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的原因(刘备三顾茅庐是假的)
三顾茅庐表示礼贤下士,真心真意地一再邀请贤达,通常认为最初源于刘备邀请诸葛亮,《三国志》中诸葛亮说“(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国演义》将填充细节,塑造了一段君臣相交的千古典范。
但三顾茅庐时,刘备46岁,饱经沧桑,诸葛亮26岁,还未证明自己,只是一个待岗青年,让一个46岁的老江湖,就凭徐庶几句介绍就认定诸葛亮是大才,然后就三顾茅庐,可能性似乎不太大,毕竟历史上还有纸上谈兵的赵括,且高谈阔论却无执行力的人,想必刘备也没有少见。况且,诸葛亮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意思比较模糊,但未必一定是刘备听说诸葛亮的才华,就不辞辛苦地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而可能是三次拜访诸葛亮,暗含双方彼此考察之意。
比《三国志》更早的《魏略》、《九州春秋》中记载,刘备驻扎樊城时,引起了诸葛亮的关注,之后诸葛亮亲自去拜访刘备,但起初遭到刘备冷遇,后来诸葛亮主动交谈才慢慢引起刘备注意,于是后来诸葛亮成为刘备手下一员。因此,这个版本中,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而是诸葛亮毛遂自荐。
到底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还是刘备三顾茅庐,反正史料互相矛盾,如今已经真假难辨。但正史上只说“三顾草庐之中”,完全没有记载刘备如何三顾茅庐的,因此《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故事,大部分必然是罗贯中虚构而来,而鲜为人知的是,其原型应该是来自于朱元璋二顾茅庐邀请一位老天才出山。
朱元璋打江山时,手下有三位重要文臣,其一是李善长,其二是刘伯温,其三是朱升。三人年纪都很大,其中李善长主动投靠朱元璋,刘伯温是朱元璋派孙炎邀请出山的,而朱元璋真正亲自邀请的是朱升。
朱升与南宋朱熹是同宗,出身书香门第,因出生在太阳东升之时,于是被取名为朱升。朱升才华横溢,满腹学问,精通儒家经典、战策谋略、星象占卜、刑法研究、堪舆风水等,懂得比刘伯温(上图,剧照)还多,朱元璋曾赞他“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但与刘伯温等对元朝充满深厚感情不同,朱升生性淡泊名利,注重“华夷之分”、“严华夷之辨”,反对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因此对蒙元统治下的功名利禄更没有什么兴趣。
元末红巾军起义后,朱升“避兵奔窜,往往闭户著述不辍”,静观时局的变化。
1357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围徽州府城,为了避免生灵涂炭,朱升毛遂自荐(没有见朱元璋),说服守城元帅福童开城。但事了拂衣去,返回了老家,朱升并未投靠朱元璋。
第二年11月,朱元璋攻打婺源时,遭到了元军顽强抵抗,久攻不下,三军总管邓愈说:“这一带有个有学问、有影响的高士,才华堪比诸葛亮。”于是,朱元璋就亲自拜访了朱升,但朱升却人去楼空,不愿见朱元璋。据说,朱升只给朱元璋留下了一个锦囊,结果朱元璋依照锦囊,打下了婺源。
朱元璋越是见识到朱升的不凡,就越想将他收到麾下。为了防止朱升再度不愿见面,朱元璋乔装成商队,与刘备拜访诸葛亮时的天气一样,都是冒着严寒与风雪,突袭了朱升,将他堵在了家里,询问平天下的大计。之后,朱升针对当时局势与朱元璋“地狭粮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九字策略,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正确的建议,奠定了大明王朝的基业。
由于朱元璋提过“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要把蒙古人赶出中原,恢复汉家天下,而且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不伤百姓,非常符合朱升的政治理想。于是,尽管朱元璋并非当时最强的起义军,但因为这些因素,以及朱元璋二顾茅庐与礼贤下士的态度,最终朱升答应出山辅佐,当时朱升59岁。
看到这段历史,是不是感到很眼熟?相比史书上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的真假难辨,朱元璋二顾茅庐邀请朱升却是真实历史。更巧合的是,诸葛亮与朱升都给出了平天下的方略,只不过刘备的广为人知,却“中道崩殂(cú)”,而朱元璋的鲜为人知,却最终成功了。
当时,罗贯中是张士诚的幕僚,与朱元璋一方多有交往,更是时代的亲历者,了解到朱元璋二顾茅庐邀请朱升的过程也就不足为奇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罗贯中在朱元璋二顾茅庐的基础上,结合史料中的“三顾草庐之中”,编造出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桥段,属于高级码字员的必备技能。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桥段,其真实原型应该是朱元璋与朱升,只是罗贯中将他嫁接到了刘备与诸葛亮的传说中。可见,《三国演义》好坏暂且不论,但真的混淆了不少历史,误导了很多人。
其实,纵观古今枭雄,真正亲自出面多次邀请某位贤达的,不能武断地说唯有朱元璋一个,但至少可以说屈指可数。因此,朱元璋其他暂且不论,单就二顾茅庐邀请朱升这一点上,就足以显示出朱元璋的非同凡响,远非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可比,取得江山也就顺理成章了。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凡军政机密均与之相商”,非常信任朱升,远非李善长、刘伯温可比,但朱升此人真的是淡薄名利,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就告请还乡,态度非常坚决,朱元璋无奈之下只能答应。但朱升辞官后,没有回到老家,而是辗转来到了盐城,最后善终于此地。朱升为何终老于盐城,这也是一个谜团。
总之,朱元璋与朱升版的二顾茅庐,君臣携手创造了一段佳话,可谓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而刘备与诸葛亮的三顾茅庐,不仅真假难说,而且最终事业失败。但经过罗贯中的演义,朱元璋与朱升的二顾茅庐鲜为人知,刘备与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却广为人知。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明史》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