题。但这第二点和《卖油翁》就有了那么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异曲同工之妙。即这两篇故事真正的寓意相通之处。

高手过招,无需过多废话,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所以卖油翁一展手法之后,康肃公也知道了这是位“民间高手”,和自己一样,手稳、眼尖,都是瞄准界的高手,更何况,人家还不觉得这是个多值得夸耀的技艺,不过是卖油卖着卖着顺手练出来的,这气度,也把自己比下去了。因此,只能“笑而遣之”。

要想说服甚至压制高手,只要你自己是一位更高的高手便够了,尊重来自实力!

这正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同是高手谁怕谁?!”

欧阳修应该也是咂摸出了这个味道,才略有得意的说,此于斫轮者何异?

卖油翁10个句子解释(如果我来教语文)(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