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什么地区(上海是什么)
上海没有"根",也不可能有"根"。
这是一位上海出租司机说的。理由是,现在真正的上海人都住到中环边上或外环以外,城市中心都是外来人。以前的老上海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
撰文/颜光明
这是我听到最有感受的话。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的城市动迁就启动了。先是内环,后是中环,再是外环。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与城市改造的节奏是同步的。上海私家车政策也是这样。总量控制,适度放开。走在全国最前面,但又是最谨慎。至今不变。
出租司机对我说,多亏上海有不少棚户区和旧工厂,否则哪有翻新的资本。心想,这也是,过去没人去的陆家嘴地区,除了棚户杂居,烂泥渡路,就是老厂旧码头,现在却是新上海的地标,看了让人头晕目眩,几乎找不到当地的土著了。人口置换速度之快,匪夷所思。以前从延安东路摆渡过来,还能看到陆家嘴旧时的景象,现在找不到了,成了滨江大道。过去的穷街现在成了富人区。
"上海新建的所谓时尚地标,以前都是破厂房和垃圾码头,废弃的仓库和堆场。"出租司机说,你去的地方以前就是一个船厂的车间,现在改为"西岸艺术中心"。我说,上海人现在讲腔调了。司机不屑地说,这是吃饱了撑的。你看,艺术没学像,玩概念倒是学会了,近看还是一副穷相。
惊愕。刺耳。辛辣。挖苦。
我试探地问,这从何谈起?他说,上海讲噱头,不缺滑头货,白相概念拿手好戏?当然,他指的是那些打桩模子,做黄牛生意的赤佬。又自嘲道,这是上海的"特产",老底子就有,可以找到"根",诸如黄金荣、杜月笙之类,还有外国赤佬哈同,沙逊等。
巴黎有左岸,上海有西岸。骨子里还是学来的。尤其是对时尚文化,几乎都是舶来品。整个上海从开埠到现在,从头到脚都渗透着西方的东西,包括文化在内。有人说,这也是传统。
从租界文化到对外开放,无论是商品和技术,还是艺术和概念,对于西方的那一套上海都学得很像,而且不用教。与其他城市所不同的是,上海是个比较能消化吸收和改良的城市,故有人给了一个雅号,叫海派。
这就把大蒜和咖啡区隔起来,变成了一种优越。由此形成了京派和海派之说,便有了双城比较的闲话,构成了当代性的再思考。
人们忧虑的是,上海是个无"根"的城市。尽管从考古到方言,乃至血统和考据,还是摆脱不了"渔村"和"滩"的印象(起源)。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那就是,旧上海的发展与租界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有人做了考证——
1845年,英国驻沪领事巴夫尔看中黄浦江沿岸一块芦苇荡的土地,逼迫上海道台将其租借给英国,并为其取名"The Bund"(堤岸、码头)。英国殖民者就在这里建造码头、公路、发展商业。由此衍生出"十里洋场"、"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滩"就此产生。
这似乎就是上海的由来。因各种人等的登场,使得上海从一个单纯的商贸码头演变为文化码头,繁华为都会,以至于有"东方巴黎"之称。从外滩的万国建筑到陆家嘴的新式曼哈顿,新旧反差强烈。有人说,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城市天际线"。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成了欧美年轻人向往的地方,被看作"新世界"、"淘金地"。今天依旧,遍地机遇,唾手可得,谁不动心?
现在上海发达了,可以从地下到地上找一些古董和旧址来证明自己,想法子要与中原举案齐眉,甚至还要追溯到华夏文明的起源。不过,看来把上海的"根"归之于"江南"或许比较靠谱。在"根"系上可以与吴越联系起来,这就很自然地与唐代行政区域的设置挂上了钩。
绕了这么大个圈子,无非想摆脱"文化码头"的无"根"之嫌,改称"文化大本营"或"文化基地"之类的称谓。但在外界看来,上海无法回避历史,"无论是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近代上海所受西方文化影响犹盛。"在世纪之交的上海财富论坛上,上海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继而被放大为"不在上海成功,就在世界败北。"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困惑。现在上海的小孩不会说沪语,就连年轻人交流都不说本地话了。用不了多久,上海文化就会消失。如果留心的话,两百年以上的上海历史就很难考证,城市的迭代和改造之快,可以用一不小心就找不到原貌来形容。我的体验是,十年前的印象还在,二十年前的记忆难找,三十年前的历史不在。民调显示,现在几乎很少人知道上海还有一个老城厢,即便是去了豫园都不知道这里是何处。
没有了语境,找不到方言,谈何历史和"根"?
沪剧的历史不过百年,而且是改良的,岂能与京剧和其它古老戏剧可比?有趣的是,上海流行的则是越剧,还有淮剧、锡剧,大致可以了解老上海的构成,以解不同移民的"乡愁"与聚合之乐。所以,上海的文明戏(话剧、电影、舞蹈、音乐)借助国际化成为文化大码头的概念并非生造,而是事实。历史证明,上海早就被外来文化所淹没,是个找不到北的城市,惟有面向大海,才能决定自己的方位。
这是个老外看了熟悉,中国人看了陌生的地方。它究竟是什么?说它是魔都有点不恭,讲它是大都会有点洋味,谈它是国际化城市有点偏颇,论它是世界级城市过于学术。
那么,上海是什么?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上海。就连老上海都看不懂了。这究竟是时代变得太快,还是我们跟不上?如果说,过去的上海是解读中国的一把钥匙的话,那么,今天的上海则是走向世界的一个平台。
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海希望自己成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这就有了格局和人文志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