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插叙手法的使用(初中记叙文写作)
是指文章的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的方法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而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述、辨析、抒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使文章描述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如《背影》,文章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记叙文写作插叙手法的使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记叙文写作插叙手法的使用
(一)题目照应是指文章的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的方法。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而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述、辨析、抒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使文章描述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如《背影》,文章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首尾照应文章开头和结尾互相响应,就是首尾照应。这种照应形式,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作出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一篇文章的奥妙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做到起笔和收笔遥相呼应,文章的整体性能得到加强,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再别康桥》首尾呼应回环的写法是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轻轻换成了悄悄,并且更换了最后的一句,总体结构变化不大,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三)前后照应前后照应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流畅,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看《草船借箭》一文中借箭前夕——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要借箭了——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四)时间照应时间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点明时间,结尾时又提到了开头所说的时间。这样的照应是时间照应。
(五)物件照应通过物件的对比,达到前后照应。如《梅花魂》一文开篇:“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课文最后面又提到了:“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里的照应,说明梅花,自始至终与一种爱国情操紧紧相依。
(六)心理照应在一篇文章当中,在不同的情况下,人物会有不同的心理或相同的心理,而这些心理的照应往往对文章的主题有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人物照应、情感照应等,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照应对象。
(七)举例及点评名作欣赏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
……
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可总得粜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米行里有的是洋钱,而破布袄的空口袋里正需要洋钱。
在米质好和坏的辩论之中,在斛子浅和满的争持之下,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没了这船那船之间的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就看不见了。旧毡帽朋友把自己种出来的米送进了万盛米行的廒间,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
——节选自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佳篇品读
我不敢抬头去看那个孕妇,我应该给她让座。这时我看到我的旁边坐着位老人,他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他后面的中年男子,在向窗外看去。中年男子的同座是位年青的男子,他在浏览报纸。看报纸后面是个中学生,戴着耳机在听音乐。中学生的同座是位年青的妇女,她在向我这个方向看。……我没让,低着头坐在那里,自己好像犯了什么罪。这段路不是很好,车子也好像是在抱怨,车内有些颠簸。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震撼了整个车,“阿姨,你到我这来坐吧。”我寻着那声音看去,原来是位小女孩,看样子也就是个小学生。她的母亲跟在她的后面,极不情愿地站起身来,“你这孩子,跑啥啊!”从她的语气中可以听出,她是在埋怨她的孩子。这时小女孩来到了那位孕妇的面前拽着她的手说:“阿姨,你到我和妈妈的位置上坐吧,这是老师告诉我们的。”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我的老师从前也这么告诉过我啊,我想。可我怎么忘了呢?我在自责。
雪还在下着,那位小女孩高高兴兴地站在我的旁边,我觉得自己很别扭。我更不敢看那小女孩了。这时我看到旁边的那个老人还在那心安理得地坐着,那个中年男子仍然在向窗外看,青年男子嘴里在嘟哝着什么,中学生显出鄙夷的神态,而那个……
点评
“经过一阵的嚷嚷——辩论米质的好和坏,……填没了这只船那只船之间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再也看不见了。”这段话照应了课文的开头:“万盛米行的河埠头,……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农民面对资本家的压价,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将米廉价地全部卖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
佳篇品读中,两次出现老人、中年男子、中学生,他们看到孕妇后都表现得很冷漠;而他们看到小女孩让座后,非但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相反他们似乎认为自己做得蛮有理的。还有多次对自己的心理描写,这些描写相互照应,写出了自己的自责,又衬托出小女孩的高尚。
(八)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行文时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位置进行照应,不能为了照应而照应,到处照应,那样文章结构就乱了。选择照应的对象一定要有目的性,或是为文章的局部服务,或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