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历史简介和成就(一代文宗欧阳修传记)
公元1007,欧阳观在四川绵州当官,55岁这一年,小他20多岁的妻子给他生了个儿子。
老来得子,欧阳观高兴极了,给儿子取名欧阳修,字永叔,寄希望他一辈子平安健康。
因为先天不足,欧阳修从小身体瘦弱,相貌丑陋。他4岁这年,父亲欧阳观病死于泰州任上,抛下欧阳修和他母亲,以及父母亲后来生下的一个妹妹。
欧阳观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官做的并不大,再加上为官清廉,每个月的收入就是一份微薄的工资,死后没能给老婆孩子留下什么积蓄。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江南名门世家,知书达礼,虽然小丈夫20多岁,但向来敬重丈夫为人,夫妻之间过得十分恩爱。
丈夫死在了异途任上,家里的主梁柱倒了,一个弱女子带着两个拖油瓶,在异地举目无亲,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悲痛万分的郑氏没有想过改嫁,决心好好养育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但一个妇道人家,独自扶养两个孩子谈何容易,没奈何下,她想到了在湖北随州当官的丈夫的亲弟弟欧阳晔,于是带了四岁的欧阳修和更小的女儿,前往湖北随州投奔欧阳晔。
欧阳晔接济娘俩在随州生活下来。他官做的也不大,经济能力有限,也不能给多大的帮助,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可想而知。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决心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培养成像他丈夫那样的读书人。
家里穷,没有钱买笔墨纸砚,怎么教孩子读书写字呢?
郑氏很快想到办法。当时随州城外的涡水河畔,生长着大片荻草,荻草的茎杆坚硬如木,欧母就取来河边生长的荻草杆代替笔,将沙滩当作纸,手把手教欧阳修识字写字,回家的时候,她还不忘割上一大把荻杆,又找来一个木盆,盛上满满一盆河沙,在夜晚的灯光下,以盆里平铺的沙子当做纸,一笔一画地教五岁的欧阳修读书识字,教育他做人的道理,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的典故。
每一位母亲都非常爱她的孩子,但做到像欧母这样正确引导,正确教育孩子,无私付出,非常了不起,更重要是孩子争气,后来作出了一番了不得的事业。母凭子贵,欧母因此名垂青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名的“四大贤母”之一,永远为后世称赞。
画荻教子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小小年纪就读了很多书,长了许多见识。
但光凭母亲“画荻教子”可不行,还得要熟读经书。在古代,书籍可是非常昂贵的,以欧阳修的家庭条件,无论如何都买不起。
好在当地有位有名的大户人家李氏非常同情他们一家,于是,欧阳修能有机会去李家借书学习。他十岁时,从李氏家中看到唐代诗人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非常喜欢,高兴的不得了,特别崇拜韩愈的文章和为人,立志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时间过得很快,晃眼他满十七岁了。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他参加了这届科考,结果没有考上。
反正还年轻,没考中没什么,继续努力。
他回到家继续发愤刻苦读书,一时一晃眼又过去了三年,再试又没有考中,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这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一代文宗怎么两次都考不中呢?原来,当时的科举需要写时文,时文是评论时事的文章,欧阳修擅长诗文,不擅长时文,因此两次落榜。
两次落榜,他没有气馁,认真总结经验,决定弥补自己时文方面的不足,找最好的老师学习。
于是,欧阳修慕名上门拜访当时水平最高的时文大家之一的胥偃。
《宋史.胥偃传》记载了欧阳修求见胥偃的场景,原文是:“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欧阳修去拜师,胥偃爱惜欧阳修的才华,不仅收他当学生,还把女儿许配给欧阳修。可以看出胥偃非常有眼光,一眼就看出欧阳修虽然是穷人家的孩子,但这么努力,这么刻苦,小小年纪学问这么高,非常了不得,绝非池中物,将来大有前途,后来,事实证明,胥偃提前捉了个金龟婿。
就这样,22岁的欧阳修遇到了胥偃,这位他生命当中的第一位贵人。天圣七年(1029年)春,由胥偃保举,欧阳修进了开封府国子监读书,也是这年秋天,欧阳修接连参加了国子监的二场考试,都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监元和解元,紧跟着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
一下子连中三元,这可了不得,几乎没有读书人考这么牛,顿时轰动一时。
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参加了皇帝仁宗主持的殿试,考试结果不怎么样,只得了第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透露,欧阳修考得出人意料地差,是因为他连中三元后口出狂言,说什么必中状元,状元是他的囊中之物等等云云,于是乎,众考官挫其锐气,只取了个第十四名次。
虽然没中状元,但考了个全国第十四名,二甲进士也算不错了,接下来,欧阳修当官了,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成了恩师胥偃的乘龙快婿。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人生最大乐事啊!这个穷人家的孩子,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教诲下,经过二十年来的刻苦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天圣九年(1031年),也就是进士及第这年,欧阳修才24岁,年少成名,去了洛阳上班。
当时他的领导是吴越忠懿王钱俶的儿子、西京留守钱惟演。
好运总是接二连三,在洛阳当官,是欧阳修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在这里,他遇到了最好的领导钱惟演。钱惟演是当时“西昆体”诗派的鼻祖级人物,喜好附庸风雅、舞文弄墨。
钱惟演非常欣赏欧阳修,基本不安排什么繁杂的公务约束他,反而支持他游山玩水,到处找人切磋诗文。
在这段时期,欧阳修借此机会结交了梅尧臣、尹洙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友,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写出了大量古文、诗词作品,奠定宋代早期文坛领袖地位。
欧阳修
事业爱情双丰收,工作轻松,欧阳修过得快活惬意,但他还是太年轻了,年少成名,总是容易得意忘形,容易暴露本性,也为他以后的声名埋下不好的一面。
有一次,领导钱惟演请吃饭,所有人都到了,就少个欧阳修。
众人等得不耐烦当际,就见欧阳修衣衫不整地出场了,还带着一位同样衣衫不整的美女歌妓。众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原来这家伙风流快活去了,这才来迟。
欧阳修解释说自己帮身边女伴找金钗而来迟。
钱惟演大笑,也不怎么计较,对欧阳修说:“若你能即兴填词一首,咱们就不计较你来迟。”
欧阳修稍作沉思,提笔当场写了一首《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这哥们才华横溢,果然不是吹的!
意外和打击往往总是突兀其来,好景不长,好领导钱惟演调走了,紧接着,元配妻子早产染病身亡,欧阳修接到调令,要去京城上班悠,闲日子没法过了。
接连二三的打击,使他悲痛欲绝,写下离歌《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既是在悼念妻子,也是向洛阳的这段逍遥时光告别。
景祐元年(1034年),27岁的欧阳修被召回汴京,授官宣德郎,任馆阁校勘,编撰《崇文总目》(北宋最大的官修目录书),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
当时的北宋建国差不多快一百年历史,表面上国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背后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导致宋朝后来灭亡,这就是重文轻武的国策,一方面是上头瞎指挥,不知谋略,不晓战事,当兵的待遇太差,无心打仗;另一方面是文官太多,导致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到了国家机器的运转。
宋仁宗新官上任三把火,决定改正这些毛病。
历朝历代以来,所有的改革难免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守旧派和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打起了群架。
欧阳修是改革派的主力干将之一,年轻气盛,撸起袖子就干,冲在战斗的最前线。
实际上,改革也好,守旧也罢,所有的根源还是在于皇帝头上。
宋仁宗这人有点奇葩,生性多疑,耳根子软,立场不坚定,脑子清醒的时候,清楚大宋朝不改革不行,所以才任用范仲淹、韩琦、欧阳修这些改革派悍将。
可是皇帝脑子一糊涂,又觉得宰相吕夷简这班人也不差啊,都是手下老臣子,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犯得着这么折腾吗?算了,还是不折腾为好。最终,范仲淹、富丽等改革派的主力挨个下课,庆历新政宣告破产
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为被贬夷陵县令(湖北宜昌),直到四年后才回到京复职。
这年,欧阳修三十岁,遭遇到了仕途上的第一次打击,但他没有灰心丧气,等着卷土重来的一天。
当时的夷陵地理位置偏远,人烟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民生凋零,欧阳修可不是混日子的官员,他认为当官主政一方,就得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经过4年的努力,夷陵一改往日,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好百姓的日子过得红火起来,人人称道这位老爷了不起,是个大大的好官。
后来,这些赞扬欧阳修的话语传到了宋仁宗耳朵里,皇帝很是高兴,正好这位脑袋瓜子转过弯来,还是想折腾新法变革,于是一道圣旨,将几年前变革的原班人马,如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富弼一起召集进朝,重新命这些人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人再次推行“庆历新政”,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只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守旧派占上风,新法又失败了。
这其间,守旧派为了打击欧阳修,手段卑劣,污陷他与外甥女有染,发传单、贴标语,写文章,各种发朋友圈进行污陷,虽然后经调查,查无此事,却又牵扯出欧阳修侵占他人财产,强取不义之财的丑闻。
不仅如此,旧党还抨击他与范仲淹等人互为朋党,结党营私,全方位无死角地对他进行政治上和人格上的攻击。
欧阳修愤怒不已,据理力争,并就此事写出了一篇流芳百世的文章《朋党论》,大胆地宣示“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的旷古奇论。
无奈保守派势力太强,快四十岁的欧阳修,最终还是被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
被贬的这些地方,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安徽滁州,历史上有名的醉翁正是在这里粉墨登场。
醉翁亭
四十未到就自嘲为“醉翁”,欧阳修是真不胜酒力吗?当然不是!
远离庙堂,远离朝政是非,他己心神皆疲,唯愿从此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但求心安。
滁州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让他洞澈世事,感悟人生真谛,挥笔写下《醉翁亭记》。
这篇初中生都能背诵的千古名篇,不但淋漓尽致地描述了琅琊山胜景,更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文人情怀抒发到了极致。
下放了几年,42岁的欧阳修再度被召回京,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经历了两次被贬,欧阳修暂时从政治斗争中脱身,埋头学问,致力于修史著文,他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修撰《五代史记》。
嘉祐二年(1057年),迎来了中国科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50岁的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任主考官。
在此之前,北宋科考举荐人才,都是以华丽工整、呆板空洞的“太学体”为标准,欧阳修非常反感,借着当主考官的契机,发起了古文运动。
早在30多年前,欧阳修读到韩愈的文章,就非常敬佩他的文章,他的为人,一生以韩愈为榜样。欧阳修决定改革文坛,拿这届考生开刀。
于是,欧阳修发了个通告,大意是:告诉你们所有考生,本届科考要求写文章向两汉学习,言以载物,文以饰言,不能再写表面花团锦簇,实则空无一物的“太学体”,否则,哼哼,我这个主考官全部擢落,一个不取。
欧阳修说到做到,亲自坐镇,全场监督。这届科考堪称史上最严的一次考试,无论是花钱请人代考,走后门求考题,进场夹带私货的等等行为,一律禁止。
欧阳修还严令声明,必须语言平实,言之有物,禁止求新求怪,写些莫名其妙的文章。
消息传出,那些学太学体的学子顿时们慌了神,都到考试关键时候,主考官怎么不按规距来啊?考场纪律严,咱们不怪你,为什么临时改变比赛规则?不行,必须讨个说法!
成百上千的落榜考生堵住欧阳修上下朝的路上,围着他评理,讨说法,甚至谩骂。
吐槽他的留言、帖子铺天盖地,甚至还有激进的学子匿名写了《祭欧阳修文》,恨不得咒死他。
流言蜚语丝毫没有影响到欧阳修,学子们的反应早在他的预料当中。他自信地对同场的其他考官说:我们这么做,在为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由50岁的欧阳修任主考官,迎来了中华史上的“千古第一科举”。
从农历正月初六至三月初五,整整两个月,共录取899人,其中进士及第388人,许多我们熟悉的历史名人在这一届榜上出现:
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吕惠卿、王韶、章惇、曾布、邓绾、蒋之奇、张璪。
苏轼、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占了三位。
张载、程颢、程颐,是最具代表性的儒学思想家,甚至被后世读书人尊为准圣贤的人物。再没听说过这三人的,可能听说过这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提出的,被称为流传千古的“横渠四句”,是无数读书人毕生最大追求和理想。
吕惠卿、王韶、章惇、曾布、邓绾、蒋之奇、张璪,是王安石变法时手下的得力干将,后来分别当了正副宰相,是北宋当时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光在《宋史》留名的大人物就有二十四人之多。
国学大师陈寅恪有一句评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嘉祐二年的进士榜集中了许多大名鼎鼎的历史名人,他们在这一榜中脱颖而出,为大宋王朝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其对后世的影响,横跨了文学、思想、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将北宋政治文化推向空前的繁华。
正因为其中原因,这届科举被称了史上第一科考。
江南贡院
这一切的成果全部归功于欧修阳,且不说欧阳修在诗史文等方面的成就,仅就他成功发起古文运动,选拔出这些历史牛人这一点而言,就足以笑傲千古,青史留名,史上第一伯乐当之无愧。
欧阳修之所以被称为千古第一伯乐,不仅是主持了史上第一科考,还因为他胸襟开阔,举荐人才向来不遗余力,爱才、惜才世所罕有,一生桃李满天下。
宋代名人如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欣赏和推荐。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从无名之辈起被他相中,后来因提携而名扬天下。拿苏轼的父亲苏洵来说,四十七岁年纪,考了几次科举都没有考中,是欧阳修后来的举荐,苏洵后来才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还有欧阳修举荐王安石。
欧阳修大王安石十多岁,两人在宋朝当官没有多大交集,当时王安石只在地方上当个小官,远没有发迹,但欧阳修多次公开场合称赞王安石的学识,算是亦师亦友。
早年在滁州,欧阳修就向曾巩传达想见见王安石的愿望,但王安石对这位文坛前辈傲慢无礼,直到欧阳修回京城才迟迟登门拜访,欧阳修并不介意,反而亲自出门迎接他。欧阳修为人师表,不拘一格提携人才的胸襟可见一斑。
成功主持史上最牛科考,录取苏轼、苏辙、曾巩这些人才,提携了一大批有学识的后辈,又开启北宋简约文风之先河……等等等等,光环实在太多,这个时期,欧阳修仕途和声望一路青云直上,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事业抵达了人生颠峰。
换作普通人登上权力的巅峰,一定甘之若饴,舍不得放下,但是欧阳修却不这么想,一再上书请求调到颍州,那里环境优美,他早有了归隐田园的想法,但此际朝廷这么器重他,哪里肯放人。
过不多久,挚友梅尧臣离世,使他伤心痛绝,再加上职业引发的关节炎、近视眼、老花眼、糖尿病越来越严重,欧阳修渴望隐退的心情越来越强烈。
这个时候,宋仁宗驾崩,宋英宗继位,对欧阳修也是异常器重,这期间,欧阳修多次上表请求外任,皇帝都不批准。
熙宁三年(1070年),朝廷终于同意欧阳修调任离颍州不远的蔡州主政(今河南汝南县)。
一年过后,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归隐颍州(安徽阜阳),实现了二十年前知颍州时“归颍终老”的夙愿。
北宋时,颍州西湖远比后世的杭州西湖有名,美景更是天下闻名。
颖州西湖
他是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元老,三度遭贬谪,见多了朝廷上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经历了亲人反目的龌龊,遭逢了奇耻大辱的污陷,如今,身处大自然美景之下,碧波荡漾的西湖,洗涤了官场浑浊,洗尽了人生污名。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在颍州,他流连忘返西湖美景,创作出十首《采桑子》,最著名的就是这首《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这些优美的诗词忠实地记录了欧阳修人生最后一年的自在悠闲时光。
迟暮之年的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藏书一万,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吾一老翁。
归隐西湖时期,他很高兴见到了特意前来拜见他的得意门生苏轼,还有苏轼的弟弟苏辙,史上第一伯乐与千里马的缘起缘散,完美地谢幕。
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安详地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六岁。同年八月,朝廷追赠他太子太师。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获赐谥号“文忠”。
元丰三年(1080年)十二月,特赠太尉。元丰八年(1085年)十一月,加赠太师,追封康国公。绍圣三年(1096年)五月,再追封兖国公。崇宁三年(1104年),改封秦国公。政和三年(1114年),改封楚国公。
回首欧阳修的一生,幼年时刻苦勤奋,青年时金榜题名,风流倜傥,追名逐利,中年时稳步求进,精研学问,老年时在政坛搅动风云,最后看破红尘,归隐田园。
他和他的学生苏轼一样,堪称中华文化史上全才式的人物,在金石学、史学、书法、古文、经学等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
苏轼一生尊他为师,在欧阳修死后,和王安石一人写了一篇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总结、评论、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文章立意高远, 笔力雄健,两篇文章都是唐宋八大家古文中的名篇。这其中,尤为难得是王安石的祭文,哪怕是一辈子和欧阳修政见不和,王安石所写的祭文中仍然盛赞欧阳修,无一字贬损。
不论其他人的称赞,仅仅得到这二位历史牛人称赞,欧阳修千古功绩,可见一斑。他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通过刻苦努力,逆袭成功,成长为一代大家,是后世无数励志人士的模范。
他是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中华千年文化奠基人之一,也是史上最牛伯乐。
滁州琅玡山风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