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

圆梦玉树

----玉树之行的随感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的《苏幕遮》感人至深,诗中抒发和感叹了疏朗的秋色掩不住乡思的痛苦。伊人在远方,思念在心头,酒入愁肠却并不能解忧,反而更加重了思乡之情。虽相思的内容与我们各异,然相思的意境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青海玉树,那里留下了我们的青春和梦想。有一些回忆,不论时间相隔多久都让人不能够忘怀,也不会因时间久远而淡薄,而且随着时间和年龄的不断地增长,特别是2010年4月14日清晨的大地震,震颤了所有玉树战友的心,也愈来愈让我们魂牵梦绕 -- 我们的第二故乡。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2)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3)

一, 准备

1, 严谨的出行计划和承诺书

一位战友的直言倡议和六位战友的铁杆响应,促成了我们这次1969年入伍的

南京和北京昌平战友多年重返玉树的圆梦之旅;经过了战友们3次的聚会讨论和“玉树战友的玉树之行计划和承诺书”(见附录一)内容的修改及确定,坚定了我们重返玉树的决心;2015年7月1日义无反顾的购票,将为我们的玉树之行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们清楚,由于要签定承诺书,自己需承担此次玉树之行的风险,一些战友的家人,出于对亲人身体状况的担心或是肩负着长辈的重大责任,阻碍了许多战友重返玉树的实现,但是未能成行的战友也一定能够理解,亲人的反对是出于对自己的莫大的爱护,“承诺书”的签字不是推卸责任,恰恰是对战友生命的负责。我们要告诉所有想重返玉树而未能成行的战友们:虽然由于身体健康的限制您们不能与我们同行了,但我们一定会不辜负您们的嘱托,我们替您们去看看玉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了,我们替您们去拜访那些与我们一起摸爬滚打和朝夕相处的玉树战友了。

值得敬佩和有趣的是,沈朝根战友由于家人担心其身体状况而极力反对与我们同行,故未能与我们一起购买卧铺车票。但是,在我们根据“计划”中的要求统一汇款时竟意外地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我不放心的要求看看车票:南京—西宁,K2186,2015年7月28日15:25开,硬座。此刻我们理解了什么是魂牵梦绕、什么是决心和什么是战友。当然,我们也只能通过战友们在集合地集中时,兄弟般相聚的气氛,让战友的家人有那么一丝丝信任和放心的感觉。就在出发当日的火车站集中地点,沈朝根战友的女儿将她的父亲正式“交接”给了我,顿时感觉到肩上沉重了许多,虽然有这个承诺书。我只能够在内心里向这位可敬、可爱和充满孝心的女儿承诺,请放心,我们一定会平安地回来的,也一定会按时地“归还”给她一位健康和精神抖擞、充满活力的父亲。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4)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5)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6)

2, 出行及惊诧的噱头

7月28日下午2点,战友们和同去的家人们陆陆续续赶到了南京火车站的集合

地点,我由衷地感觉到了兴奋和开心的心情洋溢在战友们的脸上。战友们之间的交谈,夫人们之间的问候,欢快的笑声不断,还夹杂着善意和亲切的调侃和指责。就在刘庆荣战友要求大家站好了,准备拍下我们玉树之行的第一组照片的时候,朱永南战友拿出了他早已为此次出行精心准备的“噱头”,顿时“玉树之行”四个粉底红字的牌子放在我们前排人员的手中。字体十分醒目且铿锵有力,为我们玉树之行的第一组照片增添了不少的气势。而且“回到称多”“回到玉树”“回到歇武”的牌子已经放在他的背包里,这些主题极其鲜明、寓意特别深邃的牌子,将伴随着我们玉树之行的一路行程,它将会,且一定会给我们此次玉树之行的行程和照片,增添更加浓重的魂牵梦绕的氛围。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7)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8)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9)

二, 魂牵梦绕之行

1, 西宁火车站

随着火车的启动,6位南京战友和部分战友的夫人及孩子共计9人,正式开始

了重返玉树的行程。40多年前的记忆的闸门,也在6位战友的脑海里,伴随着列车的行进中慢慢地打开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补充来我纠正。从新兵集合地 –南京药学院穿着旧军装列队出发,一路上雄赳赳气昂昂地步行到达南京下关火车站;从火车铁路轮渡到闷罐车内的两盏马灯、车厢两边铺的稻草和中间一个大尿桶;从西宁民族学院里吃的“钢丝面”到换下旧军装后穿上崭新的马裤和佩戴上新领章帽徽时的得意心情。我们还回忆起了在西宁民族学院集中训练一个月,主要是逐步适应高原气候及高海拔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反应,在此期间,我们还参加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声援大游行,从集训地出发一直走到西宁大十字,正因此我们仅训练了半个月就分别乘坐8辆军用解放牌敞篷卡车直奔玉树军营,坐在解放牌大卡车途中的最后几排战友下车时个个灰头土脸,张根生战友调侃地说,有的战友下车后,就只剩下一双眼睛是明亮的了。在歇武新兵训练期间拿着马刀站夜哨,从新兵训练的走队列开始到新兵训练结束前的实弹射击考核等情景……,是的,40多年里,特别是当我们新兵训练结束后,分配到连队的排、班的5年里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值得、甚至是能够回忆的内容真是太多太多了。话到此处,就不得不插上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能够让沈朝根战友与我们待在一起。多亏了此次玉树之行的全行程及全天候的守护神 -- 葛宏战友的PASSPORT OFFICERS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说服了列车长让其暂时待在了我们的卧铺车厢里。到了晚饭开始的时候,有爱喝两杯小酒的战友们,就着早已准备好的下酒菜,吃着,喝着,谝着,笑着……那轻松和愉悦的心情,我感觉到若不是我们“计划”中的三规四戒的约束,2斤白酒是打不住的。大家在朗朗地欢声笑语之中,许久都没听到的“美的很”的青海话,也不时从战友们的嘴里脱口而出。特别是三家各自“贡献”的蛋炒饭,那真是应验了“隔锅饭香”的俗话,到现在想着都依然能感觉到那鸡蛋和葱花散发出来的香味,让我垂涎三尺,可惜的是愣是没有抢到一口,内心里的京腔瞬间蹦出了:苦啊……苦。

火车快到了青海的湟中车站时,青海西宁的李永明,吴树善,刘秉成,杜平海等战友的电话就早已不断地在我们的战友们的手机上响起,“到哪了?”的询问,一个接着一个,尤其是带着全家十几口的刚刚从称多和玉树回到银川的马忠良战友,电话里叮嘱我们注意这个,注意那个……,此时此刻,我们感觉到了战友们的深深地、暖暖地、发自内心地期盼、关爱和战友之情谊。

7月29日晚8点54分,火车通过途中的加速弥补了始发时的晚点,终于按时到达了西宁火车站。当我们这群40多年前从西宁退伍回到南京的老兵,下了火车踏上了刚刚落成的西宁新火车站站台的瞬间,大家的心情又一次地高涨起来了。“今非昔比,真是鸟枪换炮,我们当年离开西宁火车站的痕迹是一点也没有了”,战友们如是说。大家在站台上不停地相互照相留影,环顾欣赏,流连忘返,不是我的“出口处战友还在等着我们呢”的提醒,大家似乎已经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当负责殿后的刘庆荣战友,最后一个走出出口处的时候,前面的葛宏等战友们已经与接站的李永明战友和他的女儿激动地握手和问候了,然后他们陪着我们走过了宽敞的接站大厅,路过了建筑豪华的便道走廊,让我们不时地感叹着新的西宁火车站现代化建筑的全新理念和室内装饰的飞跃的超时代感。当我们的行李和9位人员全部都上了车之后,李永明战友还特别关照驾驶员的车速放慢些并尽可能绕绕路,以方便我们能够看看西宁的夜景和市容。我们住在了紧靠西宁市最繁华的大十子街路旁,莫家街上的苏商宾馆。这是吴树善战友煞费心思为我们联系的,因为据可靠消息,这是吴树善战友答应宾馆老板帮助其解决孩子入学的要求才谈妥住宿价格的,我们深感内疚。同时我们刚刚住下来,刘秉成和杜平海战友也专程来到宾馆看望了我们,此时已经是深夜了。

感谢吴树善、李永明、刘秉成和杜平海战友!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0)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1)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2)

2, 西宁战友接风

7月30日一大早,我们去火车站,接到了从北京昌平来的刘洪战友及夫人,中

午,吴树善和李永明战友召集部分西宁战友,在马忠饭店为我们南京和北京会合此地的7位战友和4位家人接风。24座的大圆桌上已经摆放好了精美的餐具,宽阔的大厅边上的宽大沙发座上,坐满了陆续赶来相聚的战友,大家紧紧地握手和问候,相互介绍着,互叙着40多年前在一起相处时的深情厚意。王吉祥副指导员来了,还有雷振晓、李尔玉和杜平海战友。在时间上来的最恰倒好处的是才尕和刘秉成战友陪着刚从北京来的吕玉才战友。

我们在宴席前照了合照,大家欢坐在了大圆桌旁。在李永明和吴树善战友主持发言后,才尕战友提议,大家边吃边聊边按顺序轮流表演节目,不会表演的那就请喝酒。您瞧瞧,别看战友们平时不做声,到了关键时刻那真是不简单,有极富民族特色的又唱歌又跳舞的、有京韵十足地唱样板戏选段的、有热情地朗诵即席做的诗句的、有激情四射的背诵毛主席诗词的、还有唱连队饭前歌曲和模拟部队各种军号声声的、甚至还有讲笑话和猜谜语的。真可谓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宴会气氛在一次次的鼓掌声中,不断地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就连与我们这次同行的唯一一位90后,都被这些父辈们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即席演唱了一首奥运会的英文主题歌曲 --《手牵手》。席间,各地的酒代表还频频主动地按座位顺序敬酒,我颇感奇怪的是,经过几轮敬酒过来居然没有一位战友喝高了,真乃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了李永明战友深情地唱起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和颇具当地民族风格的青海花儿,或许是酒后的效果吧,但是我仍然被感动了,那应该是此时此刻此景下战友深情的真实显露。

感谢吴树善、李永明、王付指导员、李尔玉、雷振晓和杜平海战友!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3)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4)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5)

3, 南山公园

西宁市南山公园,是西宁市目前最大的现代山地森林公园,AAA国家旅游景

区,位于西宁市区南边的凤凰山上,海拔2491米,占地面积1500亩,绿化覆盖率已经达70%以上。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凤凰台是南山著名景点,相传,远古时有凤凰栖落于此,后人便称南山为凤凰山,建凤凰亭,在新西宁八景中被命名为“风亭远眺”,在此登高远眺,西宁市容尽收眼底。南凉时期的凤凰亭,传言是“龙现于长宁,麒麟游于绥羌”,由此而来的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凤台上经常是云雾缭绕,自成景致,如今这些景致作为南山公园的一部分已经开发出来了,并随着“南北两大公园”的整体规划,这些景致的开发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现在的南山公园正以现代园林建筑的全新理念和大手笔,突出植物造林和造景,以绿色为背景,映衬亭、廊、桥、墙、楼、阁、水景、置石、游步路等园林建筑的综合设施,经过多层次地空间生态组合和植物配置,建成了独具特色、精巧秀美的园内景区、景点和集功能体系完善、艺术效果完善结合的森林公园。

下午,我们在吴树善、李永明、雷振晓、尤永生和李尔玉战友的陪同下,来到了南山公园,“风亭远眺”真是名不虚传,我们在这里一览西宁的全貌。地处青海省东部的西宁,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75米。西宁市周围群山环抱,日月山脉,属祁连山脉的东麓。抬眼望去,从东面一直延伸到西面和西南面的成群的高大建筑和待建的开发区以及老居民区连成一片,大家感慨万千,这里真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40多年前我们退伍离开西宁的时候,与我们入伍参军到西宁时,没有太多的变化,主要就是一个“大十字”的马路,路边没有什么建筑,人员也稀少,最令战友记忆深刻的就是在紧靠着“大十字”马路上不远的一家大肉饭馆,那是我们这群被当地誉为“土匪下山”后的必来之处,饱餐之后才会去军区招待所,那红烧肉的喷香的气味依然留在了众多战友们的记忆中。当我们晚上信步在高原古城西宁市的街头,林立的高楼,喧嚷的道路已经没有了当时的那种荒蛮之感。看见穿着绚丽的民族服装和佩戴着炫目硕大饰品的少数民族的身影,让我们多少有了一种“身在边陲”的特别亲切的感觉。张根生和沈朝根战友找了好半天,终于找到了“大十字百货公司”,他们回忆到,在退伍从西宁坐火车回南京,上火车之前赶到这里买了不少毛料产品带回南京,现在这里已经被纵横交错的马路和高楼大厦“排挤”的不容易一下就能找到,但是位置仍然没有变。4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里是很短暂的,可是40多年里西宁市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连接处,汉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地的西宁市,它不仅仅是青海省省会城市,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的城市之一。由于此处的气候条件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故西宁市的别名为“夏都”。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水中游河谷盆地,它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持之间,统属祁连山系。西宁市古称为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目前它的常住人口已经达220多万,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4%以上,市内居住汉、藏、回、蒙古、撒拉、满和土等众多的民族,主要的宗教为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和天主教等。

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最大城市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信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发城市,所以西宁市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和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拥有丰富的区位、资源优势,未来必将成为我国与西亚、中亚和南亚等地区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连接线上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

战友们相互照着相,边走边互相交流着,一路笑声不断,在笑谈中不时发出感叹 -- 感叹西宁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期盼西宁市能够发展的更加繁荣昌盛。我们发自内心地祝愿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的西宁市,能够成为高原城市中的一盏璀璨的明珠。

哎,美中不足的就是南山公园里的食品和饮料,忒宰人了。

感谢吴树善、李永明、尤永生、李尔玉和雷振晓战友!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6)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7)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8)

4, 青海湖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的“青色的海”之意,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而形成。青海湖地处高原,海拔3200米,紫外线非常强烈,昼夜温差大。在7、8月份的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度左右,此时是青海湖最美之时,环湖千亩油菜花竟相绽放,碧波万顷的湛蓝加上外围散布着金灿灿的亮黄,高山牧场的野花五彩缤纷,如绸似锦,数不尽的牛羊膘肥体壮,点缀其中。青海湖也是青海省名称的由来,湖泊地域面积辽阔,环湖一圈大约为360公里,湖的周围被群山环抱,而贴近湖畔则是苍茫的草原,景色壮观优美,可供观赏的地带和景观很多,是游玩青海的最重要的景区。根据2013年8月检测数据,青海湖湖区面积为4337.5平方千米,湖水容积为739亿立方米,最长约为104公里,最宽约为62公里,最大水深为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为12.32克/升,含盐量为1.25%。根据历年湖区面积的统计数据和专业分析,湖区面积仍在呈逐年增加之趋势。

7月31日早上8点,我们11人坐上了李永明战友及女儿安排的3辆小车,浩

浩荡荡地出发直奔青海湖及沿途的旅游景点。由于今年青海湖的旅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爆满状况,其原因就是中央电视台报道、介绍了青海湖湟鱼回流的壮观场面,为此李永明战友和女儿选择了沿青海湖东岸的倒淌河 -- 北岸的金银滩和原子城旧址 -- 青海湖南岸边的旅游路线。

在路过了一大片油菜花田地时,油菜花田中央“大美青海”的四个大字,被驻足拍照的众多游客纷纷摄入镜头中。我们到达的第一站就是倒淌河。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9)

从日月山继续前行40公里就到了倒淌河镇,倒淌河是一条发源于日月山、依靠雪融水和雨水的季节河,自古以来都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说法,而倒淌河却是一条“众河皆东流,惟独我西淌”的河。秋季是倒淌河地区的雨季,日月山上空的一场大雨就会让倒淌河变成一道骤然爆发的山洪。夏季的倒淌河没有了宽阔的河面,仅仅是一条乖巧地流淌着浅水的小溪,这正是我们选择这个时候来玉树的真实原因之一。在倒淌河畔有一座以倒淌河命名的小镇,它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汇枢纽,向西直奔西藏,向南经玉树通达四川。传说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了日月山时,回首不见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眼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民谣歌手张浅潜有一首名为《倒淌河》的歌曲,吟唱出了茫茫大地中的悲凉感和孤独感,到过高原,又听过这首歌的,一定会感悟出当时文成公主到达此地时,那内心里难以言表的心声。

我们在这里简单地休息、照相后就直接赶往下一个目的地。途中我们路过了达玉民俗村、梦幻西海等具有藏家民俗文化特点和帐篷住宿的旅游基地,最后永明战友和女儿把我们带到了金银滩藏家风情苑吃午餐。几十顶宽大的帐篷餐厅坐落在宽大的金银滩的滩涂上,滩涂之中和帐篷之间,一伙一伙的牦牛在悠闲地吃着鲜美的草,不时嬉闹奔跑着。我们坐在宽大的饭桌边,一边轻松地喝着经加过工但仍然基本保持当年味道的奶茶和糌粑,一边尽情地欣赏着宽旷的滩涂景致,一边开心地吃着具有藏族风味的汉族炒蔬菜,颇有一番另类的草原情调。饭后我们直奔中国原子城和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在大家怀着神秘、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拍照留影之后,直奔青海湖。

这里我要特意地介绍一下青海湖的大致地理状况与景点特征。青海湖南处有主景区,二郎剑景区,可以乘船游湖;湖西侧是鸟岛,每年的4~6月份有数十万只鸟类可供观赏和拍摄;湖东以沙滩风光和娱乐为主的沙岛景区,有著名的日月山、倒淌河等;湖北侧则有金银滩和原子城等景点。游玩青海湖可以只去一侧,也可以环湖游。通常去一侧游玩的会选择在青海湖的南侧,这里草原如茵景色最为优美。可以不进景区,通过当地藏族同胞的草地走到湖边观湖,还可以享受骑牦牛、骑马等娱乐的活动。我们选择的就是这个青海湖南侧的旅游路线,由此我们可体会到李永明战友和女儿精心设计的良苦用心。

当我们开车通过当地藏族同胞的草地到达停车场下车一看,到达青海湖岸边还有好长的一段路,且要穿过一大片沙漠地。或是骑马,或是骑牦牛,或是坐八轮的旅游跑车才可以到青海湖岸边,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走!李永明战友陪着我们大伙脱鞋光脚纷纷走进了厚厚的沙堆里。当整个脚踏入这白色细细地沙子里,细沙子滑滑地、软软地穿流过脚趾间的缝隙,窜来窜去时;当整个脚踝被暖暖地、深深地掩盖起来的时候,皮肤神经给你带来的极度惬意的感觉是语言难以表达的,舒服!沙堆最深处可以到小腿肚子,走路略感吃力,但是战友们和家人还是很开心,有的打着伞,互相鼓励或搀扶着,情致极高,或许是青海湖岸边太有诱惑力了。出了沙堆地,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大草滩,大家更来了精神气,雀跃着,有的甚至顾不上穿鞋就光着脚巴丫,欣喜地一气直奔青海湖岸边。

我们站在青海湖岸边,啊...心旷神怡。湖水浩瀚无边又蔚蓝空灵。湖边,万籁寂静;湖面,碧波荡漾;湖面上,碧空如洗;远眺湖面和远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山影与天际相连。大家心潮澎湃,欢欣鼓舞,有的挽起裤腿走进湖水里嬉闹,有的摆着大笑、挥手、呐喊等各种奇葩姿势,光着脚巴丫就照相,有的合影留念。这时我突然发现两位年轻男女在还满深的湖水里抱着接吻,我赶紧大叫“请坚持住”,瞬间就把这一对年轻人秀恩爱的姿势留在了我的照片里的背影中,非常感叹现时代年轻人的奇思妙想萌萌哒。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20)

笔到此处不得不说青海湖的历史传说,1000多年前的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前唐王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在翻越日月山时,公主突然思念起家乡便拿出日月宝镜,果然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她泪如泉涌,然而公主猛然记起了自己的使命,便毅然决然的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青海湖。还有的说是当年东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引来一百零八条湖水汇成这浩瀚的西海,因此他成了西海龙王。还有的说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被二郎神追赶到此,二郎神非常口渴四下寻找就发现了这个神湖。

笔到此处也不得不说青海湖的风土人情 -- 祭海,即祭祀青海湖,最初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人原来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皆有灵,尤其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在元代,蒙古族就有祭天、祭山、祭海之风俗,清代以来对青海湖的祭祀活动更具规模、更加富有宗教色彩。与此同时,环湖地区的藏族人也参加了这项祭祀活动。青海湖祭海,不仅是带有着浓郁宗教色彩的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其间包含着众多民风民俗,同时也表达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2008年,青海湖祭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感谢李永明战友和您的亲朋好友们!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21)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22)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23)

笔到此处不得不说青海湖的历史传说,1000多年前的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前唐王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在翻越日月山时,公主突然思念起家乡便拿出日月宝镜,果然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她泪如泉涌,然而公主猛然记起了自己的使命,便毅然决然的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青海湖。还有的说是当年东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引来一百零八条湖水汇成这浩瀚的西海,因此他成了西海龙王。还有的说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被二郎神追赶到此,二郎神非常口渴四下寻找就发现了这个神湖。

笔到此处也不得不说青海湖的风土人情 -- 祭海,即祭祀青海湖,最初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人原来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皆有灵,尤其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在元代,蒙古族就有祭天、祭山、祭海之风俗,清代以来对青海湖的祭祀活动更具规模、更加富有宗教色彩。与此同时,环湖地区的藏族人也参加了这项祭祀活动。青海湖祭海,不仅是带有着浓郁宗教色彩的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其间包含着众多民风民俗,同时也表达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2008年,青海湖祭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感谢李永明战友和您的亲朋好友们!

5, 塔尔寺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座落在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之中,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古称为“佛山”,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是我国喇嘛教(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也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根据记载,该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即公元1560年,迄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塔尔寺院依山势建筑,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其布局严谨,建筑巍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整个寺院占地面积约600余亩。目前,塔尔寺是青海省佛学院的最高学府,现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经院),藏语分别称为参尼、居巴、丁科、曼巴札仓,现在塔尔寺已经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及东南亚亦享有盛名。

塔尔寺内收藏有大量的鎏金铜佛像、铜佛像、金银灯、金书藏经、木刻板藏经、法器、灵首塔、御赐匾额、壁画、堆绣等文物。其中壁画与堆绣、酥油花被誉为塔尔寺三绝。壁画多以矿物颜料画在布幔上,内容主要为经变、时轮、佛像等。堆绣是用各种绸缎、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绣成佛、菩萨、天王、罗汉、尊者、花卉、鸟兽等图案。

塔尔寺每年的农历四月、六月两次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也是艺僧们在巨幅锦幔上堆绣的大型佛像。大佛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展到山腰,气势壮观,供数万游客信徒瞻仰膜拜。

8月1日一大早,在西宁李尔玉战友的陪同下,我们坐公交车去了塔尔寺,还别不相信,真的是非常方便。到了塔尔寺门前,我们排了约半个小时的队终于买到了门票,走进了这个向往已久的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走进塔尔寺,在寺前广场,众多的游客已经纷纷在大乘佛塔前驻足摄影了,刘庆荣战友也抓紧时间及时地给我们抓拍镜头。由于塔尔寺是以大金瓦寺为中心依山而建,因此离开寺前广场的参观便是一直沿着右手边的坡道缓缓上行。当我们随着人流沿右边前往“大经堂”的途中,虔诚的信徒,一步一叩,全身伏地的朝拜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这样的虔诚在我们内地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甚至是不可理解。大家还纷纷捐款,以向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由衷的敬意。

在大经堂和大金瓦寺的走廊上,可以看见不少的信徒和僧众在磕长头。而大金瓦殿是朝圣之地,挤在这弹丸之地的信徒更多,他们心中怀着一个信念,在殿内外五体投地的顶礼膜拜,他们之中大多数都是远道而来的藏族牧民。磕长头是一种全面匍匐的磕头方式,也叫做“五体投地”,他们大多要这样磕十万个头来表达对佛的虔诚参拜。而且每次之前的间隔不能超过24小时,也有一说是12个小时,否则前面的累积数都无效,得重头再来。他们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然后放在胸前喃喃诵经,接着双膝跪下,手撑于地上并向前伸直双臂,整个人匍匐下来,如此反复,周而复始。在这里,只有他们口中呢喃的真言和手套与地板摩擦的声音,一切看似安静的声音却在我心中如雷鸣般震撼,因为我知道这样的声音将重复十万次 ……, 是的,十万次,这十万次的长头至少要四、五个月才能完成,期间没有人监督,一切都是信徒心中自我的约束。对于我们,佛好像是求财求福时才有的精神依托,而对于他们,这一切只是个人的修行,不予外物,而简简单单因为内心所形成的强大力量和真正找到了心灵的所需。我甚至听说,许许多多非常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为了这个朝拜,在朝拜的徒中就失去了生命,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他们去实现自己心目中神圣和一辈子的梦想。

当我们跟着拥挤的人群走进大经堂内,听着旁边随行的讲解员的解说,看到不时有人捐款点灯以求赐福时,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双手合十面对佛像朝拜,虔诚和崇敬的心灵油然而生起。在大经堂内参观的人员基本是一个挨着一个但非常有次序地缓慢地挪动着,当我走出大经堂时,战友们已经不见了踪影,只好各自为政的随着人流加快参观的步伐。就这样当我们全部走出塔尔寺的时候,李尔玉战友已经在门口足足等候我们整4个小时了。说实话,就是一个整天的时间也难以认认真真地参观完塔尔寺内全部的内容。

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塔尔寺内的主要景点,以供战友们深度参观之用。

1,大乘佛塔亦称八宝如意塔,是为了赞颂释迦牟尼一生中八大功德而修建的宝塔。它就在入口的旁边,位于寺前广场,一线形排开分别为聚莲塔,菩提塔,多门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盘塔。每座塔的底边长9.4米,高6.4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这里不断地有信徒绕塔且行且拜。

2,护法神殿,又名为小金瓦寺,藏语称“旃康”。殿分上下3层,底层和中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底层为三面封闭的殿堂,中层为明窗式,在藏式双层平顶建筑上增建了面阔三间的汉式歇山顶单檐建筑,清嘉庆七年,即公元1802年改为鎏金铜瓦顶。殿内有佛像、鎏金宝塔、经卷、白马标本等。站在院内就可看到二楼回廊陈列设有牛、羊、熊、猴等标本,象征着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院内两侧以及前方有绘满各式壁画的壁画廊,为两层藏式建筑。

3,祈寿殿,又名花寺。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即公元1717年,系一独立的小庭院。殿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建筑。柱头梁枋都饰以飞禽、走兽、花卉、文纹,它是为了七世达速喇嘛念长寿经而建。正面为硫璃砖雕的院墙,嵌一小门,玲珑别致。院内菩提树枝叶茂盛,浓荫蔽日,每当花开时节,幽香满院,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十六罗汉和四大金刚等塑像。四角翘起的屋顶斗拱精巧明快。,

4,大经堂及大金瓦寺。

大经堂,藏语为“磋钦都康”,意为“僧伽大会经堂”,俗称大经堂。它是全寺僧人集体诵经和举行其他重要佛事活动的场所,也是四大学院之一显宗学院的经堂,是塔尔寺最大的一座经堂。大经堂正中是本寺法台(即主持)的宝座,右边是达赖、班禅法座,左右依次为宗喀巴大师、千手千眼观音、弥勒菩萨、十世班禅大师像以及宗喀巴大师佛像千尊,还有大藏经《甘珠尔》和姊妹护法神像、艺术三绝中的堆秀、刺绣、唐卡、壁画等。大经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毁于火,1917年重建。土木结构,为藏式双层平顶建筑,汉式楼阁谣相互映。经堂面阔十三间,进深十一间,面积为1981平方米,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也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坐诵经。堂内四壁存放着数百册经卷。

大金瓦寺又称大金瓦殿,藏语称为“赛而顿”,即金瓦的意思。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面积456平方米,下为藏式“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鎏金瓦顶,回廊周匝。底层前出附阶,为信徒礼拜场所。檐口饰鎏金云头挂板,正脊安装鎏金宝瓶及火焰宝珠等。殿内有高达11米的大银塔1座。外壁墙面遍贴绿玻璃砖,间以黄玻璃花饰。它位于全寺正中,殿内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殿两侧各建弥勒佛殿1座。

5,九间殿又称文殊菩萨殿,为汉式硬山顶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面积592平方米。初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清雍正十二年,即1734年扩建。廊柱为藏式朱色八楞柱。整座大殿以三间为一单元,由北向南分别为狮子吼佛殿、文殊殿和宗喀巴殿。

6,大拉浪由经堂、华门、牌坊3座殿堂组成,为汉藏合璧式建筑,是塔尔寺总法台的居住处,达赖、班禅曾经驻跸于此。居巴扎仓(密宗学院)系藏式平顶建筑。曼巴扎仓、丁科扎仓属于汉藏结合建筑。宝塔数十座,其中并列于寺前的8座如意宝塔,方座,瓶形塔身,尖顶,根据释迦牟尼一生的重要经历和传说建成。

7,酥油花陈列室。

8,后山。

9,塔尔寺三绝:壁画、堆绣、酥油花。它们虽然不在一个殿但是连在一起。

千百年来,众多善信功德主常常捐资塑绘佛身佛像,或印经流通等,行诸多供养功德。概括来讲,佛像代表佛陀的“身”,佛经代表佛陀的“语”,佛塔代表佛陀的“意”。身语意之中,以意为王,最为广胜,因此,建造圆满装藏的佛舍利塔便涵盖了佛陀的身语意,其功德不可思议。

感谢李尔玉战友!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24)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25)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26)

6, 牛头宴席 -- 庆八一

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大家好不容易才从塔尔寺出来,李尔玉战友就陪着我们

乘坐公交车匆匆地赶往在西宁的可可西里宾馆。一走进大门,就被大院中间的高高耸立和刚劲有力的牦牛群雕塑像吸引住了。才尕战友与刘秉成、李永明、吴树善、雷振晓等战友以及吕玉才战友一家已等候我们多时了。午宴颇有特色 -- 牛头宴。首先是将牛头放在旋转的餐桌上旋转一圈供来宾们观赏,然后由贵宾剪开横跨在牛头之上的红绸带,这才逐步地、一一按照顺序上食物。说实话,当兵5年的时间全是狼吞虎咽地吃着手抓,当零食吃的也就是连队自己做的牦牛肉干,从没有这么仔细品尝过如此细做的牦牛肉,今天这么一吃,没想到这牦牛头的肉还真的好吃!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每年的10月份我们连队就开始为过冬储备肉食。每个班的任务是15头羊和1头牛,除了羊JJ按照要求上缴给地方的相关部门,肉全部上缴连部统一储备外,其它部分全由各班自行解决。此时感觉是整个连队都是热气腾腾的景象,各班的战士们可是大显身手,有煮牛头的、有灌羊肠的、有做牛肚的,各班之间还穿插着友情的交流,有的班、排之间就象在走亲戚一样相互帮忙,大家感觉就象是过年过节一样的欢欣鼓舞。肉食的储备在我们高原可是最方便不过了,在靠连队炊事班住房的外墙上搭上一排架子,将这些肉食整齐地排放即可,主要是高度一定要合适就行,大自然就是我们储备肉食的天然大冰箱,而且无需检修也没有保修期。

席间,我们为八一建军节碰杯,为被誉为“青海藏羚羊之父”和奥运会火炬传递手青海第一棒的才尕战友碰杯,为战友能够再次相聚碰杯。席间大家频频举杯、相互敬酒,一碗碗青稞酒映醉了战友们的双眸,一杯杯浓香的酥油茶饮醉了战友们的歌喉,大家聊起了1970年的那次平叛,聊起了许多熟悉的战友的现状,聊起了在部队那一件件值得回忆的人和事,谝不完的话,聊不尽的情,让我们渡过了一个特殊和难忘的2015年的八一建军节。餐后战友们在可可西里牦牛群雕塑像前纷纷合影留念,我们外地的战友,为了支援可可西里的建设,还纷纷解囊购买了商场里可可西里生产的系列产品。没有想到这里的服务还真好,当场就可以办理好快递寄送回家的业务。太多太多的感动难以一一表述,感谢才尕和刘秉成战友!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27)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28)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29)

7,氧气瓶

笔到此处不能不写写李永明战友的女儿,在我们一到西宁就前后左右的忙呼着,从陪着父亲到火车站接站,到安排去青海湖的车辆,并一路陪着和照顾我们;从联系旅行社租车,到网上预订车票;特别是这个氧气瓶,是我们一旦确定上玉树就朝思慕想和特别关注的物件,因为那可是我们上高原时的“生命守护神”啊。

战友们印象特深刻的就是,参军入伍奔赴歇武驻地的途中,老兵们有一句说法:过了日月山,两眼泪汪汪,说明了荒凉和寂寞是高原的一大特色;第二大特色就是高原缺氧,因为老兵们还有个说法:当我们过巴颜喀拉山山口的时候,手表都会因缺氧而停摆的。记得当时我们是每一辆送新兵的解放牌大卡车上,都准备了氧气袋,以防止新战士不适应高原气候时的紧急应对;我还清楚地记得,一连称多营房的厕所是在营房中间的最上面的小坡上,初来乍到的我急急忙忙爬上去小解,气喘的居然一点尿都不出来,直到一个季度之后慢慢适应了高原气候才得以改变;我们甚至听说1975年的新兵,有两位还没有到达部队,在温泉兵站时就因为极度不适应高原气候导致严重缺氧,一位当晚牺牲,另一位第二天送玛多医院经抢救无效也牺牲了。所以我们非常非常看重这个氧气瓶,特别是对于我们现在的这个即将奔赴玉树的小团体。当然我们也明白,在高原氧气的使用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吸氧的时候吸氧是有益处的但是过度了就是氧中毒,把握好这个“度”至关重要。

女儿不但将氧气瓶送到我们房间,还耐心地教我们使用,直到我们熟练地使用为止,那周到、细致和体贴入微的神情如同我们自己的闺女。女儿大学毕业之后一直都在成都工作,为了父母亲回到了西宁且爱人还在部队。当然也不能怪我们的永明战友,当惯了领导那里知道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整个就把闺女当成了儿子使唤,我们这些当长辈的也就安心享受了。当两个氧气瓶放在了我们的房间里的时候,我们彻底地放心了,谢谢女儿!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30)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31)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32)

8,莫家街

笔到此处,也不能不介绍我们下榻宾馆驻地的莫家街。莫家街是西宁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在元末群雄争霸的烽火中,安徽寿州人莫得投奔朱元璋,后因军功封为西宁卫世袭指挥佥事,坐镇于西宁。根据现存的《古湟莫氏宗谱》中由晚清西宁著名书法家和诗人张思宪所撰的序来看,西宁筑城时,莫得曾在长兴侯耿秉文的指派下,负责监造这一工程,因忠于职守,所筑墙体坚固而受到嘉奖。后其子莫云继任此职并遵父命一丝不苟的尽职,又因功被加封指挥同知,莫氏后人即在今莫家街一带卜地筑屋,建起私邸,并在私邸附近建起了一座莫氏宗寺,人们以“莫家寺”称之。寺前街道也渐渐地被人们称作为“莫家街”。

无论历史上如何考证,但是现在这条街确实是西宁最繁华的吃、住和购物等的小天堂之一,整条街上的宾馆、店和铺一个挨着一个,街内凡有空的地方都被固定的摊位整齐的排满了,街上还有许多流动的小摊小贩的车,摊位和车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物品、品种繁多的从全国各地运来的食品和水果,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牦牛肉干、人参果(厥麻)等产品和鲜亮的民族服饰、形状各异的配饰等,特别是那个从新疆运过来的大枣,那个大啊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至于羊肉就不用说了,整条街上都飘荡着羊肉的鲜和膻的混合空气。我的感觉是任何地方的来宾,都能够在这里找到合适自己口味的饭店,都能够买上可以留念或回家后体面分送给家人的异域礼品。当然了,按捺不住的话,立马就吃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最佳选择。我们这群战友刚刚住下宾馆,就按捺不住了,一整天在火车上的疲劳感此时是无影无踪,纷纷上街,没有任何购买计划和欲望,就是想看看,就是想多转转,就是想呼吸那久违了的混合空气。张根生和沈朝根战友迫不及待地走进一家标有“青海老酸奶”招牌的饭店,我看到了他们走出饭店时那满脸惬意的表情。是的,40多年都没有吃上这地地道道的青海老酸奶了,那是我们在部队时最美味的高原补品之一啊。

提起酸奶,就不得不说说这让我们众多战友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高原美味。

现时代的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发酵剂),经过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目前市场上酸奶制品多以凝固型、搅拌型和添加各种果汁果酱等辅料的果味型为多。和新鲜牛奶相比,酸奶不但具有新鲜牛奶的全部招牌营养素,且酸奶能使蛋白质结成细微的乳块,乳酸和钙结合生成的乳酸钙,更容易被消化吸收。酸奶通过某些方面经过加工过程还可以扬长避短,使其具有了促消化、保护肠胃、防癌抗癌、预防便秘、美容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与作用,成为更加适合于人类的营养保健品。酸奶除了胃肠道手术后的病人、腹泻或其他肠道疾病患者谨慎食用以外,一般人群均可放心大胆的食用,尤其适宜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肠燥便秘之人;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脂肪肝患者;癌症患者尤其是消化道癌症患者;皮肤干燥之人。看看以上对现时代酸奶的多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早在40多年以前就品尝了,而且是高原牦牛的新鲜奶经过藏族女同胞最原始和N年的生活实践总结出的较为科学的制作方法,制造出来的最具原味的酸奶,其美味和营养的效果是现在的酸奶无法比拟的!

说了酸奶,就不能不说酥油了。酥油严格来讲应该叫“起酥油”,它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是藏族食品之精华,它的作用不言而喻。高原人民离不开它,藏区人们最喜食的是牦牛产的酥油。生产于夏和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羊酥油为白的颜色,其光泽和营养价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逊于牛酥油一筹。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在食品结构比较简单的藏区,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以将酥油放入糍粑调和着吃。由于酥油是作为食品加工的原料油脂,故其功能特性尤其重要,主要包括可塑性、酪化性、起酥性和吸水性等。

酥油在藏区的用途之广,功能之多,如非亲自目睹那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每年的7、8、9三个月,青藏高原的草肥水美,气候宜人,正值膘肥体壮的母牦牛产奶的旺季,是提炼数量最多和质量最佳的酥油的好时机。在那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灿烂的阳光洒满了牧场,肥壮的牛羊悠闲自得地啃食着青草,远远望去,似珍珠玛瑙,星罗棋布;似片片云朵,飘来荡去,好一派安谧和宁静的高原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此时藏族妇女们正在家里和帐篷周围从事着提炼酥油等制品的劳动。提炼酥油俗称“打酥油”,工具比较简单:一只酥油桶,一个盛有适量水的大盆。酥油桶是木质的,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高及人胸的木桶,有近五分之一坐入与桶外径相差无几的土坑。桶身上下等粗,外围上、中、下各部分分别用金属箍或竹、藤箍、牛皮箍等箍紧。二是一块比木桶内径略微小些的厚木板,叫“甲洛”。其上面掏有三角形或方形的五个孔,其中四个孔需均匀地分布在木板的各对称部位,中间的方孔上固定着一根直且一手握粗和高出桶面1尺左右的木棍。一般的情况下,“甲洛”总是插在木桶里。三是一个与桶外径相等的木盖,“甲洛”柄从中央的圆孔中伸出。木盖反面固定着几根木条使之更加稳定地盖于桶上,以保持桶内的洁净。酥油桶虽然大小不一但是一般都能够装60~80斤奶。每逢早上和晚上,藏族妇女们把滤净的鲜奶倒入酥油桶里使之略微发酵,如果发酵差可加些温水。打酥油通常由一位妇女承担,遇到体弱多病或年老体衰者也有两人同时操作的。打酥油时需两手握住木柄,用腰和臂以至全身的力气压“甲洛”下沉,触及桶底,同时旋松手任凭浮力又将其缓缓托起,如此周而复始、反复近千次,酥油才从奶中分离浮于表层。这时的操作者还要精心、仔细地把酥油捞起并把粘在桶壁上的油点粘出,一并放入盛凉水的大盆里,然后在凉水中用双手反复地捏和攥直至将酥油团中的杂质 -- 脱脂奶除净为止。人们习惯将酥油拍成扁圆或方形的坨团。夏季一桶奶能够打出3~5斤酥油。待酥油坨积多了的时候,男人们将其揣进泡软了的小牛皮或牛羊肚儿中,缝好,以便于保存和运输。

打酥油的劳作虽然单调、枯燥和费力但却需要技巧和毅力。您想想,硬是把80斤的鲜奶水从桶壁与木板间隙及木板的四个孔中挤压出来,那得需要多大的压力和巧力啊!笔者也曾亲自体验了一把,握住木柄然后用尽全身的力气,才使“甲洛”晃晃悠悠地“逛”至桶底,第二次再触,却将奶水泼出许多,要想努力地把握好这个“度”还真的不容易呢!60年代流行的藏族歌曲《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中“不敬青稞酒啊,不打酥油茶啊,也不献哈达……”,通过优美的歌舞形式和婀娜多姿的肢体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了藏族妇女制作酥油的场景。所以说,凡是在青藏高原待过的人们无不感慨万千,那就是:藏族妇女是最伟大的,因为她们不仅有生儿育女的义务,还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劳作。据说,那建在山上或半山腰的宏伟、金碧辉煌的寺庙,在建造时所使用的水,全部都是由藏族妇女用木桶,一桶一桶背上去的。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33)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34)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35)

9,玉树 -- 我们来了

8月2日上午7:40分,我们终于坐车驶往青海称多县 -- 我们原一支队一连的驻地。车沿着现在的柏油马路疾驶着,很快我们就驶过了刚当兵时第一座记忆犹新的山 -- 日月山。日月山位于湟源县的西南部,青海湖的东南部,距离湟源县城40公里,距离西宁市中心100公里。最高点阿勒大弯山的海拔4877米,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公路山口海拔3520米。由于其顶部是由第三纪紫色砂岩组成而呈红色,故古时被称为“赤岭”,藏语称“尼玛达娃”,蒙古语称“纳喇萨喇”,即太阳和月亮之意。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也是游人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历史上曾经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日月山还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内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日月山东侧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草原辽阔,牛羊成群,又是一幅塞外景色。山体两侧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实属国内罕见。

当我们翻过日月山继续向前行驶的时候,战友们开始变的兴奋起来。大家高呼着“我们回来了”,每个连的战友都在讲述着各个连队的趣事,有的讲述着第一次骑马的紧张心情;有的说连队的新号手吹出了跑调的号声;有的说起曾经在一起新兵训练时晚上站哨时还没有枪,拿着马刀站岗,碰见黑呼呼的牦牛晃过来时的窘迫的感觉;还有的讲到连长感冒了,就早晨紧急集合带上全连爬山后,把我们折腾得气喘吁吁的情景;甚至有的还清楚地记得分到连队后一个晚上的班、排、连三次紧急集合,白天还要照常学习和训练的新兵体验,尤其是说到“新兵怕哨,老兵怕哨”的这句话时,战友们的体会更是刻骨铭心。当一阵阵急促的口哨或紧急集合的军号声响起的时候,把深更半夜正酣睡的刚刚入伍的新兵旦旦们,搞得是手忙脚乱,穿错鞋的、拿错衣服的、甚至是把马裤穿反的都有,说到此大家笑得是前俯后仰,因为骑兵的马裤穿反了那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若是轻装紧急集合还好一些,如果是重装紧急集合,马褡子未按规定装好,那是连马都骑不上去的,更会是洋相百出了。我们不得不佩服战友们中还真有记忆力极好的,张根生和沈朝根战友居然还能把40多年前骑兵训练时的“上马口诀”对串出来:“听到口令撒外缰,右转搭缰马颈上;右跨一步握甲毛,右手扶蹬视前方;左脚踩蹬不要慌,五力协同猛跃上;伸直右腿横跨过,轻轻坐于马鞍上;迅速用蹬快分缰,上体正直精神上。”。是的,类似“草是膘,料是劲,水是精神”、“寸草三铡”和“饮水三提缰”以及“上山不骑马,下山马不骑,平时拉着走,战时有马骑”等等的对待“无言战友”的至理名言,更是根植于每一位骑兵战士的心中,因为这是每个骑兵战士发自内心对自己的“无言战友”的疼爱。提起我们的“无言战友”,大家都有很多的话要说。作为一名骑兵战士,除了每天的步兵训练科目之外,还要进行马术训练 -- 乘马射击、乘马斩劈、乘马标杆跳跃障碍和乘马跑道跨越障碍等,这些都需要人与战马之间的十分默契地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在马术训练中,不时会发生从马上摔下来的情况,有些战士跌掉门牙或摔断锁骨等,但从不退缩,顽强拼搏,体现了那个年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的,每个连、排、班都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一提起就会象高原山涧里涓涓流淌的溪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象电脑一样存入每一位战友内心的U盘里,永生难以忘怀。突然,朱永南战友发现了一群 -- 估计有5~6只 -- 毛皮鲜亮和精神抖擞的野驴,距离我们的车也就是3-4米,当我们的车门刚打开欲给它们留影时,高度警惕的高原伙伴们迅速地且毫无眷念地消失在我们的目光中,那高傲的、桀骜不驯的十足野性的神态和警觉的眼神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一路上车内欢声笑语,战友和夫人们被张根生战友的笑话将途中的疲劳驱赶到了九霄云外;一路上车窗外经常都可以看见,在半山腰间那五颜六色的耀眼的祈祷经幡随风飘扬,一座座玻璃瓦建筑的臧族佛教殿堂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殿堂上的屋顶光芒四射,格外壮观。神鹰在蓝天下自由地翱翔,一群群牛、羊如同洒落在青青草原上的珍珠,绘出一幅幅自然、圣洁的画卷。我们看着一眼望不尽的连绵山川,感觉我们的车似一叶小舟在青藏高原的古海巨浪中全速航行。

我扳着指头算了一下,从过日月山、河卡山口、措哇尕仕则山、鄂拉山口、阿尼玛卿山到温泉吃午饭,再翻越巴颜喀拉山,最后进入到称多县城境内,至少有6座山,而且基本是上山了又下山的不断地循环,高度均在4600米以上,可以想象今天的行程是最为艰苦的。

由于开往称多的新路被意外地封堵,我们只能折返走老路,天色已经很黑居然还下起了小雨,直到晚上近9点我们终于到了,原一连的项秀加和布群哇两位战友已经等候了近2个小时。我急忙下车,终于见到了40多年未见面的战友,这可是包括刘洪战友在内的我们一个班和排的、在一个大通铺上睡觉、在一个大锅里吃饭、同扛着一挺重机枪的战友,激动啊,开心啊,兴奋地拥抱在一起,眼泪在眼眶里。两位战友按照藏族风俗习惯给我们全体人员敬献了洁白的哈达,用藏语中最美的话语“扎西德勒”热情地欢迎我们并带我们去餐厅吃饭,然后领我们去了事先联系好的宾馆。这是一家藏族同胞开的宾馆,房间的布置完全按照藏民族的习惯和风情,就是没有卫生间,厕所在外面用土墙垒起来的高高的。我感觉战友们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苦坏了三位夫人,她们恐怕见都没有见过这种高高在上、上无遮掩的厕所,或许也应该把它作为是一种见识吧。布群哇战友告诉我,明天是玉树地震后首次的称多县赛马节,县上所有好的宾馆都已经被外地来的记者们、相关人员和参观者预订一空。

刘洪战友和夫人被项秀加战友坚持带回自己家里去住了,我因为特殊原因只能婉言谢绝了布群哇战友的邀请。13个多小时的汽车旅途颠簸,当安静地躺在柔软的床上的我却失眠了,脑海里象电影屏幕似的不断地闪现出40多年前在连队生活的片段,久久不能入睡。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36)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37)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38)

10,回到称多

8月3日的早上刚到5点,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起来了,匆匆洗漱完毕就出了旅馆大门。称多县的天已经刚刚放亮,昨天傍晚的一场小雨,感到天气冷了许多。我们都穿上了羽绒衣等较为厚实的衣服,呼吸着新鲜且清凉的空气,沿着宾馆右手街道没有目标的向前走着。这里已经没有了1973年底我们离开称多县时的一点点痕迹,宾馆前的一条不大的河水,那急匆匆的奔淌着的河水似乎感觉到有那么一点点记忆。马路的两边都已经盖起了一排排的房子,走到不远的小桥好象还有一点点印象但已经很模糊了。街上没有一个人,几条狗,有的懒散地闲逛着,有的悠闲地趴着,完全不能与我们连队当时养的,能够陪伴我们夜哨战士站岗的狗相提并论。我们向南走去,上了不高的楼梯,上面是一个类似公园的广场,有许多健身的器材,周围的绿化还不错,再往上走去就是一个还蛮宽的街道,大家觉得这应该是称多县的主要道路了。街道的正南面是称多县的广电公司,我们向西沿着这个街道漫无目标的观赏着,不远处的街道的南面大家看到称多县县中队,感觉很亲切立刻走过去与哨兵聊聊,闻声而来的狗确实是非常敬业,狂叫着,在哨兵的大声呵斥下才安静些,这让我想起了当时我们连队的狗,只要是看到没有领章帽徽的人,一定会发出强烈的警告。记得还有一群狗娃子甚是可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特别是晚上站哨,静悄悄、黑糊糊的一片,一个人虽然已经有了钢枪在手但仍然感到孤独,这个时候陪伴在你身边的狗,就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安慰。

吃过早饭,布群哇战友放弃了参加县赛马节的开幕式,与项秀加战友一起陪我们去看老连队的遗址。40多年前连队的老营房已经全无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居民住房,一直向东延伸快到了马草沟。我们沿着道路向东走,原来的烈士陵园已经没有了,堆马粪的场地及紧靠烈士陵园的田地也没有了,营房正南面的原来很大的一片连着公路的湿地也没有了,原来的湿地上面现在种满了绿色的小树和不知名的植物。突然我们看到了原来老营房西南面的有着排气孔的马厩的一角,虽然已经被人家的围墙圈了起来,仍然让我们激动不已,并赶紧留影纪念,继续往前走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布群哇战友指着左边不远的一排高大的绿叶葱葱的树告诉我们,这个就是当时连队事务长门前种的小树但也给人家用围墙围了起来,我们赶紧走过去把它作为背景照了下来。离这些树的不远西北面,我们看见了也感觉到那是老的营房但是仍然被围墙围住了看不清。在两位战友的多方打听与协商后,我们从墙边的小道绕到门口,打开缠在门闩上的铁丝就急忙推门而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情景让我们惊诧不已,三排和四排的五个房间依然完好的存在。门前已是杂草丛生且长的很高很高,整排房子破旧不堪,一看就是很长很长时间没有人居住了。站在原11班宿舍的门口,我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这就是当年我们住了5年的营房啊!我们不停地照相留影和非常仔细地四处观看,希望能够多找回当年的一点点回忆,刘洪战友与夫人在原11班宿舍的门前留影时还大声地说:“我和我媳妇回来了”。当我和战友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永远铭刻在心中的地方时,在项秀加战友慢慢地关闭这个大铁门、我们刚迈步离开大门的一瞬间,我不由自主地、下意识地最后回头瞅了一眼,泪水夺眶而出......。

战友们以永远不会变动的山为背景照下了我们第二张“回到称多”的照片。中午我们坚持回请称多的老战友,我们一连的土登战友也匆匆赶了过来。饭后战友们合影留念,相互道别,称多的战友坚持要顺道送我们到靠近路边的赛马场地之后,我们依依不舍的拥抱、告别......,再见了称多县,再见了称多的战友!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39)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40)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41)

11,回到玉树

按照原来的行程计划我们要及时赶到玉树,离开了称多县走了一会儿,我们很快地就开始翻越歇武山了,在汽车开始下歇武山的时候,战友们的心情开始激动了起来,不停地隔窗望着路边,有的战友兴奋地指着一个路口,“这就是进我们支队的那条道路口”;有的战友凝视着车窗外久久不说话,或是感觉到变化的歇武,或是内心里回忆到了什么;还有的只是看着、笑着,或许内心里已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了。由于计划是直奔玉树,故我们的车缓慢地驶过歇武之后就加速开往玉树。下午3点多一点,我们就到达了战友们盼望已久的玉树市,住在了李勤芳战友替我们事先就预订好的财神宾馆。不一会李勤芳战友赶来,给每个房间的战友和家人敬献了洁白的哈达,我们聊了在玉树的安排,李勤芳战友介绍了玉树的情况并根据我们的希望赶回家做明天出行的准备。稍做休整后,大家迫不及待地纷纷走上街头,近距离地、实地地、亲眼看看地震之后的新的玉树市。

结古镇是玉树州州府和现在的玉树市的所在地,“结古”在藏语中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长江从它身边流过,它成为长江流域中第一个人口密集的集镇。其历史悠久,是唐蕃古道上的交通、军事要道,自古以来便是青海西宁,四川康定,西藏拉萨三地之间的贸易重镇。结古镇东北木它梅玛山上的结古寺,象一幅悬挂在山崖上的壁画。其原址为一苯教寺院,后易为萨迦派(花教)寺院,建于公元1398年。整座寺庙依山而建,座落有致。围墙由上而下用黑白红三种色料涂成彩条状,分别象征着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正是由于这种彩条的排列,所以萨迦派又被俗称为“花教”。

玉树的变化真是非常地大,就像一个崭新的生命天堂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自然和宗教赋予了玉树一种神秘之感。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玉树市结古镇中心的有名的格萨尔王广场。总占地面积为600平方米的格萨尔王广场,是平时在玉树的人们休闲、娱乐和集会的地方。玉树有江河之源、万山之宗、中华水塔、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的藏语意为“王朝遗址”或“部落遗风”。根据史载大约在11世纪,在今昌都、玉树及德格地区,崛起一个新的部落 -- 岭国,这个部落中的国王就是至今在藏族民族中传唱不衰的格萨尔王。虽然是下午了,依然暖和的阳光洒满在格萨尔广场,格萨尔王铜像挚旗跃马,高高伫立,目光炯炯地眺望着经幡飞舞的雪山。铜像高22米,是全国最大的格萨尔王铜像。格萨尔王广场被称为是玉树人的灵魂。

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格萨尔王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驱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早在十至十一世纪,就在我国有雪域之称的西藏高原、风光绮丽的青海湖边、巍峨的日月山下、丝绸古道的陇原大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美丽的孔雀之乡云南等省区民间被广泛地流传着,至今藏族人民依然非常怀念和歌颂着这位民族的英雄。

看着格萨尔王铜像就让我想起了《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结构宏伟,卷帙浩繁,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又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全部知识,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它把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都熔于一炉,有100多万行,2000多万字,其字数远远超过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它自公元前后诞生,通过世世代代说唱艺人的继承和传播而愈加丰满,被称为“活的史诗”。

那么格萨尔王与玉树又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相传,格萨尔出生在四川德格的阿须乡,早年曾经到青海黄河区域生活过多年,他所在的岭部落即在于此。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了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伸、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降临人间,做黑发藏人的君王,降妖仗魔,为民除害,造福百姓,体现出藏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珠姆为妃。珠姆的家乡就在玉树的治多县,至今治多县仍有许多地名、河流名称和遗迹在《格萨尔王传》中都能找到记述。“玉树”名称的来历也源自《格萨尔王传》。藏语里,“玉树”意为“王朝遗址”或“部落一封”,即是指格萨尔王创立的岭王国。古时,玉树人被称为“嘎哇”,《格萨尔王传》中,玉树被称为“嘎哇六部族”。玉树许多地名或人名前也常冠以“嘎”字,其沿袭都是格萨尔王妃珠姆家族的族姓“嘎”。所以说,按照汉文化的习俗来说,格萨尔就是玉树的女婿。

这里特别值得重笔一提的是藏族民间的说唱艺人。由历代无数民间说唱艺人集体创造、加工提炼、口耳相传的《格萨尔王传》,现今已经整理发掘的有120多部、100多万行诗,逾千万字,令人最为称奇的是其传承方式。据说众多的格萨尔说唱艺人目不识丁,却能在大病一场或一觉醒来之后说唱《格萨尔王传》。在藏地,格萨尔说唱艺人分为7类,其中以“神授艺人”最为神奇。因此格萨尔说唱艺人也成为了藏民族诸多未解之谜之一。我还听说藏族有句谚语:“每个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王》。”。在雪域高原,每位藏族同胞都会讲述格萨尔的故事,在倾听和演绎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把自己的情感添加进去。

记得在玉树街上,我和刘洪夫妇闲逛地走进了一家卖水果和蔬菜的商店,碰巧遇到来自江苏南通的老乡,她们告诉我们:“千百年以来,藏地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接受着世人的虔诚仰望。我们曾经以为到拉萨、到西藏才能了解藏地的文化,没有想到玉树之行就带给我对藏地文化的丰富认识以及更深度的向往。”。听到此话,我们为玉树自豪!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42)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43)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44)

12,玉树军分区

8月4日一吃过早饭,我们在李勤芳战友的陪同下来到了玉树军分区。向哨兵解释并出示了我的退伍军人证书,接待战士电话请示领导之后,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告诉我们可以尽情地参观军分区大院。

现在的军分区大院是地震后重建的,位置基本没变,但已经与原来我们来过的老军分区有了较大的变化。刘庆荣战友曾经是军分区的军械员,朱永南战友曾经是军分区宣传队的成员,他们对原军分区大院比较熟悉,他们向大家一一介绍原军分区大院司令部、各职能部门、大礼堂、小车班、食堂、发电站、水塔、营房和分区独立连的具体位置以及现在的变化情况。

我们沿着正对大门的一条笔直、还蛮长的走道缓慢地边走边看着,正对面是办公大楼,两边是宣传画廊,有一幅是一群骑兵挥舞着马刀、乘马奔驰的极富震撼的宣传画,让我们感到特别的亲切。刘庆荣战友在这里给大家合影拍下了第三张手捧“回到玉树”的照片。照完照片之后我们首先参观了左前方的“高原之家。”一进门就感觉到了现代化的因素,两道门,第一道门进来关闭之后第二道门才能打开。一走进第二道门,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宽大的运动室呈现在我们面前。室内的乒乓球室、各种运动器械等整齐和有规律地摆放在室内,最为可叹的是整个屋顶成一个大圆形且没有传统建筑的梁、瓦、支架等,全室内充满氧气,一旦没有了氧气屋顶就会塌陷下来,我这才明白了,怪不得战友们纷纷在运动器械上展示身段之后,居然还个个脸不改色心不跳的原因。真的非常感激祖国和人民对玉树高原战友的关爱,这可以极大地提高高原战士的体魄和战斗力。出了“高原之家”我们沿途看了宿舍、军械库、综合大楼等,整个营房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绿化也非常漂亮。我们在军分区大院里照了不少的照片,在军分区大门口也合照留了影,最后我们请示了马参谋,希望明天去巴塘的独立骑兵连参观,马参谋也给于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感谢马参谋和军分区领导!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45)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46)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47)

13,地震遗址

8月4日一吃过午饭,李勤芳战友就来到我们财神宾馆,陪同我们去玉树地震遗址。这是曾经在玉树生活和战斗过的众多战友们自2010.4.14以来特别地想看的地方。一到地震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用坚固的框架支撑起来的留做保存的震后的房屋和一座令人震撼的纪念塔。当我们走进地震纪念馆的大门,就被门左侧的巨幅画像所震撼,在登记名字后我们沿着门右侧的楼梯向下进入了纪念馆,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肃穆、庄重的氛围。展览馆很大,特别的安静,没有解说员,但是仍然让我们瞬间感受到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体验到一次全国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奋勇抗灾,众志成城赢得胜利的伟大情怀。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于2012年4月10日开工,2013年10月30日完工,纪念馆用地面积约5776平方米,其中遗址占地面积约498平方米,由地震遗址、纪念馆主题及感恩广场三部分组成,建筑分地上一层,地下两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也是中国第一个全面记录高海拔地区抗震救灾艰难历程的纪实性展览馆。

2010年4月14日清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7.1级的大地震,满城废墟中惟有格萨尔王铜像仍然高高地矗立在结古镇中央,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信心和希望,坚强的玉树人一直都坚信:只要格萨尔王的铜像不倒,只要加呐玛尼还在,只要朋措达杰山不倒,玉树就还在。当时人们纷纷在铜像下的广场搭起帐篷过夜,当地群众说,这是格萨尔王庇佑着玉树,庇佑着结古。当我们在宽大的展厅里仔细地驻足参观时,我们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撼,那件件的物品,幅幅的照片,字字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玉树人在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也让世人所感动。灾难可以震垮房屋,却震不垮玉树人的意志和信念。参与救助的解放军、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那些出钱出力的许多“陌生人”,都是玉树人心中的“格萨尔王”,有了全国人民的守望、支持和帮助,一定会诞生一个新的玉树,而这一切在我们的这次行程中,看到已经在逐步地实现之中。加油,我们的第二故乡!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48)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49)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50)

14,结古观景台

我们在参观了地震遗址后,李勤芳战友介绍我们去了玉树市的一个观景台,现在本身没有名字,李勤芳战友说就暂时叫“结古观景台”吧。据李勤芳战友介绍:现在修建观景台的那座小山名叫“当迪代莫”,原来山头上有一座碉堡的残垣,是当年平叛时留下的,那时我正上小学,也就七、八岁,还往山上背过建碉堡的土坯,因为当时年龄小背的太吃力,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当我们登上了最高处时,发现结古观景台非常壮观。在山顶上是一个大约130平米左右的木质建造的方形观景台,阶梯式的木质楼梯向下延伸,一段一段的很长很长,以便摄影爱好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玉树市的全貌。登台远望,这座经民政部批复撤县设市的中国最年轻的城市真是太美了,从整体的地理形状和城市建设的规模来看,感觉就是西宁市的缩小版,仅仅是城市的建筑规模还远不及西宁市,但感觉已经是初具规模,我们还看到了建在半山腰的天葬平台。据李勤芳战友介绍:玉树素有“法会之乡、江河之源歌舞之地”的美誉。特别是这里的盛夏更是令人陶醉的季节,洒脱飘逸的歌舞、美轮美奂的服饰、帐篷城的异彩、赛马节的盛况,无不展示了康巴藏区的迷人风采和独特的魅力。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和自然禁忌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神秘的传统文化。而我们的玉树就在青藏高原的腹地,附近就是三江源头,随着玉树机场的开通和公路等交通的进一步的便利,玉树市一定会成为具有高原生态旅游特点的城市。我感觉到了玉树战友那自豪、自信和对家乡的美好前景的憧憬以及深层次的玉树情结。

从结古观景台下来,我想将来有一天一定会给它正式命名的,它也一定会成为玉树市新的一大景观。我也坚信这个观景台是我们众多来玉树的战友们很少去过的地方。如果没有在玉树生活的深厚经历,没有对玉树的深刻认识和了解,没有对玉树的极其眷念的情感,是不可能想到请战友们来参观这个地方的。从观景的效果看,它与西宁市南山公园里的“风亭远眺”是异曲同功,但是它们的区别就是,结古观景台的观景是唯一的,故更加专一,而“风亭远眺”的观景仅是南山公园里的内容之一,所以说,结古观景台一定会随着玉树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关注下迅猛发展的同时,逐渐被重视起来的。

重新建立的玉树市行政区域面积1.57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人,其中93%为藏族同胞。玉树是藏族聚居的全民信教区,藏传佛教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因地处中原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上,故以藏传佛教为中心的寺院颇多,宗教色彩浓厚。玉树地震之后,在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玉树市,我们也与我们的玉树战友一样,坚信玉树市一定会发展成为青海省的第三大城市。我们从心底里说:祝福我们的第二故乡!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51)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52)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53)

15,永样及父母亲

江永元德(旦)是与我和刘洪一个排的战友,当时的他,经常是笑呵呵的,活泼且扛起重机枪架那可是杠杠的。他的家就住在紧靠玉树烈士陵园的附近。一吃过晚饭,天仍然大亮着,我就和刘洪战友打的来到了他家。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了非常熟悉的走路有点罗锅姿势的江永元旦过来了,40多年的时光,人老了但是年轻时候的基本特征是难以忘记的。来到了老战友的家里,其老伴热情地为我们做糌粑,羊肉,羊汤,奶茶和酸奶,我们毫不客气地都一一品尝了。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当我将酸奶放入口中去细细品尝时,那久已向往的具有醇香、原味和是酸又非酸的滋味立刻包裹了我的味蕾,头脑里立刻一片是晕是醉的感觉。在我缓过劲之后,我仔细看了看老战友的房子,是属于那种单位分配的住房,类似于我们内地的二房一厅,房间里没有经过特别的装修但却是很温暖的那种感觉。老战友还有一个女儿叫永样,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现在玉树畜牧研究所实习,眼看着就要面临就业的实际问题了。当我看见老战友的女儿时,我就下意识地想起了著名的画家艾轩。

艾轩,著名画家,1947年生,是一位极富个性、极有成就的油画家。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日本福冈美术馆、国内外艺术机构及私人藏家广泛收藏。许多看了艾轩《藏族女孩》系列油画的人们,都感叹艾轩用丰富的艺术语言,捕捉到藏族女孩瞬间的原始美、质朴美、野性美、粗犷美、空灵美和神秘美;都感觉到藏族女孩就是自然中的精灵;画面中流露出:生命的厚重力量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心灵的震颤。艾轩通过多个藏族女孩的原始形象去表现藏族人那顽强的生命力,象《从狼谷来的孩子》,《乡村晨曲》,《凝神冻原》,《枯草在寒风中摇曳》,《暴风撼动窗格》等,感觉画笔下藏族女孩孤独的依偎着苍凉无际的大自然,那稚嫩的脸庞,那水灵、明亮、纯洁、坚毅和忧郁的大眼睛,让时间凝滞,让沉寂的荒原开口说话,仿佛远方传来清亮而又忧伤的歌声。艾轩说:我始终喜欢一种感觉 -- 忧郁,我甚至陶醉在一种忧郁的情怀中。然而我看到的永样,与艾轩画笔下的藏族女孩截然不同!永样的脸庞象我的老战友,眼睛不大但机灵,皮肤白润,活泼可爱,笑起来像高原的阳光一样灿烂。见到父亲的老战友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开心、热情和无拘无束,穿着运动服,一看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不媚俗,不虚华,有主见,一点一滴自然流露却又恰到好处,完全没有我们印象中穿着藏族服装,头、耳朵、脖子和手上以及胸前佩带着那么多饰品的藏族女孩。我非常希望油画家艾轩能够再去藏族地区,再去看看现时代的藏族女孩或者是另一类性格的藏族女孩,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新的收获。

我不愿意说什么上帝保佑的祝福,我仅仅祝愿在战友们的关爱和帮助下能够让永样如愿。我真心地希望再一次遇到永样的时候,她会欢快地拉着我的手,悄悄地告诉我,她的新的工作,她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憧憬,她内心中的康巴汉子。

祝福永样!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54)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55)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56)

16,玉树军分区独立骑兵连

用急不可耐这个形容词的确很贴切,因为它是我们期待已久的重要内容。8月5日上午8点我们在玉树战友李勤芳的陪同下,坐车驶往在巴塘大草原的玉树军分区独立骑兵连,俞连长和马指导员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批1969年入伍的退伍老兵和家人。他们告诉我们,部队正在马术训练,可以先去看看,这可是大家做梦都想去的“战场”啊。连首长陪着我们来到了训练场地。踏着久违了的草地,捡起了草地上的干牛粪都觉得是那么的亲切。在值班长骑马驶来向连首长报告之后,训练照常进行。我们望着这宽阔的大草原,看着战士们骑马飞奔在斩劈的跑道上时,看着这熟悉的乘马列队时,看着围架在一起的马刀时,我们的喉咙哽塞了,很长很长时间说不出话来,一直到连长又安排了三位战士牵来3匹战马供我们骑乘和照相使用时,那无比欣喜的心情和久违的感觉,定格在了与“无言战友”合影的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之中。看着年轻的战友们牵着马或站在旁边看着我们骑马、照相,保护着我们的安全时那认真和尽职尽责的神情,我们感动了,我们为有这样的新的战友能够在这艰苦的自然环境里参军保家卫国而感动,当然也理解他们,因为我们也曾经一样过。尽管巴塘大草原的太阳依然是那么的够威够力,但一丝一毫也没有影响到战友们和家人的激动、兴奋、快乐的心情,他们尽兴地摆着各种姿势,或单照,或合照,还不时地与连首长交流和观赏着战士们的马术训练。

根据张根生和沈朝根战友的回忆,他们原一支队三连的一个排就曾经驻扎在独立骑兵连营房大门的右前方,巴塘军用机场已经很破旧的老营房仍然存在,机场的瞭望塔依旧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他们曾经在这里渡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白天在巴塘草原上摸吧滚打进行军事训练,夜晚站岗放哨,巡逻在营房的四周。此刻他们静静地望着不远的老营房,深思和回忆着,当年的军营生活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他们的眼眶湿润了……。在返回独立骑兵连的路上,张根生战友风趣且自豪地对我们说:当年我们是白天骑马奔驰在巴塘大草原的蓝天下,似随手就可以扯下一朵白云擦擦汗,夜晚站在哨位上,望着星空,在瞬间感到颗颗繁星顺手可触不再遥远,巴塘大草原真是太美了。

回到连队,我们在连部享受到了连队为我们准备的丰富的午餐。我们又看到了连队吃饭前整齐的列队集合,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饭前铿锵有力的歌曲,我们在饭后与连首长一起背靠灼热的太阳席地坐在墙边会心地聊着天。我们介绍了南京战友在西祠胡同建了一个网络平台 -- 玉树战友之家,连首长非常感兴趣,马指导员介绍了他们想在连队建个荣誉室,希望老一辈玉树战友们能够通过这个网络平台提供一些历史资料、人物介绍及物品等,并说如果他离任了一定会把这项工作交接给下一任的指导员。我们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够动动脑,尽尽心,为连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尽一点力所能及的微薄之力。最后我们与连首长一起合影留念,依依不舍地离开独立骑兵连并与连首长挥手告别。

玉树的巴塘机场与其它位于都市的喧闹、车水马龙中建造的机场相比,它更多了一份安静,由于它像是被镶嵌在蓝天白云和雪山草原之中,故被誉为海拔最高,风景最奇特的高原机场。 感谢骑兵独立连和连首长!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57)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58)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59)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60)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61)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62)

17,文成公主庙

下午,李勤芳战友陪同我们直奔文成公主庙。文成公主庙,别名“莎萨公主庙”又称大旦如来佛堂,坐落在结古镇以南25公里的白纳沟,海拔3700多米,高13米,依岩崖修建而成。佛堂精巧玲珑,幽静雅致。佛堂内供奉的主佛像藏语称“觉俄囊巴诺泽”,汉语称为大旦如来,梵语称为“毗卢遮那”。相传此佛像与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像具有同等的加持威德,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位居正中的主佛大日如来佛,高约8米,端庄稳重、娴静慈祥,结跏跌端坐在双狮仰莲座上。其余八尊菩萨系随佛弟子,其造型、服饰兼有吐蕃早期风格和初唐中原艺术特征。在佛堂附近的岩壁上工整地刻有藏、汉两文佛经《普贤菩萨行愿王经》、《般若菠罗密多心经》,以及多行梵文和汉文、佛塔、六字真言等。在佛堂右侧20米处的岩崖下,有一泓清澈如明镜般的泉眼,名叫公主泉。相传远嫁吐蕃王的文成公主在此驻跸期间,曾经在这个泉边梳洗。

这座佛堂是唐贞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留下的规模最为宏伟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文成公主离开这里进入拉萨后,这里的藏族群众便依据公主的画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怀念,逐又建庙。此庙已经成为藏汉团结的象征,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佛堂,香火缭绕,经久不衰,当地藏族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传说:白纳沟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当地藏族头领和群众为公主举行了她进入吐蕃地界以来第一次极为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见藏族人民好客热情,深受感动。为了感谢和报答当地藏族人民,文成公主决定在此多住些日子,向藏族群众传播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 文化。文成公主在白纳沟住下以后,曾经亲率工匠、世人在沟内的悬崖峭壁上浮雕凿刻了各种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数十处。庙宇内的九尊佛像据说就是当时遗留下的古迹。文成公主还通过自己的身传言教,帮助当地的藏族人民学会了驾牛开荒,耕耘播种;学会了垒石砌墙,伐木盖房;学会了纺纱织毯,凿石打磨,唱歌跳舞等。迄今,在白纳沟对面的山坡上还有公主当年教人们开荒种地的田埂。因此在当地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天上的菩萨娘娘,公主遗留下来的物件是珍贵的圣物,想尽办法加以保护。

的确如此,文成公主是我们在学校学习时期就知道的历史人物,但是当我们相对近距离的面对这个为促进藏汉两个民族的深厚友谊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时,我们还是被文成公主这样受到藏民族的如此爱戴而感到自豪,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一点点当时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在翻过日月山时那瞬间的惆怅、思念、迷茫和憧憬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我们驶离文成公主庙不远的地方,我们找到了一块理想的地方,大家纷纷在李勤芳战友的帮助下,穿上了李勤芳战友特意为战友们准备好的华丽的藏族服装,留下了具有特殊含义的照片。感谢李勤芳战友!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63)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64)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65)

18,玉树烈士陵园

还是在南京出发前的筹备会上,张根生战友就提出:我们一定要去看看我们一个连队的两位长眠在玉树的江苏海门的战友,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玉树烈士陵园坐落在玉树市西段扎西科河谷南侧,公园路以西,北临结古镇西同路,总占地面积为33600平方米。大约在玉树市和扎西科的中间位置。走进标有“玉树烈士陵园”门楼,一条长长的还比较宽敞的路紧紧连着玉树烈士陵园的宽敞但紧闭着的大门。当我们走进了大门之后,眼前的荒凉和杂草众生的烈士陵园让我们惊呆了,感觉是基本没有日常性的常规化管理,200多位不同年代牺牲的战友们静静地长眠在这里,内心里油然而生起惆怅和难过的心情。我拉着就住在这里不远的江永元德(旦)战友和他的女儿的手,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很久很久,突然象领悟了什么似的,大家开始急促地寻找着战友。一座座长方形的墓前的碑上都刻着战友们的名字,有的已经很不清楚了,有的碑已经破落的没有了碑的形状。万分幸运的是,在紧靠右墙边的最前面的两个陵墓,我们终于找到了姜仲恒和姜武成两位昔日的战友。我们一边默默地清理着墓前的杂草,一边听着张根生和沈朝根战友向我们讲述着他俩的点滴往事。他俩在青春年华的年龄,怀抱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毅然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了高原却在入伍的当年就长眠于高原,40多年过去了,他们无怨无悔地、静静地待在这里……。张根生战友告诉我们:我与姜武成战友一个班,在姜武成战友牺牲的前几天,我们一起坐在巴塘大草原的草地上,他捂着受伤的胸口对我说:“……我有些想家了……”。此时此刻,我理解了张根生战友在当时已经感觉到了战友未能用语言表达的心思,我也理解了张根生战友魂牵梦绕的根源和战友之情的深刻内涵,这永生难忘的战友之情和一幕幕与战友相处的极平凡而难忘的生活和战斗经历,已经深深地留在了他的内心和脑海里,永远永远…...一辈子......。按照祭奠的常规程序,张根生和沈朝根战友在昔日一个连队的两位战友的墓前深深地鞠躬,然后我将随身带来的矿泉水替代这个酒郑重地、缓慢地洒在了墓前,大声地说:“战友您们好,我们从您们的老家来看望您们了,您们就安息吧……”,我们感觉到了两位战友眼中饱含着的泪水和战友内心深处的无限眷念的战友深情。这一切都让陪同我们来的年轻驾驶员深为感动,“40多年了,您们这么大的年龄来到了玉树,都还记挂着来烈士陵园看看他们……”。是的,怎么可能忘记,怎么可能不来,只要有机会就必须来陪陪他们,因为这是昔日一起从江苏省来到玉树、一起摸爬滚打和朝夕相处多年的兄弟啊……。

感谢尼玛战友和您的亲人们!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66)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67)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68)

19,嘛呢石堆

玉树尼玛战友安排的朋友,拉着我们离开了玉树烈士陵园又去看了玉树赛马场,在张根生战友的请求下又去寻找他们三连曾经驻扎在扎西科的旧址,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地震后老营房已经不存在了。之后直奔结古镇旁的新寨嘛呢堆 -- 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嘛呢石堆。

很多人知道玉树但是没有去过,很多人去过玉树但是不知道 -- 嘛呢石堆,嘛呢石堆是信仰堆积起来的世界奇迹。嘛呢堆多为白色石头的堆积,常常呈方行或圆形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或寺庙、墓地,用于祈福,成为当地人们的保护神。在西藏原始的苯教中,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而白色崇拜中当然少不了白色的石头。在佛教传入西藏后,人们堆嘛呢堆又进了一步,一般不再是纯粹的白石。人们把那些本来就被认为赋有灵气的白石再刻上佛经或佛像,使这些白石更赋灵气,成为嘛呢石,以求保佑和庇护自己。嘛呢石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大的如山,小的则可以放入掌心,或圆或方呈天然状态。除了颜色多为白色外,其质地也大不相同,有石灰岩,有硅质岩,有汉白玉等等。最初堆成的嘛呢堆可能不会太大,但按照高原上人们的传统习惯,每逢路过嘛呢堆时,他们会口中念念有词,呼唤天神,祈求上苍的恩赐与神灵的保佑,去除灾难,得到幸福,并围绕嘛呢堆转一圈,再添上一块石头。即使没有石头也会添上动物头颅或角或羊毛,甚至是自己的头发之类的东西。这样,经过长期来往与此的人们不断地添加,嘛呢堆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

新寨嘛呢堆的经石据说达25亿块,这些经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的如同桌面,小的仅如鸡蛋。刻在嘛呢石上的内容一般都与藏传佛教有关。有佛经,其中以六字真言居多,还有其他一些吉祥语言,还有佛像、神像等,也有动物或妖魔鬼怪,内容非常丰富。据说300多年前,藏传佛教嘉那活佛在玉树的新寨村创建了嘉那嘛呢石堆,经过历代的雕刻和累积,嘛呢堆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拥有25亿块的嘛呢石,形成了一面东西长近300米、南北宽80米、高3米的宏伟的石经墙。嘛呢,是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的简称,藏传佛教把六字真言看做是佛教经典的根源,是佛教的根本真言。念一遍六字真言就相当于念了一卷经,反复念诵以祛邪求福。陪同的尼玛的朋友告诉我们,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玉树地区就有了汉、藏、梵三种文字的石刻,最早的六字真言石刻应该已经有了2000余年的历史。2010年4月的玉树4.14大地震,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重受损,3座佛塔损毁和5座频临倒塌,嘛呢石墙体整体坍塌,部分石刻断裂受损。然而地震后仅仅是10多天,受损的嘛呢石堆便开始了全面的修复工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嘛呢石堆,玉树嘉那嘛呢石堆与文成公主进藏的传说、建筑以及习俗共同组成了的独特的嘛呢文化,已经成为了藏传佛教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嘉那经石城,坐落在玉树所在地结古镇以东6公里的新寨村。当清晨高原红暖的太阳染红了整个石城和那8座白色的佛塔时,这里是一片的肃穆和祥瑞。石城占地约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长方形的石城全部是由刻上了经文和佛像的嘛呢石堆成的。石城的外墙高约6米左右,也全部是用巨大的经石垒砌起来的,不同的墙段还镶有彩色的佛像和巨大的六字真言石壁,以供信徒们在转经石城时随时朝拜。嘉那经石城的里里外外堆满了刻着六字真言或一篇篇经文(包括各种律法、历算和艺术经典)的白的、红的、青的大小嘛呢石,层高达5~6米。石城的南、北和西3面砌有高高的经石墙,上面镶嵌着许多精美的彩绘浮雕石佛像。城墙留有几处挂满各色经旗的出入门巷。东面是一字排开的8座白色宝塔、有300个转经筒的转经长廊和两个佛堂转经堂。在高原明亮、灼热的阳光里,嘛呢石城一片灿烂!的确如此,我们是下午5点左右来的,高原的阳光依然十分温暖,走在嘉那玛尼石刻广场,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嘛呢石吸引着众多的游人,还有许多外国的朋友,他们虔诚地在嘛呢石前磕头、转经,有的还在摆放着嘛呢石,以祈求平安。我们以十分虔诚的心情在经石城的里里外外细细地瞻观和拍照,为形形色色、大大小小、如山似海、浸渗了信徒们菩提之心的嘛呢石堆而惊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一座佛梵文化的巨大道场,一处释门信众精神的圣地,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根据文献记载,这座经石城是藏传佛教高僧嘉那多德桑却帕旺(又称嘉那活佛)于1715年创始起建的,到20世纪50年代时,已经历经了240多年的不断堆献,曾经形成过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00米,经石总数多达25亿块的浩大的规模。但在后来的“文革”中,这座经石城遭到噩运被指是封建迷信而被毁,大量的经石被人们运走去当做铺路建桥、垒墙建房的建筑材料而失散殆尽。1986年在落实民族政策中又得到恢复重建,至今,嘛呢石堆献又累积恢复到25亿块之多。据悉,目前如此规模庞大的刻石文化胜迹还是世界上极其罕见的。藏区嘛呢石堆最杰出的代表-- 嘉那经石城,不仅在整个中国藏区颇有名气而且也名声在外并享誉世界。嘉那经石城,是一座圣城,是一个佛教精神的道场,也是藏地文化的奇迹。它在诞生后的300多年里,引导藏区僧众的精神指向,净化和升华着藏民族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将神圣永植于他们的心间。玉树新寨的嘛呢堆被称为是玉树的精神!

感谢尼玛战友安排的驾驶员!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69)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70)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71)

20,尼玛战友的女儿

尼玛的朋友终于把我们从嘛呢石堆送到了他家。下车走进院子,这里与内地的高档小区除了在绿化方面欠缺些其它没有什么区别,一楼是可以停放小车的。我们上二楼走进了尼玛的家。尼玛是在几年前与我们连队的吾吉战友顺道来过南京,我们仅匆匆见过一面,当时他告诉我们他是原一支队三连的,认识南京兵叫沈朝根,这次还特别凑巧,沈朝根战友与我们一起来到玉树了,通过吾吉战友联系上了尼玛战友。来尼玛家之前,沈朝根战友一直显得特别的激动,因为他们曾在一个班里共同生活和战斗了3年,张根生战友也说尼玛是68年兵,当了3年兵就离开部队了,现在仅是有一点点印象。

我们进门穿过了走廊来到了客厅。宽大的会客室,三面沙发的中间,一张宽大的会客桌上已经摆满了丰盛的美食,环顾整体房间的装修,豪华且得体,一看就是非常有生活品质和幸福美满的家庭,我们为我们的藏族战友如此的幸福生活而感到欣慰。尼玛女儿整个就是一位汉族姑娘的装束,很漂亮,也很大方地与我们聊天。她告诉我们她与老公及儿子和父亲一起住,这一句“老公”让我感觉到了这个时代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与时惧进,话匣子一打开就谝起了藏族和汉族的传统习惯。女儿热情地为我们倒上了奶茶,一再劝我们吃这,吃那,那甜美的笑容和亲切的感觉,让我们没有了一点点的拘束,就象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尼玛女儿一边与我们谝着,一边不断地为我们添满奶茶、劝我们多吃水果并告诉我们等一会,她父亲接她的儿子去了,很快就会回来的。

突然,张根生战友乘尼玛女儿离开的一小会工夫悄声告诉我,“杜伟,我感觉这个尼玛不是我们连的尼玛”,我顿时心跳加速,这吃也吃了,喝也喝了,聊也聊的满开心,不是这怎么办,我赶紧想着如何说明。在尼玛女儿又来为我们添奶茶的时候,我说了,“女儿啊,我们都是40多年没有见面了,可能啊,嗯…你父亲不是我们连队的尼玛”。女儿的一席话,让我感慨万千,“叔叔们,不管怎么样,您们到了这里就都是我父亲的战友”,我的内心里面OUT了。不一会儿尼玛女儿就悄声告诉我们,“我父亲来了”,张根生战友一下子就从沙发上跳了起来看着门口。“是尼玛……”,战友们高兴极了,曾经在一个班相处了三年的沈朝根战友和尼玛战友拥抱在一起,开心地聊着,40多年了,有谝不完的话题,有叙不尽的思念和关切,有道不完的回忆。晚上,尼玛战友叫来了原一连的吾吉战友与尼玛的女婿一起在玉树酒店宴请了我们,在宴请前他们依然按照藏族的习俗先给我们敬献了哈达。大家边吃边聊,合影留念,最后上来了一小桶酸奶,那可是我们最最渴望吃的啊。

谢谢尼玛战友的女儿!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72)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73)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74)

21,相聚玉树

昨晚葛宏战友意外地接到了我们南京戴新战友的电话,说是现在在称多县,明天到玉树,我还半信半疑。晚上戴新战友如约来到了玉树还就住在了我们下榻的财神宾馆,真是感到非常地意外和高兴。戴新战友是夫妇俩开车到西藏路过玉树的,话说到此就不能不说说唐蕃古道了。

唐蕃古道也叫馒头岭(古)驿道,是1300年前的进藏之路,也是今天的214国道。它的起点是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途经甘肃、青海,终点是吐蕃逻些(今西藏拉萨),全长3000多公里,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其中一半以上的路段都在青海境内。它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整个古道横贯我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是连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的“黄金路”,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它的大致走向是:西安—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甘肃天水—陇西—临洮—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青海民和官亭—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倒淌河—恰卜恰(公主佛堂)—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结古巴塘—溯子曲河—杂多—沿入藏大道—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西藏聂荣—那曲—拉萨

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通大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唐蕃古道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是藏汉友好的见证,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贸易往来的要道,也是中国的七大奇迹。由于这条古道因延伸到尼泊尔与印度,也被学者认为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是一条不仅驰驿奔昭、和亲纳贡、贸易交流的官驿大道,更是一条承载着汉藏交好、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特别是在祖国的版图完整、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著名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走的就是这条大道。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员专人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进藏途中,不仅播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第一页,这就是“唐蕃古道”的由来。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庙,遗留着人们世代创造的灿烂文化遗存,传颂着数不清的反映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有研究者这样赞叹:它就像一条长虹,将藏汉人民紧紧连在一起,它是汉藏友好的见证,被誉为是民族团结的“千年平安路”。

据《全唐书》记载,仅唐太宗贞观元年之后的200多年间,藏汉民族沿着唐蕃古道密切交往,唐蕃使臣相互往来就多达142次。贸易往来的频繁,让唐蕃古道迅速兴盛起来,并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当然了,这段历史也可以追溯到汉朝,因为早在那时,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大道就已经基本形成了。

在我了解了唐蕃古道的这段历史之后,我就非常敬佩戴新战友的旅游知识之深厚,旅游意志之坚定,旅游规划之周密,旅游财力之雄厚,旅游的综合技术之扎实。他这可是一举多得啊,即重温了历史知识又重返了第二故乡还又见到了老战友们,精神食粮之富有是他人渴望而不可及的。 感谢戴新战友!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75)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76)

22,漫步通天河大桥

“径通八百里,亘古少人行”。通天河是一条通往天界的河,它的上游地区,两侧相对少有人为的干扰,是长江源头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过去来往频繁的汉藏使者,传经布道的僧侣,求神拜佛的信民,以及南来北往的旅者,经常仆仆于这条古道上,颠沛于通天渡之间。西游记中著名的唐僧师徒过渡晒经的章节就发生在这里。《西游记》中这样写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来到通天河,游来一只千年老龟,知道他们是去西天取经的就答应驮他们师徒四人过河,并提出让唐僧到西天后帮助打听一下能活多少年,唐僧满口答应,但到西天后却忘得一干二净。老龟在通天河一等就是十年,见唐僧师徒取经回来好不欢喜,忙迎上去驮他们过河,当老龟得知唐僧失信,一气之下沉入河中,师徒四人遂落通天河。虽然师徒四人幸未遇难但经书多被打湿,有些还被冲走,打捞上来的经书就放在江边的大石头上摊开晾晒,在晾晒过程中,书中的文字印到了石头上,后来这块石头就被叫做晒经台。

沱沱河是长江真正的源头,当其蜿蜒而下的河水与当曲会合后就变成了滔滔的通天河。通天河上起囊极巴陇与长江正源当曲相接,下至玉树藏族附近的巴塘河口同金沙江相连,河长813公里。这段穿行于唐古拉和昆仑山脉宽谷中的长江,在藏语里被叫做“珠曲”,即我们汉族所说的“通天河”,它从结古镇东面的山谷中奔流而下,横贯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全境。通天河是长江、黄河和嘉陵江的真正的源头,号称“三江源”。

8月6日早上6点,天还是黑蒙蒙的,我们的汽车准时出发。上车后赶紧给还在等待我们下午回玉树的李勤芳战友信息我们改变的计划,为了减轻大家的疲劳今天沿路边走边访问,中途在河卡住一晚。这可让李勤芳战友着急了,“不是说好了下午回来么,我还准备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晚餐等着您们呢。”。我只能做些解释,好在李勤芳战友是极通情达理的,就只能祝福我们一路顺利和平安了。李勤芳战友本来是8月3日回西宁的,为了在玉树接待我们推迟到了8号坐飞机赶回西宁。

当我们的车到达了通天河时,天也开始亮了起来。车在通天河的新大桥前停了下来以便战友们徒步走向北面的老的通天河大桥。我们在老的通天河大桥上缓缓地一边走着、一边看着,心潮澎湃。原一支队四连的朱永南战友和原一支队三连的张根生、沈朝根战友说,我们连队的各一个排都曾经在这里守护了好几年,大桥周围的一草一木和地形地物我们清清楚楚。我们沿途看到了晒经台,牛头碑,“三江源头自然保护区”标志碑,无意之中居然还在桥底边上找到了一排老的、已经很破旧的营房,但是马厩、伙房已经不存在,营房前我们种植的小树现已长到碗口粗的大树了。战友们边走边聊边看边照相留影,多想再待长一些时间,怎奈前面还有让我们更加心仪的地方。说实话,当兵5年了都没有这么仔细地看看通天河大桥啊,当然了,我们当时也没有这个机会。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77)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78)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79)

23,回到歇武

从通天河大桥出发之后,我们就急不可待地赶往歇武。车刚刚停稳,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6位战友就迅速下车,直奔原骑兵一支队的大本营。

此时此刻我们恍惚感觉到,身边的清风在牵扯着我们的衣袖,两边的山峦频频向我们点头微笑,山边清澈的潺爰溪水挥动着双臂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感觉到了它们的呼唤:你们回来了,四十多年未见,你们仍然象当年那样精神抖擞,英姿飒爽,个个红光满面,生龙活虎,音容不减当年啊,热烈欢迎你们 – 南京、北京的小伙子们。此时此刻我们又恍惚听到了,军营里突然响起的嗒嗒嗒的军号声和阵阵的马蹄声响,久久回荡在歇武大峡谷的上空,直至云霄。

到了原骑兵一支队的大本营,我们一边走着一边看,仔细寻觅着当年的痕迹,唉,真是时过境迁啊,40多年前的歇武的印象现在竟然是荡然无存,此时我们是万般情思涌上心头。三个连队和支队部及炮排的遗址一点点都看不见了,朱永南战友提出只能根据山的位置来推测。根据位置推测,歇武一所学校就应该是原来二连的位置,葛宏认定学校里面的几棵大树就是原二连连部门前种的,已经由过去的小树苗长成大树了,可惜的是学校的门前连个学校的牌子都没有。战友们再依次推测出支队部及炮排、四连和三连的位置以及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邮局和粮站的位置。然后我们不断地在居民的房前门后转悠,寻找着,那怕是一点点蜘蛛马迹的可以认出来的遗址,没有,一点都没有了。原来的河已经改道靠山流淌着了,原来的位置已经被当地居民盖了大片的居民房,并用围墙一圈一圈地围了起来,在靠山比较近的一片较为宽阔的地方,我们照了“回到歇武”的合照。一会儿我们遇到了从靠近山方向下来的一辆红色轿车,张根生战友忙上前打听有一对藏族同胞的双胞胎是否还健在,刚巧车上坐的是他们的姐姐,她说她今年65岁了并告诉我们,她的两个双胞胎弟弟已经在几年前分别去世了。张根生战友继续打听一个被歇武战友们“任命”的“歇武寺寺长”,居然让他在街上碰到一位62岁的藏族男同胞,并告诉我们早在几年前就去世了,这位藏族男同胞还清楚地记得60~70年代这里驻防的骑兵部队。

葛宏战友深情地回忆到:曾经洗过军装的歇武河已经改道,但是那里曾经留下过我们多少的青春回忆。坐在河边我们边吃边喝酒边聊过天,充满激情地唱着外国民歌两百首;顺着河水流淌的方向,我们思念远方家乡的父母和亲人,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是想家的时候,我们想到了家乡的一排排的法国梧桐树及林荫大道、夫子庙的金陵小吃、家乡盐水鸭的美味;在这里我们都哭过、笑过、谝过和嬉闹过……,河水记忆着我们青春年华的时代。后山还是那样的陡峭,时常耳边响起那揪心的紧急集合的哨声和听见那爬山时上气不接下气的急促的喘息声;在后山的岗楼站夜哨时,我们躲进旁边的草堆里偷偷的睡个小觉;偷羊肉到文书的小房间里,放点盐烧烤后的手抓记忆;南京战友朱庆生上士烧的猪肉炖白菜和粉丝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其香味至今在嘴里仍回味无穷。歇武记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痛苦过,开心过,豪情满怀过,吃过,玩过,思索过,从没有忘记过,每每梦中想起,泪湿枕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今天我们又回到了歇武,站在以前营房的旧址上,我们振臂高呼:亲爱的、魂牵梦绕的歇武,我们回来看你了!此时我们的耳边似乎响起了《我爱祖国的蓝天》的充满激情的歌曲,“... 啊!啊!水兵爱大海,骑兵爱草原,要问飞行员爱什么...”这是1961年由秦万檀演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它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我们当年骑兵战士的心情。

我们深深地感觉回到了歇武,象找回了心灵的家,内心里真的还想多停留一些时间,多想在山前山后转转、看看,甚至是想找个旅馆住上一晚上,无奈按照行程计划还有不少路程要赶,但是,歇武已经永远地、深深地铭刻在了我们的内心中!我们握别慈祥的藏族大哥、大嫂及众乡亲的手,一步一回头,带着无限眷念的心情准备上车,这时葛宏战友告诉我们,你们看,远处山上的大石头远眺在目,仅仅没有过去那么的红,歇武半山的寺院仍然耸立着,不过是经过了修缮。变化告诉了我们歇武在发展,但是那山、那河、那寺、那山上的石头和那后山是永远不会变动的,我们对歇武的一颗眷念的心也是永远不会变动的。

张根生和沈朝根战友根据推测找到了他们当年紧靠连队的河滩边饮马口,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当年一个星期天从小卖部买来凤尾鱼罐头和绿色的青梅露酒,就在这个河滩边上急不可耐地用鹅卵石和擦干净的锈铁丁(还是弯的)开罐头的情景,并依依不舍地在此地照了相,合影留念,最后沈朝根战友在河边捡了许多石头带回南京以做纪念。我们真诚地希望在歇武生活和战斗过的玉树战友,回去看看!

别了歇武!再见了歇武!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80)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81)

24,格桑花

8月7日,我们在河卡吃过最后一顿早餐,驱车返回西宁市。车内大家都闭上了眼睛睡觉或是闭目养神,坐在最后一排的我,一路上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颠簸撞头而不敢闭上眼睛,故一路上我都在凝望着车窗外的草地和草坪。我想着,无论是广阔的草地上还是在山坡的草坪上,都盛开着一种鲜艳的黄色的小朵、有的是几颗在一起,星星点点;有的是连成一小片,隔草想望;还有鲜艳的翠、天蓝色的一串串的花朵,孤芳自赏;我就想到了草原久负盛名的“格桑花”,我一直想看看和认识一下这个格桑花,但是至今为止都没有一位藏族战友能够明确地指出那一种花或给我一个确定的格桑花定义。还是李勤芳战友这样告诉我,我们是把格萨尔王走过的路之后开出的花都统称为格桑花。

格桑花又称格桑梅花,具体为何种植物存在广泛的争议。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和吉祥的美好情感。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依据民族植物学方法,对格桑梅花原植物进行过研究探讨。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及关键人物的访谈,表示,大量的藏族影视、歌曲、西藏的期刊杂志上被视为格桑花的波斯菊并不是真正的格桑花。从广义上说,“格桑梅花”极有可能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野花的代名词。格桑花在藏族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位置,被藏族百姓视为象征着爱和吉祥的圣洁之花,它作为一种精神深存在于藏族百姓的心中,成为他们追求幸福吉祥和美好情感的象征。由于格桑花喜爱高原的阳光,不畏严寒风霜,它被视为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美丽且不娇艳的一种野花。我终于理解了李勤芳战友具有象征意义的解释,我终于认识了格桑花,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格萨尔王的一个故事 -- “格桑花”:

“格桑花开了,开在对岸,看上去很美;看得见却够不着,够不着也一样的美。”

《格萨尔王传》作为在藏族地区民间流传的史诗,反映了古代高原社会在从部族到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高原社会从分裂割据的状态通过征战逐渐走向统一。在民间格萨尔王这个神话般的英雄人物故事在广大的藏族百姓中广为流传。我记得《格萨尔王传》里有这样一段唱词:

“那莽莽的草滩树茂密,我就出生在古沙草里,

父亲是梵天的神马,母亲是龙王的宝驹。

我头像摩尼宝珠放光彩,我耳像机灵哨兵探前敌,

我眼像金星从山顶升起,我颈一伸像丝绸垂下地。

我上身长满羽翎像飞鸟,我尾巴如悬崖瀑布泻千里。

今天我呼唤上师本尊和空行,帮助我把穆雅雪山来开启。”

整个藏族老百姓从小就听着老人讲格萨尔,他也是整个藏族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人们一提起英雄就是格萨尔王,一提起美女就是格萨尔王的妃子珠姆。在英雄的故乡,老百姓把格萨尔和他们心中的神结合起来了,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这是他们信仰的开始。此刻我更理解了李勤芳战友那具有象征意义的解释,我相信他一定也是倾听着《格萨尔王传》长大的,他的血统也能在这部全世界最长的史诗里找到源头,因为他已经在《格萨尔王》的剧组中成功地塑造过一个角色,在电视剧《通天河畔》中扮演过男主角。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82)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83)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84)

25,“忆江南”晚宴

8月7日上午,我们不急不忙的离开了河卡。这一路上感触最深的变化就是玉树的道路。我们当兵那会,整个是灌浆路面,车子开起来之后是尘土飞扬,新兵入伍从西宁到玉树,每天歇一个兵站,坐解放牌大卡车到玉树是5天,感觉大卡车在上山时整个就是“气喘吁吁”象似蜗牛一般的艰难地“爬”着。记得在连队里传说只有军分区首长的小车可以两头不见太阳,一天从玉树开到西宁,甚至传说更邪呼的是,小车在行驶中掉了一个轮子居然都不知道,咱不去评价真假,可以想象这小车的速度之快。特别是那会儿探亲,从歇武或称多县到西宁简直就是碰运气,等到了方便的车就是感觉非常幸福的事情了,对待驾驶员那是要千感谢万致意的。

现在不一样了,西宁 -- 玉树全程820公里,全部是柏油马路,交通大巴已经是很正常的在运行了,但是据我了解西宁到玉树的大巴车最早一班也要到中午12点开车;玉树到西宁的有8点/9点开车的,还要瞅着驾驶员的开车风格和路况,单向全程需要13~15个小时不等。而且我一路上看到公路边上高高树立的“共玉道路扩建工程”的大牌子,预示着几年之后,西宁 -- 玉树的道路将更加通顺,坐车也会更加方便。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点不假,我们衷心地祝愿,地震后的新玉树建设在全国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下会更美丽,我们的藏族兄弟们会过上更加幸福和安康的生活。在这里我还要隆重推荐给战友们一个自驾去西藏的旅游路线:那就是去西藏:走西宁—格尔木—西藏,返回:走西藏—玉树—西宁,您会深度地领略高原风光和藏民族的文化精髓,没准您还会在玉树租房住它个半年。

下午3点,我们全体11人安全地回到了西宁市的苏商宾馆,晚上,我们在莫家街上的“忆江南”饭店答谢西宁的战友们。其实,“忆江南”饭店是我们战友们在住了不到一天就给“挖掘”出来的具有南方口味的饭店,据说是江苏的徐州人在这里开的。今天还多来一位原一支队二连的贾有存战友。席间我们感谢西宁战友给我们这次玉树之行的大力支持,热烈欢迎西宁的战友在方便的时候来南京和北京;席间战友们频频敬酒叙友情,讲玉树之行的经历,谈玉树之行的感受,道玉树之行的遗憾,甚至有的战友开始谋划再次重返玉树的设想了。其实我们这一路,西宁战友也在随时随地的为我们的身体状况担心,今天是彻底地放心了,我们自己也是彻底放松了,大家尽情地开怀畅饮,纷纷合影留念道话别。四十多年啦,战友相见时难别亦难,心里还有多少话没说完,人的一生有几个这样的夜晚,一辈子又能有几次不想说再见,要把时光留住在今晚。我深深地感觉到了战友们之间酒杯里含着的深情厚谊,因为许多战友都是在喝着“交杯酒”啊。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85)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86)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87)

26,西安聚会(汉阳陵)

8月9日上午我们离开西宁前往西安,晚上就到了西安。我们一连的曹钦白战友早已安排好了住宿,并给我们支付了一天的住宿费用,还让其女婿来火车站接我们。战友们彻底放松地睡了个塌实觉,一觉醒来十几天的疲劳就没有了踪影。

由于曹钦白战友去新疆采风,我们原一连的崔来军和姚晋普战友就一直陪着我们去了大家十分熟悉的华清池、兵马俑、大/小燕塔等旅游景点,还陪我们去了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在这里我就只介绍一下大家不太熟悉的西汉帝陵—阳陵。

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现已建成汉阳陵博物馆,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的汉阳陵博物馆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美、陈列手段先进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现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美、陈列手段先进,起建筑采用下沉式结构,充分保护了陵园的整体环境风貌。在1600平方米的展示内陈列着近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1800件文物精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为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美轮美奂的出土文物、独一无二的地下遗址博物馆、秀丽宜人的园林风光,使汉阳陵博物馆日益发展成为国内外独具魅力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如果您置于其中,一定会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8月13日晚上,我们与西安的战友一起聚餐,这是一家颇有名气的羊肉火锅店。我们原一连付子龙战友颈部开刀后正在调养中,居然也赶了过来。大家看了付子龙战友带来的老照片,居然在一张合照中我们当中的好几位战友都在这个照片上,一下子就拉近了大家的距离感。我们聊着熟悉的一支队及其他战友的情况,谝着离开部队后各自的工作、生活的经历,举杯祝福和道别。

感谢西安的战友们!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88)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89)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90)

8月14日的一大早,我们安全、顺利、开心地回到了南京,圆满了结束了此次玉树之行。 大家由衷地感激西宁、称多、玉树和西安的战友们!大家期盼着您们在方便的时候来南京,我们热烈地欢迎您们!

27,我的随感

从玉树的结古观景台上看到天葬台之后,我这一路行程中脑海里一直在思索和纠结着一个问题 -- 藏民族和藏民族的天葬习俗。我想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由署名支教北京119写的《藏族,一个高贵的民族》,另一篇是署名才云鹏写的《藏族天葬的真正含义》。

前篇文章的作者叙述了他从一个不认知到认知的经历,他讲到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国家派出了心理辅导小组去抚慰幸存下来的孤儿,青海玉树地震后心理小组也奔赴到那里但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他们甚至还没有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平静,这使他陷入思考:藏族人面对死亡的平静是信佛的缘故,从心理层面来说信佛的好处无法估量。

自此他利用义诊、教学、行医、学藏语和住寺院的2个月的时间,包括在藏历新年期间多次到藏民家中做客,对藏文化、风俗和礼仪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感受。他感受到了藏族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渗透着他们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且表现的是那么自然;在藏族人身上看到了英国人的优雅和高贵,德国人的内敛、简单、直接和谦逊。他甚至自叹不如地认为,藏族人非常讲究和注重礼节,时时处处你都会体会到,他们的行为举止经常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认为藏族人待人接物时的言谈举止总是非常谦卑、优雅,体现出他们内在的涵养。他们用不着像我们汉族到处贴出来的“老幼病残专用”、“残疾人优先”之类的基本道德提醒,因为虔诚信仰佛教,藏族人自觉地对自己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他们的精神文明是在我们汉族人之上的。

后篇文章的作者讲述了他理解的藏族天葬的真正含义。他认为,释迦摩尼创立的佛学在藏民族地区被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来。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徒修行的目的不是求自己解脱而是为了众生都解脱。小乘与大乘的区别就在“自度”和“度人”上。人生是苦海,众生因为太过执着不能认清生命的真正意义,所以一直在六道中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巨苦无量,犹如在苦海中飘零,不知哪里是岸。佛陀告诉众生,要想脱离轮回苦海唯一的途径是“觉悟”。不但要“自觉”,还要“觉他”。

“度”有三种,第一种是自渡;第二种是身边亲友与己一起证悟;第三种是自己证悟后并不先到彼岸,而是发愿此岸众生不到彼岸我不到彼岸。第一种是小乘的自渡,第二种和第三种是大乘的“度人”,而尤以第三种愿力最广大慈悲,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我不成佛”就是这种愿力,它体现了佛陀广大慈悲和众生平等的思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向我们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不是我们通常讲的“聪明”,佛学里的智慧是指通达“世法”、“出世法”并且彼此圆通无碍,可以达到解脱境界、使生命圆满的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它告诉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觉悟才可以渡过轮回的苦海,到达解脱的彼岸。他还认为佛教是最圆满的揭示宇宙人生真理的教育,它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宗教,正信的佛教徒都不认为佛教是一个“宗教”,“佛教”的真正意思是“佛陀的教育”。那么佛陀教育了众生什么呢?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揭示了“缘起和空性”的宇宙辩证法则!

要想证悟佛陀教法,求得解脱,首先要具足福慧二资粮。而要具足福慧资粮就要为自己积累功德。布施和供养是积累资粮的有效方法。《本生经》记载,释迦摩尼修行时,曾以头目脑髓、肢节手足布施,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些用身体布施的行为是高度布施的一种,称为內施,功德非常大。在佛教中,比较殊胜的布施就是供养佛法僧和身口意。捐钱给寺庙供养僧侣,助印经书都是布施和供养。众生不断在六道中轮回,无始以来,百千万劫中,无数众生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也无数次做过众生的父母。布施众生也可以看作是在供养无始以来所有做过我们父母的众生。所以藏族人认为,死亡是人的生命中的一个环节,没有什么可怕的。生是死的开始,死又是生的开始,不必执着于肉身,它仅仅是承载生命的一条船。当我们觉悟的时候,真正意识到生命的价值的时候,这条船就会带我们渡过轮回的苦海,到达觉的彼岸。

他进一步的说明,既然布施可以为我们积累福慧资粮,因此在藏民族地区布施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说到此大家可能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藏地的人会磕长头一路风尘、把一生的积蓄捐给寺庙,象是完成了一件神圣的工作。磕长头(也叫磕大头)是密乘的一种消业的修行方法,而布施则是在为了自己累计功德。这样的方式是藏民族地区的最常见的修行方式之一。我们再回到天葬,既然人身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条船,生命结束时,船也就没用了。既如此,何不把肉身当作这一世最后的一次布施和供养?雄鹰和秃鹫也是有情众生,将肉身布施给它们也等于布施给了六道众生。汉传佛教典籍中也有“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记载,这是佛教徒悲悯众生的慈悲思想的具体体现,这样的功德何其大也。那些认为天葬是希望苍鹰、秃鹫把自己的灵魂带往天堂的看法,片面和偏颇,是对佛教思想不了解产生的妄议。希望到藏民族地区旅行的人,看到天葬时,能从内心涌起对逝者的敬意。如果能念诵下面的经文,也将为您带来无量功德:

“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

由此我想到,自古以来死亡就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酷的现实。面对死亡每一个人应该把安详和勇气、生活的力量和慰藉留给活着的人们,这似乎成为人类精神上比宗教还要强烈的需求,也正因为此,关于死亡和死亡以后的事情,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无不在探讨此问题。作为藏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文化,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示出它自身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风格。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除了受传统文化多元性的影响外,还有更重要的地理环境因素。因此藏族丧葬文化已成为藏族传统文化中最令人注目、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从这个角度讲藏族丧葬文化与其它藏族文化的形式相比,更能直接地反映藏族这一高原民族的社会风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情态,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我仅仅是说出了我的思考,但是我认为正确地面对生和死,坦然地规划好和处理好自己的生和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由此我想到了汉族的丧葬文化,由此我想到了中国共产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象周恩来、邓小平等那内心世界的崇高和伟大。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91)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92)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93)

三, 后续

1, 随着亲人去圆梦

这次与我们同行的有三位战友的夫人,在这篇“玉树之行的随感”快要到结尾

的时候,我不能不为她们留些笔墨,因为她们是十分值得我们敬佩的。之所以敬佩,一是她们的勇气。任何人都知道,长期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们,看着青藏高原那必须是仰视着,真要上去看看那简直是象登天一般不敢想象,不少人还会认为那简直就是去鬼门关,更不敢去尝试了。可是她们去了。二是她们的毅力。高原反应,长途跋涉,吃住不适应,特别是有的夫人还有晕车的痛苦。可是她们去了且安全地回来了。三是她们的奉献精神。她们陪着她们的亲人,重走了一趟60年代当兵时保家卫国走过的路程,她们看到了那时还是青春年华时的亲人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她们见到了那些与她们的亲人一同摸爬滚打的善良、热情、忠厚和淳朴的战友们。她们去了且安全地回来了,更重要的是,她们追随着亲人去圆梦并理解了她们的亲人对玉树草原的魂牵梦绕的心。我们坚信,在今后的漫长的日子里她们的家庭一定能够平安、幸福和顺利地向前走,昂首阔步。因为她们已经将比一切艰难困苦还要更甚的青藏高原踩在了她们的脚下。感谢夫人们!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94)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95)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96)

2,战友情深似海

就在我们书写“圆梦玉树”的期间,我看到了玉树战友尼玛和南京战友沈朝根之间的手机信息,让我再次地百感交集。他们的内容如下:

沈朝根:尼玛,你好,我已到南京家里。想起当年我们一起杂多剿匪,苏鲁乡过吊桥,一同为曲培佳等藏族战友你翻译我填写,共同帮他们完成他们的入党志愿书,是你教会了我打火皮袋,从而能快速生火做饭,等等,等等。仿佛这一切就在昨天。尼玛老战友,在部队是你指导和帮助我,使我学会了很多。我心存感念。这次玉树幸福碰面,你的心诚让我激动,你的热情让我感动,你的盛情让我心动。四十五年后的今天,你仍然心重于我,这是我的福分,也是你的大慈大悲,今天我再次感谢,衷心感谢我的老战友 – 尼玛。感谢你的当年,感谢你的现在。如此,我真诚地希望你以及你的全家能到南京来我家做客,也让我尽一次地主之谊,尽一份战友之情。以慰藉我颤动的不平静的人心, 沈朝根2015年8月10日

尼玛:感谢战友的信息,这次在玉树的款待不周,希望下次再相会时,可以待久点,这次相见本想带战友们一起去玉树的名胜古迹观看,一起在草滩的度假村好好的玩耍,一起聊在战壕里的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但是这次相见你们走的仓促,让我的想法不得实现,也成了我尼玛对四十五年后再次与战友相见的遗憾,我希望下次你们再来玉树时,我们可以完成我的想法,那天在饭馆吃饭时,以前我们在部队的生活如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播放,我们能在四十五年后相见也是一种缘分,最后祝你全家:万事如意,扎西德勒! 尼玛2015年8月11日

由此让我们再次地回忆起,1969年2月,当一群初涉社会,刚刚迈入“革命大学校”的20岁上下的满怀革命热情的毛头小伙子们,首先给我们心灵洗涤和世界观确定的“第一任老师们”,我们深深地怀念和感激您们:

原一支队支队长:田溪, 付支队长:熊方保、王六民

原一支队政委:魏懋权(代),付政委: 张掌才

原一支队一连连长:冯德元, 指导员:张珽瑚

原一支队二连连长:张洪高, 指导员:赵宗勤

原一支队三连连长:李忠智, 指导员:罗宝贤

原一支队四连连长:郭益兴, 指导员:周宽明

在此,我们郑重地向您们:敬礼!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97)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98)

另外在这篇“玉树之行的随感”即将书写结束之际,我们要再次地、衷心感谢所有接待和关心我们的玉树战友们,我们此次玉树之行能够如此顺利和圆满,都来自于您们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同时,我们也要为同行战友点个赞,大家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互相关心,相互照顾,克服种种困难,共同携手一路同行。还要谢谢为我们一路安排好吃、住、行的朱永南战友和担负着全程安全监督及摄像工作的刘庆荣战友。玉树之行,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战友的情深似海!

3, 青海等地相聚战友名录(见附录二)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99)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00)

玉树多高摘心 圆梦玉树(101)

随感写到此,我感觉仍然没有能把玉树之行的随感中的战友们魂牵梦绕的片段写全了和写尽了,因为战友们的内心深处中的片段一定还有许多许多,就用当时那个年代的战友们十分熟悉的马国光唱的一首军旅歌曲 --《一壶水》的歌词,来陪伴着我的亲爱的战友们,继续在内心里圆梦吧。歌曲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解放军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歌词字字句句把战友们的深情厚意,如泣如叙地娓娓道来:

六月骄阳红似火,我们爬山又越坡。

口干舌糙心里甜。满怀豪情唱起歌!满怀豪情唱起歌!

连长问大伙?同志们渴不渴?你一言我一语齐把那话来说。

要说渴,真是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干一条江,我能喝掉一条河!

说不渴,也不渴!这点儿困难算是什么?

祖国的江河在胸中,我的心里荡清波!我的心里荡清波!

连长把水壶递过来,一股暖流涌心窝,我传给你,你传给我,

豁!全连同志尽情的喝!哎?一壶水没喝完?你说这是为什么?

小小水壶装着五湖四海,装着五湖四海,盛着官兵团结的心一颗。

******************************************结束*********************************************

杜伟执笔于南京 2015年8月15日

杜伟、朱永南、葛宏、张根生、沈朝根、刘庆荣和刘洪修改并定稿于南京、北京2015年10月21日重阳节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